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產業發展下高校藝術教育發展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得以快速發展的根本。本文從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出發,揭示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間存在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高校藝術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以期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及思路。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藝術教育;發展視域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發展潛力大的“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經濟力量。世界各國紛紛瞄準這一新興產業,采取各種鼓勵扶持措施,搶占經濟制高點的同時,力爭提升國家軟實力。而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得以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提升文化創意人才質量來實現。高校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引擎,承擔著人才培養輸出、傳統文化創新的重任,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又為藝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促使藝術教育不斷變革,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互依存互相影響
(一)藝術教育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是在數字網絡媒介高度發達的情況下,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的新興產業。其核心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根本。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對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從專業設置上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和藝術類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的主要是產業鏈上的管理人才,即“創意專業群”人才;通過高校藝術學專業培養的則是產業鏈上的創意人才,即“創意核心群”人才,其中包括音樂表演、舞蹈表演、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等專業人才。弗羅里達認為“從根本上看,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依靠文化創意人力資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創意階層的崛起”??梢娢幕瘎撘獾陌l展離不開能夠制定相關政策的管理類人才,更離不開具有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的藝術類專業人才。而藝術教育通過藝術知識、技能、藝術精神的傳授,不斷啟迪人的思維智慧,挖掘人的創意潛能,正是承擔著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一歷史使命。彭吉象認為“藝術教育能夠培養人們敏捷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能夠極大地促進和提高人的思維能力”。通過藝術教育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挖掘創新能力,使其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所需的“創意核心群”人才。因而藝術教育是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創意產業促使藝術教育進一步改革創新。高新科技和全球文化創意市場的迅猛發展,促使傳統藝術形態快速升級、更新換代,比如新媒體利用網絡、數字影像等先進科技手段研發出動漫、網游等多種藝術形態,而這些都需要設計者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藝術教育對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造能力,實現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近些年出現的“藝考熱”便是最有力的證明。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近千所大學開設動漫專業,在校生數十萬人,各類藝術專業正以一種不可遏制的勢頭規?;l展。但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也對藝術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進一步深化高校藝術教育改革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藝術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在政策推動、市場驅動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與文化產業等相關的學科得到了較快發展。但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瓶頸越來越突出,高端、復合型創意人才稀缺,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仍舊突出,這從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藝術教育培養模式、培養體系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了解目前我國高等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為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更為有效的措施。
(一)過度分散學科,導致藝術類復合型人才缺乏。文化創意產業涵蓋了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范圍較大,在知識領域、研究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進行跨學科的融合。但目前我國文化創意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仍停留在分學科培養模式上,一種是以藝術學院為主的傳統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另一種是以管理學院為主的文化市場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這種狀況導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存在嚴重缺陷。比如藝術設計、傳媒專業的學生在視覺傳達、影像處理等方面受到了專業訓練,但是作品因缺乏哲理思考而顯得人文內涵薄弱;文學專業的學生,可能對語言藝術方面有較好的感悟,但是在形象塑造、圖像感知等方面顯得牽強。由于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過度分科,學生缺乏全面成長和個性整合的機會。
(二)教學結構單一,實踐創新能力缺乏。一是藝術類人才不僅要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而且要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及能力,才能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但當前我國藝術類院校從某種程度上忽視了這個問題,教學大綱陳舊,仍然沿用固有的技法課教學模式,過于強調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并且專業教育中知識面涉及較窄,難以達到文化創意產業對于實操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二是目前培養方式過于單一,仍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實踐課程少,參與項目的機會少。而實踐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忽視實踐教學就會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往往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會一味模仿,作品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忽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人文素養欠缺。從文化為圣,為文化到文化為新、文化為用、文化為民,文化不能缺乏靈魂。但目前很多文化藝術作品中呈現出急功近利、藝術精神缺失、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一是目前藝術類高等教育中只注重職業型人才的培養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往往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缺乏深入的了解,更不懂得如何去靈活運用;二是由于應試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得到解放,大學相對寬松的環境令人松懈,學生不再愿意繼續勤奮讀書,放縱的態度使他們忘記了最初的理想與抱負,導致缺乏對社會的廣泛關注,逐漸失去社會責任感;三是一些消極社會風氣和文化日漸增長,對大學生產生了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導致理想信念模糊、萎靡消極。這些因素致使部分文化創意人才人文素養欠缺,缺乏社會責任感,存在學歷高、素質低等現象,又何談創作出具有靈魂性、深層次的優秀作品?
