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商洛旅游產業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為背景,按照商洛市生態立市、產業興市戰略要求,分析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結合“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建設,充分發揮商洛市旅游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的政策建議,通過發展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構建美麗商洛,從而為實現商洛突破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商洛市;旅游產業
繼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要求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即“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既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黨對人民群眾渴望優質生態產品、優良生態環境迫切需求的積極回應。“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全面推動生態旅游戰略以來,生態旅游成為國內眾多旅游目的地轉型的目標。國內學者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及評價角度展開的研究越來越多。許峰等運用生態位理論,定量研究了山東省會都市圈內各城市旅游品牌發展現狀[1]。周彬等基于生態位理論,研究了黑龍江省中俄邊界江上生態旅游資源潛力[2]。賀伶俐等的研究為福州市內河旅游提出有效建議[3]。黃芳開創性的將生態位理論引入旅游系統的優化[4],此后通過生態位理論研究旅游業的情況絡繹不絕[5]。程靜指出商洛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議[6]。劉龍龍認為新農村建設及商洛原生態旅游資源可以與現有景區相組合,并對商洛鄉村旅游發展的近況進行分析,同時提出對策[7]。商洛在踐行科學發展、突破發展的過程中,大力推進生態立市、產業興市戰略,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8]。特別是“秦嶺最美是商洛”口號的提出,極大激發了商洛旅游業的活力。但商洛旅游業在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進一步促進商洛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做進一步的探索。
1商洛市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商洛發展旅游產業既是地方黨委政府順應潮流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更是立足本地資源條件,理論結合實際的具體實踐。無論是市委市政府,還是專家學者,都從商洛市的實際出發,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思路和措施。2009年9月商政發〔2009〕37號文件頒布了《商洛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9個方面對商洛市旅游業發展做出了全面布署。通過全力打造“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從大思路謀劃旅游、大氣魄發展旅游、大舉措推動旅游3個方面對商洛市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2月《商洛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則在“生態立市”和“產業興市”兩篇對本市的生態旅游進行了整體規劃。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商洛旅游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旅游接待人數及旅游業綜合收入逐年增長,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詳見表1)。
2商洛市旅游為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商洛市旅游產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2.1基礎設施不健全
商洛由于地處山區,經濟狀況處于發展階段,總體社會經濟狀況落后。本區內旅游業始于1984年柞水溶洞的開拓,起步較晚。近幾年來,當地政府在旅游業中大量的投入使得發展成效卓著,但各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改善[9]。例如,商於古道棣花文化旅游景區于2014年9月運營以來,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游客紛至沓來。但是存在景區與民居混雜,周邊沒有正規酒店供游客休息;景區內停車場缺乏有效管理,停車場內存在商販擺攤的現象;景區內沒有設置衛生條件較好的公共廁所等問題。雖然商洛目前6個縣區均有高速公路,但部分景區依靠峽谷、茂林等自然資源發展旅游業,無法從高速路直接到達,通往景區的公路有待進一步改善。公共交通方式也不夠便捷,例如商洛市汽車站通往金絲峽景區的班車每天只有兩趟,令學生等無車族去景區游玩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2.2旅游產品缺乏統一規劃
商洛市各縣區均有旅游產品分布,但相對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區域旅游品牌意識淡薄[10]。商洛旅游多為觀光旅游,景區收入大多來自銷售門票,住宿、購物等消費所帶來的收益較少,沒有形成連貫的旅游產業。各景區依靠自身自然資源或人文資源優勢進行發展,存在產品重復現象,表2反映了多家景區針對同一景觀發展旅游業的情況。
2.3從業人員服務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強
