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法學專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案例教學法與目前普遍采用的演講式教學法作為法律教學的兩種不同手段,體現了不同的邏輯推理方式在教學中的運用。在具體的專業教學過程中,結合兩者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在課程教學中靈活適用,理應成為我國法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如何在高校法學專業課程講授中有效地實施案例教學法,以下提出筆者的一點看法,恭請同仁們指教。
一、案例教學法適用的課程
案例教學法一般適用于與社會生活、經濟聯系緊密具有較強法律實務性的部門法課程的講授,如民法、刑法、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等,因為這些課程有大量鮮活生動且極具學術價值的真實案例可收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像法制史、法理學、法哲學等這些純理論課程則不適合。此外,案例教學法需要有較充裕的時間以供學生消化理解案例,還要通過充分討論分析,方能達到教學目的,故只適用于那些課時較為充裕的專業課程。若某課程的課時安排比較緊湊,實施案例教學會花掉大量課時,反而會影響到整個課程系統、完整學習的目標實現。
二、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
作為案例分析的關鍵要素———案例,它的挑選和編輯是組織案例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案例的具體要求有以下幾點。首先,案例必須是真實事件且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供探討的案例需要有事件的詳細脈絡,有起因、有情節、有結局,可供學生在全面了解案件的基礎之上展開分析。要求事件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則是因為一方面可以更加增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相關資料搜集會更加充分。如果是教師自己編寫的、虛擬的,很難避免前后矛盾,也難以構筑一個復雜且極富爭議性的背景環境。其次,展示的案例材料必須精當,具典型意義。使用案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將抽象的法律理論運用于實際,不能不加選擇地堆砌材料。案例教學法是借助分析探討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材料,進而推演解決辦法的一種范式。教師應該精選一些題材豐富、針對性強的少數經典案例組織學生研究討論,以求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目的。再次,案例必須復雜、頗具爭議。案件材料需是翔實、復雜多變的素材,事件本身應存在很大爭議,富有討論及研究的價值。展示的案例材料應是多視角、多方位的立體且生動的事件及相關背景資料,包括事件的來龍去脈、事件各方的言論、相關媒體的評論、專家學者的不同看法及政府有關部門的觀點等等。最后,整個課程的案例編排必須有系統性和效益性。在法學課程教育中運用的所有案例應該形成體系,層次分明,編排合理。做到只有在重要課程內容及爭議性很大的學術話題等方面才選用案例教學法。不能無論巨末,什么課程什么內容都要案例教學,這樣反而有礙案例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三、案例教學法的施教受體
學生作為施教受體,是案例教學法實施效果的體現者。對于案例教學法的施教受體,筆者有如下體會。首先,案例教學法比較適用于大學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階段。因為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法律理論基礎及法律思維能力,具有對法律事實、事件進行專業分析判斷的能力基礎,故而他們對案例教學認同度和參加度較高,教學也能取得較好的成效。此外,大學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基本上能對教科書進行頗為有效地自學,單純的演講式教學已經很難誘導其課堂積極性,案例教學法對于帶動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教與學,鼓勵他們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法律理論及原則,增強教學趣味性具有積極作用。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即便因為案例教學影響到課程其他內容的講授,大學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也能通過教科書對相關內容進行自學,不會影響到該課程完整、系統教學的目的。其次,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在課程討論前對案件材料知根知底、準備充分。這樣課堂討論才會有效率。課堂討論中,老師應精心組織,力求所有學生都有發言機會,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讓頭腦風暴盡情蕩漾,鼓勵分組辯論,最大限度的鍛煉學生分析、判斷、處理問題的能力。再次,一個極具爭議價值的案例、一堂生動的討論課,可能會促使學生自主收集更多的資料,有的學生會從不同的視角提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對此教師應積極引導,鼓勵他們更進一步,撰寫專業論文,使案例教學法的效果發揮至極至。
