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愛因斯坦的科學自由主義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愛因斯坦在《自由和科學》一文中闡述道:“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滿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但只做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為了得到滿足,人還必須有可能根據他們個人的特點和能力來發展他們理智上的和藝術上的才能。人不應當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從事個人活動的程度”①。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勞動,自由自覺的勞動,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違反了人的類本質,不允許人進行自由自覺的勞動。自然界給人提供勞動加工的對象和人類生活資料,使人的肉體能生存。但是勞動者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外部世界、感性世界,他就越是在兩個方面失去生活資料。愛因斯坦認為,勞動是人類獲得物質的需要,但在私有制經濟條件的勞動使人失去了自由思考和追求個人活動的時間,所以這是不應該的。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就囊括了愛因斯坦的說法,不過二者的統一觀點皆為異化勞動使人失去了自由,勞動產品在一定條件下反過來成了統治和支配人們一種外在力量。
一、馬克思異化勞動的內涵
“異化”一詞最早源自拉丁文,有轉讓、疏遠、脫離等意思,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被歸納到哲學概念的范疇。最早的異化思想是褒義詞,代表人物可以追溯到普羅提諾、奧古斯丁乃至馬丁•路德。貶義異化論者,以盧梭、席勒與黑格爾最具代表性。而“異化勞動”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這一詞,是作為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雇傭勞動和資本對抗關系的概念,馬克思用異化勞動來概括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及勞動本身的關系。具體內容為:
(一)勞動者和他的勞動產品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所產生的對象,及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③。勞動者的勞動不是為自己的需求而勞動,生產的勞動產品也不歸勞動者直接所有,勞動的產品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是勞動的對象化,也是現實化。我所理解這里的勞動產品不是勞動者自己本人想通過勞動得到的實際產品,而是借助勞動對象和勞動產品來獲得生存的保障。比如紡織工廠的工人,勞動的產品是衣服,而把這種勞動產品固定在獲取勞動報酬這個對象之中,以保障他們的生存需要,這種現實化的勞動就讓勞動發生了異化。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體制下,這種異化最為突出。
(二)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相異化勞動對于勞動者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不屬于他的本質東西,勞動者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為了生存被迫的強制勞動。勞動的異化性質明顯地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它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想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④。勞動是人本身以外的東西,也正如下一條要馬克思所說的“類存在物”,凡是不是勞動者自愿的勞動,都屬于異化勞動。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包括三要素,即:溫度,氧氣和食物(包括水),如果人類僅靠通過感受適中的溫度或者呼吸就能生存,那么估計沒人會通過勞動來獲取生存的權利。這也正應和了愛因斯坦在追求科學上的時間自由思想。
(三)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與類本質相異化,即人同自由自覺的活動及其創造的對象世界相異化。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是自我創造的存在物,人的活動應該是自由的,而異化勞動卻把類生活變成了維護個人生活的手段。這個內容與以上兩個內容相似,區別在于前兩點是勞動產品、勞動活動與人的異化表現,這一點的中心是人本身。
(四)人與人相異化馬克思在《手稿》中說到,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于人同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自身關系的東西也都適用于他人,同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人同他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命題,說的是一個人同他人相異化,以及他們中的每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相異化。也就是說,由于前面種種異化而造成了人與人相異化。從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來看,不是自由自覺的勞動是異化勞動,而這種勞動變成了維持人類生存的手段。人類在勞動過程中,付出和消耗的越多,他在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指人的自由、思想、時間、精力等)得到的越少,這正與愛因斯坦科學自由主義的‘內在自由’相合。
二、愛因斯坦的科學自由主義
