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建多層次多樣性法學教育新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文章從法學教育模式發展現狀出發,構建了多層次多樣性法學教育新模式,并提出了法學教育模式創新的難點。
關鍵詞:
法學;模式;高校
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應該在借鑒國外法學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嘗試建立適合不同學生特點的多種教育教學新模式,因地制宜地培養各具特色的法學畢業生,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是將來法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
一、法學教育模式發展現狀
各國法學教育模式的定位情況各異,皆是結合自身情況和文化傳統所做出的不同選擇。美國的法學教育以“診所式”法律教育為代表,更注重培養職業法律人才。美國法院的審判人員也多從經驗豐富的大律師中選拔,可見職業化教育在美國的重要作用。德國實施雙軌制法學教育模式,一方面支持和培養法學理論研究。一方面實施統一司法考試,進而培養應用型人才,進行法律職業訓練。英國的法學教育模式既不奉行職業教育模式,也不像德國那樣實施雙軌制,而采取法學理論和實踐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我國法學教育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改革開放之初法學人才奇缺,加之法學院校數量較少。參考大陸法系的傳統學院式教育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一直較為傾向理論教學,多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主要集中于法律的概念、構成要件及相互邏輯關系、理論框架的掌握,而忽視專業技能的培養,此時法學教育以精英式教育為主要目標,更加側重于培養具有法學研究能力的法學人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依然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批優秀法學家成為新中國的法學精英,為以后法學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大量人才。第二階段:精英教育模式在高校擴招后發生轉變,法學院系增長迅猛。幾乎所有的綜合型大學都設立了法律專業,現在開設法學本科專業的高校已經達到620多所,甚至一些理工科院校也爭相上馬,導致師資力量和學生素質都參差不齊,引發法律專業每年畢業生數量大大超過需求,就業率排名在各專業中靠后。因此,法學高等教育改革日顯急迫,法學人才的培養如何創新成為法學界乃至教育界不得不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多層次多樣性法學教育新模式的創建
(一)結合各地區院校特點,進行合理定位
針對當前法學教育模式下,法科學生創新能力差、實務操作能力不足、法學教育同質化及法學教育與法律執業嚴重脫節等問題。應從法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入手,對現有法學教育模式進行重新定位,充分認識到我國目前的“專才教育模式”和“通才教育模式”都不能完全解決目前法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該針對不同的社會需求,創建特色鮮明、發展方向各異的多層次教育教學模式,逐步改革現有的法學教育體系。爭取綜合考察現有學校的師資力量、學生素質、地理分布布局等因素,進行法學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不斷發揮法學師資隊伍的特長,培養有專長、有特點的法學畢業生。一方面,我國現有大中專院校中,從辦學性質劃分包括全國重點院校、統招普通高校、高職高專院校、民辦院校。從學校特色角度劃分包括綜合性大學、文科類院校、理工科院校。從學校的科研教學能力上劃分包括教學型、科研型和教學科研并重型三種分類。上述大部分院校都開設了法學本科專業,雖然各高校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各異、師資力量特色各異,但是最終卻都用近乎同樣的教材和教學模式加以培養,必然導致培養出的畢業生特點不鮮明,沒有專業特色,就業趨同性大,競爭力增大,就業形勢不樂觀在所難免,這對法學本科學生的人才培養效果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學生在高考中所呈現出來的素質和能力有較大的差距,決定了他們對法學課程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不同。一部分學生可能更喜歡律師實務類課程,學習重點更側重于實際案例的解決,未來就業目標是通過司法考試從事律師執業工作。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更喜歡制度化、體系化分析和法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對同一法學現象兩大法系的不同規則比較法研究更感興趣。以往我們都是把這種個人興趣放在研究生階段加以深入培養,但是現在隨著學生畢業人數的激增,提前根據學生特點有的放矢進行專業化、個性化教育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生特長,培養更具有特色的法學本科畢業生,也為很多學生未來的研究生階段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結合上述分析,鑒于學校的類型多種多樣、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差異,如果能在法學本科教育中融入學校自身特色和對自身法學教育模式的正確定位,努力打造多樣化的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將會對法學本科生的教育教學改革產生重大促進作用。例如黑龍江大學的俄語專業全國領先,隨著我國對俄經貿的不斷深入拓展,黑龍江大學與俄羅斯遠東大學聯合辦學,積極培養俄語法律人才就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哈爾濱工業大學法學院如果能夠吸收和借鑒其院校自身所具有的工科特色,開設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課程,相較于文科院校培養的法學專業學生無疑具有更多的專業特色。這些法學專業的特長化發展方向將會使我國現有單一的法學人才培養方式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這將大大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建立法學精英教育、職業教育與大眾通識教育三種教學模式