三、依托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深化藝術教育改革路徑
高校藝術教育要結合社會發展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方式,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推動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高度結合,以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求。因此,高校藝術教育改革應重視以下幾方面。
(一)正確處理文化創意產業鏈中藝術類人才和管理類人才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文化創意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仍停留在分學科培養模式上,導致人們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走向兩個極端方向,即藝術類專業培養的學生一味強化創意方向,容易忽視大眾化的文化需求,認為只要通過創作出一個經典作品,自然會有人去欣賞、消費,這將難以被大眾所認可;管理類專業培養的學生則強調藝術品的經營、管理,認為任何作品不管被認可與否,都可以通過合理的商業運作被大眾所接受,這種意識忽視了文化產品的藝術價值,削弱了文化產品持久的品牌影響力。這兩種現象都在于沒有正確處理文化創意產業鏈中藝術類人才和管理類人才之間的關系,極大地制約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教育部門應盡力在專業設置、招生模式方面予以調整,增進跨學科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從一定程度上削弱藝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互相排斥的現象,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結構進行人為干擾。
(二)注重人才質量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強化教學的實踐性及創新性。一是建議更新現有的學科目錄,鼓勵學生多觀摩、參與國際賽事,拓展世界觀,提升國際視野;二是加大實踐課程比例,強調教學環節的實踐性。比如在藝術類專業中,實行“2+2”教學模式,即用兩年時間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兩年時間參與項目實訓,通過實踐教學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三是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與企業合作項目相結合。在實際項目操作中,引導學生關注市場化需求,培養學生對共眾認知度的準確把握,拓寬設計思維,從公眾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文化的表現。除此之外,還要重視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便于更好地進行跨學科思考、交流與合作,以適應當代藝術教育多學科交叉的發展趨勢。
(三)注重實踐基地建設,強化產學研結合。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的檢驗。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社會力量應該為青年創意人才的成長搭建更多實踐平臺。一方面,鼓勵國內相關企業與高校進行項目合作,有關部門可制定如“服務外包”等優惠政策,為青年創意人才搭建融入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平臺。另一方面,高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培訓基金,這樣既可以為高校提供實踐教學平臺,又可以為創意企業提供人才再培訓等支持,以實現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目的。
(四)注重加強人文素養的培育,提升創意人才的素質基礎。文化創新應當以豐厚的人文素養為基礎。一是教育部門應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自我培養,建立慢下來沉下來創作的意識,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尋求真正的文化內涵;二是積極探索在中小學階段全面開設人文通識類課程,引導學生從小注重優秀文化知識的積累;在藝術類招生政策方面,合理安排專業成績和文化課成績的比重,構建以人為本,兼顧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人文知識積累的多元評價體系和升學制度;三是將人文素養知識的傳授滲透到藝術專業教育中去,比如增設文學鑒賞、藝術欣賞等課程,通過知識講授、文化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藝術教育指明了改革和發展方向。藝術教育應當以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為目標,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強調學生專業技能培育的同時,注重其實踐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體發展,培育一批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知識的創意人才,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7
[2]李曉溪.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研究[D].上海大學,2014,12
[3]韓海燕.藝術教育與設計市場結合的創新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5,1
[4]王杰群.新常態下文化創意產業提升路徑[N].光明日報,2015-4-1
作者:劉冬曄;王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