四、對案例教學法中施教者的要求
首先,要熟練掌握案例教學法的實際運用技巧,正確處理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的關系。應根據課程教學任務、課時進度及效果合理配置案例教學在課程教學中的比重。在完成課程整體目標進度中,應該適時調整案例教學授課內容及時間,孰多孰少靈活應對。定期反省案例教學的效果,根據近期發生的社會經濟生活事件,需要及時補充調整案例材料內容,保證選擇案例的新鮮活力。其次,要保證足夠的人、財、物投入,對案例進行收集整理、編輯編排,撰寫專門的案例教案。教師不花費心思,就不可能發現乃至收集到有分析價值的案例,也不可能形成高質量的教案,這也與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聯系。再次,要有厚實的法學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實務經驗,能自如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因為案例事件材料紛繁復雜、爭議性大,沒有堅實專業理論功底和實務能力,就無法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也無法把握問題的關鍵和實質,分不清問題的主次,甚至有可能在解析學生觀點分歧時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若如此,學生非但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專業思維的混亂。
五、案例教學法的操作程序
(一)整理剪輯案例材料。收集的案件材料應包括事件的全過程,以及不同視角的觀察如爭議各方的訴由、媒體的評述、專家學者的觀點看法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態度措施等等,此外還應收集相關背景資料,諸如事件的起因、相關的立法背景等等。如上市公司宏智科技的股權之爭就是公司證券法中“股權與公司治理”這一部分內容極具討論價值的案例。由于此案是2003年底的證券市場大熱點,其相關材料相當豐富,可以精選包括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中的相關背景及評述材料,以及關于此案的網絡評論精華、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款,以之作為該案例研討素材。
(二)案例材料先行發放給學生,并指出關鍵要點和討論思考的綱目。案例材料一般應在上課前通過網絡發給學生,便于他們有時間來消化和準備。另外,還應該要求學生利用便捷的網絡資源檢索查閱與案例有關的更多信息資料。如果案例材料中爭議點很多,就應該提示要學生討論分析的主要方向,像“宏智科技股權之爭”,就不妨將討論的重點指引在同一天兩個股東大會孰是孰非上。
(三)案例的課堂研究探討。對于同一個案例,每個學生因為自身能力的區別及思維角度不同會有不一樣的解讀。有人只能感受淺層信息,有人則能感悟深層次內容。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剖析案件事實表象,揭開本質特征,分析事件與法理之間的必然聯系。為此,課堂上教師并不是單純的旁聽者,要認真組織、積極引導,一方面鼓勵學生以專業理論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勇于質疑和求證,另一方面教師要及時參與評析,避免學生討論跑題。教師要帶動并維護積極、活躍的氛圍環境,即使學生的思考和回答有誤,也不要急于下結論,可以通過指引使他們自我反省、自我糾錯,開發其創造性。
(四)案例的評論總結。這是案例討論分析的最后環節,一般由教師來操作。教師除了要指出學生討論分析的是與非之外,還要進行查漏補缺與提高性講授。當然,評論總結也可以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我小結,形成書面材料,從而進一步鍛煉其能力。案例教學法實際操作時,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1、分小組討論。事先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如同宿舍、同學習小組等,對其分組,各小組對教師所列案例問題及要點安排時間討論分析,要求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和材料自由發言并互相討論。教師可以按小組分次參加,也可以招集所有小組進行集中討論。討論中,教師主要是傾聽者,但要在合適的時候因勢利導。討論末教師要就討論的總體情況做分析總結。
2、課堂正反方辯論。對于具有很強爭議性的案例,事先根據學生意愿分成正反兩方或者三方,經過一定時間準備后開課辯論。第一環節由各方系統闡述己方觀點,第二環節自由辯論。教師組織辯論并最終評判。評判時不必強求學生得出一致的結論。
3、重要性排列。教師要求學生對案例的相關材料要素,依據自己的專業基礎,就其在事件爭議當中在法律層面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判斷,依順序排列并說明理由。
(五)成果展示。效果較好、學生積極性高的課次,可以考慮組織安排部分優秀學生撰寫小論文;如《關于****案件的法律思考》。真正實現將學生知識的系統積累轉變為智力潛能的挖掘,實現學生專業綜合素質提升。(本文作者:曾輝單位:湖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