法學教育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對法學人才需求的現實,出現了法學畢業生課堂所學知識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嚴重脫節、書本理論知識和處理日常法律實務無法有效對接等問題。我們應突破傳統法學教育的定位,逐步改變教學內容同質化、教學手段單一化的現狀,根據各校招生和師資情況,改變法學教育理念,有重點、有區別地進行三種法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根據我國人才需求實際,逐步建立法學精英教育、職業教育和大眾通識教育三種教學模式,力爭通過三種教育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根據社會需求改變現有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雷同的現狀,根據人才培養定位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配置教學課程資源,完善各自的教學模式,改變讓所有學生都吃“大鍋飯”的現狀。首先,精英教育是高度經驗理性的法治需要。我們可以借鑒法國和德國的潘德克頓式傳統法學培養模式,考慮適當延長教學年限,按照本碩連讀的方式,在學習之初就系統進行法學理論的分析和介紹,參考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重視法學素質教育,把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思維品質放在法學教育的核心工作內容。學生培養目標鎖定于專業的法學理論研究人員,力爭培養出一批理論功底深厚,能夠為國家未來法學發展及實際立法創新起重大指導作用的法學家。實踐證明,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培養的老一代法學家,對我國的法律制度體系完善起到了關鍵作用。其次,法律職業教育模式更注重實用型人才培養。可以借鑒英美及日本“法律職業精英”教育模式的寶貴經驗,教育目標定位在培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發展所要求的職業法律人才上。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掌握法律實踐技能及操作技巧,熟練處理各種法律實際案例。其未來的從業目標是審判員、律師及各單位法律顧問。此時應適當改變教學內容,克服現有的本科教學內容與司法考試內容差距過大的弊端,教學內容要與國家司法考試內容相銜接。最后,大眾通識型教育是大部分法學院校選擇的教學模式。前兩種教育教學模式中,努力培養的都是專門型人才。大眾通識型教育培養目標是希望組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力爭客服現有的法學專業畢業生除了法律其他學科知識一無所知的缺陷,努力培養通才型法律人才。可以在掌握基本法律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通過輔修等方式,力爭把法律本科所學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進行結合,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對“通才”的需求。這種通識型教育模式培養的法律本科畢業生在所有法學本科學生中占大部分,其培養模式要和所在院校的自身特色相結合,主要就業方向是政府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的文秘等工作崗位。
三、法學教育模式創新的難點分析
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結合教育學的基礎理論,從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受眾理解程度等多方面進行理論和實踐分析,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法學教育模式的難題。現有的教育困境絕不能僅僅依靠法學教育理論就能圓滿解決,未來法學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工作難點還有很多。首先,三種層次的教育教學模式如何界定,如何辨別各個教育模式之間的區別,確定每種教學模式的設立依據和理論基礎,這些都是未來需要仔細研究的重點內容。這種多層次教育教學模式的課程框架如何構建等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調研分析并日益完善。其次,多層次的法學教育模式必然會給現有的法學教育體制帶來非常大的震動和沖擊,需要考慮在現有教育教學模式基礎上加以改良,力爭在不影響現有教學秩序的基礎上實現平穩過渡。最后,三種教育教學模式共存是否存在相互沖突,是否會因為教學特色各異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各級法學教育機構是否能夠認清自身優勢,找到合理定位,以及我們是否有這樣一支能夠擔負起教育教學內容的合格師資隊伍,都是未來改革中需要正視的問題。不僅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需要正確評估,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興趣愛好也需要正確評估認定。各個院校要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正確定位,同時學校培養模式的選擇需要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學生意愿為之。各省各地區也要注意把握一個地區間三種培養模式的均衡發展。
綜上所述,根據現有法學本科教育現狀,應該根據各地區法學教育現狀、師資特點、學生自身素質等因素,創建精英、職業和大眾通識三種法學教育模式,積極創建多渠道多樣性的教育教學模式,以大眾通識型法學教育為主體,努力培養具有理論研究能力和實務操作能力的兩類專門人才,做到專才和通才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我國法學專業的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歌雅.診所法律教育與法學人才培養的對接[J].現代教育研究,2005,(12).
[2]胡東,哈書菊.司法考試體制下法科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4).
[3]左家盛.法學教育定位的誤區及其矯正[J].教育學術月刊,2009,(3).
[4]華鋒.新形勢下我國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優化路徑選擇[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作者:楊振宏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