從科學的發展史來看,科學自由在科學界一直是科學共同體所期望得到研究自由的話題。自由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條件,愛因斯坦在總結科學發展史和他自己所從事的創造性科學理論研究活動的經驗基礎上,針對當時在一些國家中存在的社會政治對科學的粗暴干預的實際情況,認為科學的發展需要有一個自由的社會環境。他把這種自由的社會環境稱為“外在的自由”。他在談到這種自由時說:“科學進步的先決條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換一切結果和意見的可能性—在一切腦力勞動領域里的言論自由和教學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這樣的一種社會條件:一個人不會因為他發表了關于知識的一般和特殊問題的意見和主張而遭受危險或者嚴重的損害”⑤。在愛因斯坦科學自由主義中,最重要的還是外在的自由,沒有外在的自由,發表的自由就沒必要存在。除了這兩者,內在的自由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發表的自由(即言論自由)愛因斯坦寫了一篇關于光量子的論文,這篇將給科學帶來革命的論文并沒有得到當時學界的認可,并且愛因斯坦因為不被接受的論文而得不到博士學位。所以,他只有常識性的寫一篇能夠被接受的博士論文。而實質這篇關于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的論文,正是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愛因斯坦意識到要想論文通過獲得博士學位,必須要選一個比較安全的題目,不要再像量子或者相對論那樣激進的論文,這也是他說的發表了關于知識的一般和特殊問題的意見和主張而遭受到危險或者嚴重的損害。自由的發表言論是人的類本質,如果加以干涉,我這里可以結合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來理解為言論發生了異化,稱作“異化言論”。一旦限制了人發表言論的自由,這就站在了類本質的對立面,從而導致了言論自由的異化。科學歷史上很多因為發表與當時主流社會認可的科學結論不同而遭受迫害的科學家,比如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后世的科學家們(包括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在天文、物理方面的研究都得益于這些科學家研究的結論,就因為他們當時的言論,發表科研結果不符合主流而被迫害,這是對科學發展的阻礙。當然,在科學知識結論中存在著對與錯,但只有通過實踐和時間才能檢驗出這個結論是真理還是謬論,在科學界中,錯誤是被允許存在的,經過證偽推翻了這一結論,就可以把這種錯誤的結論終止。
(二)科學發展的外在自由(即時間自由)人的精神發展成為可能,外在自由必須存在。“人不應當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從事個人活動的程度。而沒有這第二種外在的自由,發表的自由對他就毫無用處。如果合理的分工問題得到解決,技術的進步就會提供這種自由的可能性”⑥。這與上述所談的馬克思異化勞動相應,愛因斯坦的經歷符合馬克思的勞動異化論。從愛因斯坦各種傳記中,我們了解到這個偉大的科學家曾經為了生計四處求職,并且屢屢受挫。雖然愛因斯坦的興趣、精力和時間幾乎完全花在科學研究上,但他開始求職與科學研究并無關系,因為確實找不到跟科學研究相關的工作。在他被拒絕和寄出去的求職信無果時,能夠找到一份能維持生計的工作,對他來說也是莫大的幸運。所以在他獲得伯尼爾專利局一職時,他對自己的愛人說他會高興瘋的!由此可見,為了獲得生存的需要,勞動變成了一種手段,而這種勞動并不人本身所自由自覺的。按照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我們可以把今天的很多勞動都理解為異化勞動,比如就業難問題,當今很多大學畢業生所找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工作,為了能生存而爭取一個勞動的機會;在高校的教師們,為了評職稱或晉級而不得不完成一些自己無興趣的課題研究,并且這些研究要按國家的標準去完成,所以也是學術異化的表現,這也正是下面要談的愛因斯坦科學自由主義第三個方面。
(三)科學發展的內在自由(即思想自由)在科學自由中,科學共同體是自由的主體。愛因斯坦認為,科學研究的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在寫給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法部長和教育部長A.羅各的信中毫不妥協地寫道:“認為我可懷疑的是:追求真理和科學知識,應當被任何政府視為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尊重那些誠摯追求真理和科學知識的人的自由應該作為整個社會的最高利益”⑦。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愛因斯坦并沒有看到當時的社會為學術自由提供必要的保障,反而看到的是自己的同胞被驅逐和殺害。在移居美國期間,當美國政府后來采取某些限制科學活動自由的政策時,愛因斯坦毫不畏懼在進行猛烈抨擊,捍衛科學工作者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權利。在爭取科學工作者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反對一切壓制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斗爭方面,愛因斯坦堪稱為科學工作者的楷模。在戰爭中,愛因斯坦明確體會到,科學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工具,科學從本質上發生異化,對人類造成了威脅。科學共同體需要自由,但是科學研究上的自由應該加以限制。科學是人類進行的活動,科學研究的成果是造福人類還是危害人類,都是由人自己決定的,所以,造成科學異化的也是人類本身。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保證社會的民主,消除強權,從而來控制科學的良性發展。愛因斯坦的科學自由主義不僅有科學共同體本身的自由,同時也包含了科學應該怎樣更好的發展,并揭示了科學發展的三定律,即:好奇律、自由律、戒急律,為當今世界各國科技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
三、總結
從學生時代起,愛因斯坦就支持社會主義經濟政策,有強烈保護個體自由、個人自由、民主制度和保護自由本能,其基本信條就是:自由是創造性的源泉。在他追求科學的道路上,也在一直為社會民主和個人自由努力奮斗著。因為戰爭,愛因斯坦看到科學帶給人類的災難,在呼吁科學自由的同時,也期望科學自由有一定的限度,或者有適當的方式來保障科學良性發展,從而不讓科學產生異化。
作者:古紅梅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