旅游業作為一種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服務能力及服務態度會給消費者的旅游體驗帶來極大影響。例如,倉頡遺址、商鞅封邑遺址、四皓碑林園等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景區,以及東龍山雙塔、仙鵝湖風景區等帶有神話傳說的景區都需要導游進行專業講解,才更能使游客融入風景,豐富游客的游覽體驗。隨著品牌的進一步推廣,逐漸會吸引更多外國游覽者,所以需要相應的外語水平較好的服務人員。另外,旅游管理隊伍建設嚴重滯后,旅游專業人才欠缺,市級旅游管理部門人員嚴重不足,市縣均沒有按照《陜西省旅游管理條例》相關要求成立旅游執法等機構,給旅游市場的監督管理帶來一定困難。
2.4區域旅游品牌競爭力較弱
商洛雖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但目前尚未形成整體旅游產業。相比于其他旅游產業發展成熟,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質量較高的旅游品牌,商洛較高的門票價格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商洛市政府在旅游品牌推出之初通過央視、戶外廣告牌等渠道進行大力宣傳,但近幾年宣傳力度有所減弱,而大多廣告都是突出宣傳某個景區,未體現區域旅游品牌。總體而言,“秦嶺最美是商洛”這一品牌在旅游市場中的競爭力較弱。
3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大力發展商洛旅游產業的政策建議
3.1協調處理好三個關系促進旅游產業持續發展
首先,要處理好保護、開發與發展的關系。目前,商洛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存在自然資源開發過度、人文資源開發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給環境承載力帶來了嚴峻挑戰,也對地方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形成了巨大考驗;另一方面,人文資源開發不足導致資源萎縮,勢必喪失具有市場價值的資源優勢。而這些都將為本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在自然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保護機制,真正落實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中,要本著保護和發展并重的原則,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其次,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由于旅游業是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旅游業發展的好壞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會形成較大的沖擊。商洛市旅游資源大部分在山區,而商洛市的居民也大部分在農村,旅游資源開發如果不能為廣大農村居民增收創造條件,就不能充分調動最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最終必然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商洛旅游產業僅通過城鎮和景區實現商洛經濟社會的突破發展是難以想象的,必須要充分調動最廣大農業人口參與其中。要把產業發展與移民搬遷、精準扶貧結合起來,以產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社會建設,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齊頭并進。最后,處理好區域發展與整體發展的關系。商洛旅游產業是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逐步發展壯大的,商洛旅游產業的發展既離不開陜西建設西部強省的強力助推,更離不開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政策支持。作為處于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和關中—天水經濟區范圍的商洛要實現經濟社會的突破發展,就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富民強市這一主題,緊扣循環經濟這條主線,堅持“生態立市、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依靠“開放、城鎮、項目、科技”帶動,著力打造“三區四基地”(“三區”即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生態發展示范區、西安第二生活區;“四基地”即現代材料工業基地、最佳生態旅游基地、西部現代中藥基地、優質綠色食品基地),盡快融入到中央及陜西省發展戰略層面,在加大重點生態工程實施力度,加強生態屏障建設,為旅游產業發展夯實基礎的同時,主動與兄弟市區積極對接,才能在宏觀經濟新一輪快速發展中實現幸福商洛夢。
3.2加強資源整合,按照生態文明要求全面推進旅游目的地建設
商洛旅游業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發育遠不成熟,旅游產業規模還很小,缺乏獨立發展強勢旅游的客觀條件。旅游開發投資多、難度大、見效慢,旅游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不經濟不僅對外商資本缺乏吸引力,也對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形成了巨大隱患。要實現商洛旅游的高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就要發揮政府信譽好、協調能力強、有一定資金籌措能力的優勢,突出特色,區域聯動,按照生態文明要求全面推進旅游目的地建設[11]。要依據鐵路公路干線,與周邊城市聯合,形成區域聯動,實施整體營銷,擴大旅游市場份額;與陜南漢中、安康聯合促銷,精心塑造陜南整體旅游品牌形象;利用與西安旅游產品的互補性,與西安聯合促銷,融入西安旅游圈,共同受益。同時,以創建省級旅游服務標準化試點城市為載體,不斷提升商洛旅游對外形象,積極推進旅游標準化試點單位創建工作,通過試點帶動,促進全市創建工作從點到面全面鋪開。
3.3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盡快形成旅游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
