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法制教育與法治文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法治興則國家興,學生強則國家強。法治是現代文明的基石,學生是國家民族的希望。近年來,大學生犯罪問題常見于報端,如何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以適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已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就有關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高校的法制教育與校園法治文化建設進行了淺探,以期能為進一步深入探討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依法治國;大學生;法制教育;法治文化
一、引言
十八大以來,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國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理念,實現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高校是社會的縮影,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依法治校,建設法治和諧校園成為了近年來高等院校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依法治校是推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同時亦是推進教育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國方略的體現,也是學校穩定發展、實現和諧的重要保證。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第一儲備力量,他們的法治意識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依法治國方略能否順利實現,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總體而言,目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法治意識的建設工作是良好的,但也不難發現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特別是近些年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趨勢在不斷加劇,重大性質惡劣的刑事案件頻發,比較典型的有云南大學馬某殺人案、云南麗江女大學生張某伙同男友搶劫殺人碎尸案,吉林農業大學學生郭某持刀殺人案,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某撞人殺人案,北京外國語大學羅某刺殺同學案、中國政法大學付某課堂殺師案,上海復旦大學林某投毒案……無不令人震驚扼腕。在校大學生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有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以及社會對于弱勢群體關心程度不夠等方面的原因,亦有家庭教育方式失當的原因。這些都會引發大學生的心理失衡,進而導致其行為的失常,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高校作為教書育人之地,面對部分大學生出現的犯罪問題,亦要承擔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經過這么多血的教訓,我相信已經有很多的高校在重新審視或反思自己的校園法制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設了。對于校園的法制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設,我個人有以下幾點想法:
二、應通過加強法制教育,全面推動素質教育
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環節,是推動素質教育,培養合格高級人才的基礎性工作。從大的方面來說,在高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對于貫徹國家依法治國方略,維護社會安定,形成良好風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小的方面來說,對于建設和諧校園,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具體開展法制教育的工作中,我認為應該強調“三結合”,即:
(一)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在大學中切實開展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道德和法律都屬于上層建筑,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是兩種重要的的社會調控手段,二者間是相輔相成,相互推動的關系,同時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也存在功能上的互補。人們常說:“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人們心中的法律”。道德教育所強調的仁義,誠信,博愛,廉恥等觀念,為法制教育提供價值導向。道德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法律的評價標準與推動力量,在大學生的內心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法制教育把道德教育所倡導的一系列的價值觀念通過外在力量的約束來指引人們的行為模式。法律通過國家的強制力對違法行為進行嚴肅的制裁,這保證了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得倒了支持與維護,法律可謂是道德傳播的有效手段。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這要求我們在對大學生開展教育的時候,既不能對兩者有所偏廢,更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二)法制教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個別大學生之所以會走上犯罪道路,與其性格、心理狀態存在直接的聯系。目前我國大學生的主體是獨身子女,從小被家庭過度保護,因此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承擔責任,愛享受,孤僻的性格。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網絡信息產品普及,他們從小就習慣通過網絡渠道接受各種信息與知識,對于各種社會問題,他們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自我意識明顯。但由于其自身思想的不成熟,不能深刻理解社會的復雜性,他們又容易出現偏激的心理和錯誤的價值判斷。不少學生存在不能委屈自己,抗壓能力差的問題。一旦不滿意往往會產生怨恨,報復的心理,輕易采取極端手段來解決問題。通過分析以往犯罪大學生的案例,會發現這些學生身上都存在兩種缺失,一種缺失表現為學生心理的失衡,另一缺失表現為對法律的無知或法律對其不具有約束力。故在高校開展法制教育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并根據學生的心理有根據的開展法制教育,以強化法律的指引,預測,評價,教育,強制作用。高校應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到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議程當中,納入到學校管理體系當中,如建立心理咨詢中心,及時的聽取學生內心的苦悶、及時疏通他們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沖突等他心理疾病,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努力將學生的越軌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教師,班主任不能僅僅將工作的重點放在教書與管理上,更應注重責任、情感等為人處世方面的心理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另一方面,高校需結合近幾年校園犯罪中的案例,積極開展對學生的法制教育。