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育模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對于法治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此時就需要高等院校能夠實現法學專業人才的有效培育,但從當前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歷程來看,實際培養路徑比較單一,培養環境也比較差,導致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與社會崗位訴求之間出現不吻合的情況,對此需要采取對應的措施去進行調整和改善。本文首先對當前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接著論述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策略,希望可以引導高校法學專業人才教育朝著更加有效性的方向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高校教學;法學專業;人才培養
一、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
對于眾多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情況進行探究,發現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投入在不斷增加,在此方面的改善和調整也漸漸展現出對應的效果,但是從整體來看當前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實際社會對于法學專業人才的訴求,還是存在很多不匹配的環節。詳細來講述,其集中反饋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思路單一化。對于當前很多高等院校法學專業設置過程進行探究,會發現都是在國家大力號召的背景下,跟隨高等院校的設定模式來進行的,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實際人才培養目標,都是相互模仿的,因此有著千校一面的特點。也就是說,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路處于相對單一化的狀態,很少有高等院校可以結合自身特色實現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思路的創新和探索,這樣造成的格局就是在忽視社會崗位訴求的基礎上來開展教育教學,這樣培養出來的法學畢業生往往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即使畢業從事法學相關工作,也可能需要消耗很長的時間才能夠跟上崗位節奏,這就意味著原本在高等院校接受的法學專業教育處于低效的狀態。其二,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環境不理想。法學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具備良好的環境,而對于當前高等院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環境進行調研,卻發現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詳細來講述,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部分高等院校法學辦學的基礎比較薄弱,原本師資中并沒有能夠擔負起法學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力資源,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短時間內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毫無疑問這會對于實際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有效驅動,造成不良影響;另外,當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維度來看,大多數的課程內容都是以法律通識,法律專業知識為主導的,很少會將執法者法律人格的培養,公正執法意識的培養作為焦點,這種法學教育課程體系的不嚴謹,很有可能培養出只懂法理的人才,一旦進入到實際工作崗位很有可能因此失去職業道德,做出錯誤的選擇,由此影響到我國法制社會的建設進程。關于實際法學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還忽視了應用實踐環節的占比問題,也就是說當前很多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是依靠灌輸式的方式來進行,靜態的課程交互往往難以實現知識應用能力的培育,但當前很多高校法學專業學習的實踐環境不是很理想,這就可能對于實際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效能的全民發揮造成不良影響。如果上述提及到的諸多問題,長期存在,無疑會對于實際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制約。
二、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策略
結合當前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需要從長期規劃的維度入手,實現人才培養思路的調整,制定更加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策略,由此改變當前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窘境。詳細來講述,主要需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實際情況,采取高校法學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法學基礎知識比較廣泛,法學人才的未來崗位方向也比較多元化,形成了法理、民學、商學、刑學、民事訴訟法等主干課程,這些課程與未來崗位之間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為了滿足未來法學人力資源的訴求,完全可以走特色化的人才培養路線,改變以往統一化人才培養的思路。也就是說,高校結合自身教育師資,依據對于未來法學人力資源訴求的調研,確定某一個或者幾個法學崗位為基本方向,由此建立特色教育體系,確保高校成為供應特色法學人才的重要行為主體。某高校以知識產權和刑事法為專業特色,形成了培育知識產權和刑事法相關法務人員的教育方案,在確定該教育方案之后,高校就聘請更多在此方面的權威專家參與到實際專業課程體系的重塑中去,由此學生接受到的教育,除了基本的法理知識外,與知識產權相關,與刑事法相關的課程就成為專業課程,由此可以使得學生進入到實際的崗位角色的狀態,這對于引導實際的法學專業教育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而言,是很有必要的。當然,依照這樣的人才培養方案,實際的課程內容和方式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案例教學法中,教師會引入更多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刑事案件來進行詮釋,在角色扮演教學法中,教師會將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中的相關關聯人作為對應的角色,引導學生進入其中,繼而更加深入的理解對應的法學知識,鍛煉專項的法學素養,由此確保其能夠很快的進入到崗位實踐中去,發揮自身在實際法務中的效能。也就是說實際的課程內容和課程方式都需要以特色教育為主導,由此營造相對理想的特色教育格局,這對于完成特色人才培養目標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二)關注職業素養,融入高校法學專業職業人才培養模式
除了推崇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之外,還可以將專業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滲透其中,也就是說要高度重視法學人才的職業素養培育,不能僅僅停留在法理知識灌輸上,而是需要進入到更加職業性的培養格局。詳細來講述,這種模式主要需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在實際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圍繞著職業素養培育的中心,實現執法者法律人格和公正執法意識的貫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這兩者在未來職業規劃中的價值,也就是說確保其能夠正確看待法律,形成核心職業素養,這可以確保其在未來的法務工作崗位中走得更加平穩;其二,高校應該以當前法務工作崗位勝任力為基本方向,開展調研工作,實現對應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構建,依照這樣的模型實現法務學生學習指標的構建,將這些指標作為評定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實現實際教育教學行為的調整,由此引導學生自身的職業素養得到更加好的培育和鍛煉。
(三)推崇深度學習,滲透高校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之一,還體現在對于法理的學習處于淺層次的狀態,這樣會使得實際高校法學人才的應用能力處于欠佳的狀態。為了改變這樣的格局,就需要樹立深度學習的價值觀,滲透高校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此方面需要積極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從實踐性師資力量打造的維度入手,邀請在法務部門或者企業組織工作的人員,到高校來進行實踐案例的講解,職業規劃教育等活動,使得在校的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加多的實踐性內容,這對于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增強理論應用價值認知而言,都是很有價值的。或者說讓這些有著法務實踐經驗的人群,成為學校課程內容重塑,教材編訂的重要行為主體,由此是的實際的課程內容朝著更加實踐性的方向發展;其二,注重模擬法庭,模擬診所,校外基地等方面的投入,定期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探究會更加深刻,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應用素質會不斷提升,隨著案例分析工作,研討工作,演練工作的不斷開展,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得到良好的鍛煉,無論是收集證據還是撰寫法律文書,都可以進入到更加實踐性的環節,這些都將成為后期學生迅速進入職場的重要基礎;其三,鼓勵學生建立法務相關的社團,在社團架構中,大家可以圍繞著對應的實際案例,來進行模擬,比如引入社會熱點性的問題,然后進行實踐活動的開展,在這樣的實踐探索的過程中使得自身的操作素養得到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同步思考中,可以拉近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由此引導實際的學習探究進入到常態化,這對于實現學生自身實踐素養的全面培育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結語
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樹立長期規劃的意識,懂得當前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存在的問題:培養思路單一化,培養投入不足,培養環境欠佳,這些將成為我們選擇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出發點,因此需要將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貫穿到實際該校法務人員培養中去。
參考文獻:
[1]黨日紅.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勞動保障世界,2019(33):51.
[2]劉坤輪.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要素展開[J].人民法治,2019(21):40-43.
[3]劉坤輪.法學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結果及評價[J].人民法治,2019(20):42-45.
作者:孫佳麗 單位:海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