要按照“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的要求,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園區,實現產業鏈條延伸,產業效益倍增。以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特色名鎮為契機,全面促進鄉村旅游規模化發展[12]。進一步加大鄉村旅游工作指導力度,進一步用足用活國家關于土地流轉等的各項惠農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業、扶貧、城建、水利、環保等部門和廣大農戶的積極性,將鄉村旅游發展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同陜南移民搬遷相結合,同發展高效農業相結合,逐步引導全市鄉村旅游向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風情欣賞、自助農莊、農業主題公園等多種旅游項目的復合型農家樂轉變。要加大對農家樂的管理和宣傳力度,提升水平,塑造品牌,拓展市場。同時,旅游業是突顯貧困地區鄉村資源特色,變資源劣勢為優勢,促使貧困鄉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商洛要將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實施旅游富民工程。商洛大部分村民以傳統的經濟方式為主,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收入水平較低,生活質量不高。在旅游開發中,有些地區采取移民政策,不利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保護和延續。有的雖不移民,但當地居民沒有從旅游中獲得收益或收益甚微,甚至還要承受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物價水平上漲等不良影響。這些現象與發展扶貧旅游的初衷相悖。應將當地居民看成是特定生態環境背景下地域特色文化的體現者,強調社區參與,吸納社區勞動力從事旅游開發和建設、旅游商品生產、旅游商業經營與服務,鼓勵社區居民為景區規劃和開發獻計獻策。改善他們的收入和生活環境,逐步調整當地的產業結構,轉換傳統的生活方式。有實力的區縣打造陜西旅游強縣,整個地區爭取成為國家級旅游扶貧示范區。這樣不僅提高貧困群體的生活水平和綜合素質,實現經濟發展,又保護文化的完整性、增強民俗魅力,使社區居民成為生態環境與資源的重要保護力量,真正創造一種和諧、友善的旅游氛圍,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共贏。
3.4落實相關政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用制度固化
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13]。要在進一步完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陜南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和《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相關配套政策的基礎上,切實貫徹落實《商洛市現代材料工業基地建設規劃》和《商洛市尾礦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規劃》,按照《商洛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對城市和產業空間布局的要求構建四大體系,形成四大板塊(構建由中心城市、縣城、重點鎮和一般鎮組成的四級城鎮體系;由省級商丹園區和縣域工業集中區組成的循環工業體系;由丹江、洛河、金錢河等流域川塬地帶組成的農業生產體系;由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重要水源地組成的生態保護體系。形成商州—丹鳳省級重點開發區;山陽—商南省級限制開發生態區;鎮安—柞水國家級限制開發生態區;洛南省級限制開發農業區),全力打造“三區四基地”。按照誰受益誰付費,誰使用誰補償的原則,積極探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合理配置生態資源。進一步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的同時,不斷加大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力度,對污染、破壞生態環境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許峰,秦曉楠,張明偉,等.生態理論視角下區域城市旅游品牌系統構建研究———以山東省會都市圈為例[J].旅游學刊,2013,28(9):43~52.
[2]周彬,鐘林生,陳田,等.基于生態位的黑龍江省中俄界江生態旅游潛力評價[J].資源科學,2014,36(6):1142~1151.
[3]賀伶俐,袁書琪,李海峰.基于生態位理論的福州市內河旅游開發策略[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0,27(1):94~98.
[4]黃芳.優化旅游系統的生態學原理[J].生態經濟,2001(11):19~20.
[5]向延平.旅游地的類生命特征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93~96.
[6]程靜.淺談商洛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1(3):46.
[7]劉龍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商洛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分析[J].遼寧農業科學,2015(2):40~43.
[8]田建華.商洛市循環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1,57(4):166~168.
[9]何娜.陜西省商洛市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改革與開放,2015(16):9~10.
[10]張雪,王怡.商洛旅游發展模式新探討[J].西部財會,2014(6):78~79.
[11]嚴方笠.以生態旅游為龍頭的商洛經濟發展調查分析[J].西部大開發(中旬刊).2011(4):56~58.
[12]沈淑霞.加快商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對策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論,2012(8):45~46.
[13]張慶榮.淺談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J].理論學刊,2012(2):78~79.
作者:張紅霞 田建華 劉龍龍 單位:商洛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