通過一些鮮活的案例來顯示法律的嚴肅性,如讓學生了解到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樣的法律后果,要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會受到什么樣的嚴厲懲罰,而這些后果,責任,懲罰又會對自己的人生起到什么嚴重的影響,通過這方面的法制教育,起到對部分學生的震懾作用。利用心理教育的啟發性,讓學生知道如何去管控自己的情緒,如何排解憤怒,使自己不至于在沖動的狀態下做出違法的事情來。把法制教育變成心理教育的素材之一,同時充分挖掘心理教育素材中的法制因素,對學生因勢利導,使心理教育與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統一。通過法制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避免自己的情緒失控,并遵守規章制度遵紀守法。最終達到讓學生增強明辨是非及自我保護的能力,樹立自強、自愛、自尊、自律意識,自覺抵制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侵蝕的目的。
(三)法制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法律基本知識不僅僅是法律專業學生學習的專利,更應當是每一個大學生必須掌握一項基本素養。相關法律基礎課程在進行法制教育的時候,需要用大量生動貼近生活的,貼近學生專業的案例穿插到教學活動當中。特別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見和最關心的法律問題,應多舉例說明,甚至還可以就有關案件開展集體討論來加深學生印象。例如就近年來頻發的導游強制游客購物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問題同旅游方向的學生開展相關討論。此外,還應該開展畢業生就業的法律指導,譬如針對社會上存在的虛假招聘、非法傳銷等違法行為,要教育學生留心注意。不要為找工作抵押身份證和交納押金,在注冊公司,開設網店時需注意那些法律環節與事項等等。這些都是和畢業生利益切身相關的問題。通過相關法律指導,相信可以幫助畢業生在少走些彎路的同時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通過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樹立法治觀念與信仰
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化,法治文化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文化體現著法治精神和理念,是法治建設的靈魂。比起生硬的灌輸法律知識,法治文化的熏陶才更為關鍵,其引領大學生的法治思維與精神信仰的方向。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能夠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的作用。我認為一個好的法治文化氛圍的形成應該注重“三層面”,即制度層面,物質層面,精神層面開展的建設
(一)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堅持程序正義,完善民主監督機制,建立救濟制度首先,高校應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完善校園內各種規章制度,讓學校的改革發展在法制的軌道上運行、這也是實現依法治校的前提。這就需要高校要進一步健全管理體制,完善黨群工作管理制度、行政工作管理制度、教學科研管理制度、學生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其次,光有制度還是不夠的,作為推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的一環,必須形成嚴格的執行程序,讓程序正義貫穿依法治校的全過程,避免不利的人為因素對制度的破壞作用。三是完善健全校園民主監督機制。最大程度地保護廣大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充分尊重高校師生的知情權、參與權、批評權。要充分發揮教代會在高校重大制度制定過程中的作用。最后要健全符合法治原則的校內教育救濟制度。我國教育法和教師法都特別建立了教師和學生的申訴制度。高校要重視在學校內部提供法律救濟渠道,一定要給被處罰的對象解釋,陳述的機會。對不當的管理行為提供內部糾正,避免校內侵權行為的外部化和復雜化。總之一定要讓全體師生有這樣的感受:只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校規辦事,是會受到公正對待的。
(二)不斷改進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物質條件首先,高校還可以設立法律咨詢室,主要是在法律或法學專業教師的幫助下,解答同學們在生活中常見的法律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校園違法犯罪的發生。這種方式同樣適用于無法律專業的高校,指導老師可以從教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師中選任。其次,高校可以通過建設法治文化長廊、校內法治教育基地、校園法治網站,法治知識廣播等方式,不斷創新法治宣傳載體、豐富法治宣傳形式,營造良好法治宣傳氛圍,通過法治文化氛圍的熏陶來增強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最后,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法律專家講座、法律讀書活動、法律知識競答、法律文化展覽、法治電影展播和庭審觀摩等活動來進一步豐富校園法治文化活動建設。
(三)強化精神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法治信仰應強化精神引領,將法治觀念的種子植入到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當中,將法治精神融入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目標追求當中。只有讓讓法治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讓法治成為師生自覺的選擇與共同的行為方式。高校應通過把以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秩序、權利為價值取向的法治精神融入到校訓、辦學宗旨、校園文化、校風、學風當中,逐步形成師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養,引導師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維和習慣,最終內化為堅定的法治信仰。
四、總結
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僅要在學生中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還應該教會學生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與社會上的不良現象與邪惡勢力做斗爭,也就是不僅要培養大學生懂法,還要培養大學生用法的能力。所以在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的同時亦要配合法治教育。除高校要提供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之外,社會也應提供積極的和諧向上的法治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最終將其培養成堅定的法治信仰者。
[參考文獻]
[1]李柳華.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研究[J].科教導刊,2013.
[2]張端.高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方法初探[J].教育研究,2013.
[3]趙英杰.高校法制文化建設研究[J].科學管理,2013.
作者:陳健 單位:江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