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3年以來,中國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開始出現“邁大步、看多步”的戰略轉變。這既是經濟全球化與全球區域合作一體化趨勢的浪潮所迫,也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以后與國際經濟緊密融合的客觀要求,更是中國入世以后實現各種承諾、發展雙邊關系的必然選擇。
1、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及其與東盟成員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分別開展的經濟合作。中國啟動自由貿易區,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是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開始的。2001年11月,中國正式提出組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2002年11月,在文萊召開的第5次10+1領導人會議上達成協議,一致同意今后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FTA,會議正式簽署了《加強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與東盟關于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正式談判從此開始,并迅速展開了區域建設的談判,焦點主要集中在例外產品清單和關稅減讓幅度等一些技術問題上。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中國總理參加了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簽字儀式,雙方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補充議定書等文件。從10月中旬開始,中國與印度和新加坡也分別就自由貿易區的雙邊協議展開談判。
2、東北亞經濟合作。2003年10月7日,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印尼的巴厘島舉行會晤,并發表了三國間第一個聯合宣言——《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至今中日韓之間合作仍停留在官方磋商階段,并沒有形成制度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促使中國、韓國和日本三國的東北亞經濟合作以及東盟與東北亞“10+3”合作邁出新的步伐。
3、中國經濟圈。從2003年6月開始,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進程大大加快了。新的區域一體化進展有:6月29日,中國內地與香港簽署了CEPA。根據中國內地與香港和澳門簽署的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的協議和六個附件,雙方承諾分別在2004年1月1日之前和2006年1月1日之前對不同類別的港澳產品實行零關稅;同時,內地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對港產品的非關稅措施(進口配額、許可證)和關稅配額,內地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對原產于澳門的產品的非關稅措施,雙方互不采用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內地與香港、澳門《安排》的主要內容包括內地與港、澳逐步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各項措施。CEPA邁出了中國自由貿易區的第一步。
4、中國與歐洲、南美地區經濟合作。2003年9月23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舉行了六國會晤,著重討論了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問題。中國總理主持會議并代表中國政府發言,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區域經濟合作提出長遠目標,倡議逐步建立上海合作組織FTA。自此,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浮出水面。10月13日,中國外交部官方網站公布《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制訂對歐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國對歐盟的政策目標,規劃今后5年的合作領域和相關措施,加強同歐盟的全面合作,推動中歐關系長期穩定發展。中國與歐盟的合作同樣是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重要一步。根據中方的提議,中國還將與包括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等國在內的南方共同市場展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此外,中國與澳大利亞、南非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也在積極醞釀當中。
二、中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非常重視東亞地區的一體化合作,然而東亞地區一體化進展緩慢。東亞地區至今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而著手與南美、歐盟及中國香港發展自由貿易進展迅速,呈現出“邁大步,看多步”的特點。這是由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情況決定的。
1、中國自由貿易能力不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到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對外貿易速度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增長水平。據商務部統計,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了37%,總額達世界第四位。對全球貨物貿易增長的貢獻率為11.3%,居世界第1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國。1990年至2004年,我國進口額累計達2.8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世界進口平均增速10多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進口量占亞洲進口總量的1/5,2003年我國從美國進口增長24%;從日本進口增長39%;從歐盟進口增長38%;從東盟進口增長52%;從韓國進口增長51%。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認為,中國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發動機之一。但是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在上升,已經超過了60%,相對1978年對外貿易依存度9.8%的水平來說,有了極大的躍升。顯然中國已成為出口大國,但在世界前十位出口大國中,只有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其出口產品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中國在出口量上可與發達國家相比,而在出口產品結構上卻與許多發展中國家同等結構。中國按目前的出口產品結構繼續擴大出口,可能引發以下不利結果:第一,在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上,與處于同一出口產品結構的發展中國家發生更激烈的競爭和貿易摩擦,將受到更多的反傾銷指控。第二,進一步降低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造成貿易流與利潤流分離的現象,即出口額增長引起出口效益下降。
中國與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對外貿易以互補為主,這種強互補性雖然有利于開展對外貿易,但組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利于協調貿易政策。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工業化程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競爭能力差距過大,制約了區域一體化應達到的廣度和深度。而作為東亞唯一的發達國家,日本雖然在提供加工用原材料、零部件、技術、資金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近年來日本吸收中國的進口和直接投資明顯下降。日本在長期不景氣和衰退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充分說明了其市場能力有限。事實上對東亞整體來說,至少在數量方面日本的作用正在逐漸下降。這種情況也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增加了一層陰影。
2、中國是東亞復雜的戰略關系中的一環。第一,中國與日本、韓國之間有許多復雜的問題需要各方長期努力才能解決。主要有:三國發展經貿合作的目的各有側重。日本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立后院,有利于振興日本經濟;期望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合作,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利用地區多邊機制來制約中國的崛起。韓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除了要振興經濟以外,主要目的還在于建立地區對話機制,以利于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中國則是希望通過加強同日韓的經貿合作,進一步推動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利用東亞市場、技術和資源加速自己的現代化建設。由于三國的合作目標不完全一致,在許多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很難協調行動。第二,中國與日本的歷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日韓經貿合作的正常發展。第三,中日韓在領導權問題上難以協調。日本想保持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大力擴充軍備,追求政治和軍事強國地位;中國在發展迅速,潛在市場規模巨大,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中不可忽視的一極;韓國經過戰后的發展足以在東亞形成巨大影響力,想成為中日之間一體化組織的紐帶。第四,美國的影響。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受到美國的阻礙和干預形成了外部制約因素。第五,南中國海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東南亞國家地區認同感和整體利益觀念很淡薄,對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積極功能認識不夠,加深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建立制度性合作的難度。
3、中國面臨日益激烈的能源競爭。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近30年、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同時,遇到了資源緊缺的問題。從2004年3月起,各地油價普遍上調。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在過去10年間,中國的石油消費量與產量之間存在巨大缺口,石油進口數量上連續多年高增長,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10%。根據預測,在未來10年,中國石油的凈進口仍將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長,今年石油進口量將達到1億噸的進口安全警戒線。伴隨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考慮采取外交、經濟、軍事措施以保證石油供應安全。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能源的需求造成了客觀壓力,是近來油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線無果而終,中日這兩個亞洲能源需求大國已為激烈的能源競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面對這種問題,中國和日本如果繼續進行石油爭奪,將會使兩國關系更加冷淡。然而聯合就要讓步,一體化很難解決能源緊缺問題,實踐證明需求聯盟比生產者聯盟更不穩定。
三、展望
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時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東亞地區尤其引人注目;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取決于生產要素的天然稟賦,更取決于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和制度等要素的動態變化;世界貿易組織全球化的規則日益強化,以往推行進口替代或出口導向戰略的政策措施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迫使各國轉向更加開放的競爭戰略。
在這種情況下,區域一體化必然迅速推進。區域貿易協議具有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的雙重效應,有利于成員國企業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配置資源,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從而獲得分工深化帶來的效率提高,區域內貿易將由此增加。盡管參加區域貿易協議會對國內部分原有產業造成沖擊,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對區域貿易協議采取更積極的態度。
上述形勢變化的特點決定了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近年來,中國出口的外部環境日益嚴峻,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逐年增加,各種形式的“中國威脅論”對中國的經貿環境產生了廣泛的負面影響。因此,中國對外經濟戰略的主要任務,已經不再是單純地提升出口競爭力,而是要維護一個良好的國際經貿環境,通過開放市場,組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讓貿易伙伴更好地分享中國經濟成長帶來的機遇,努力創造一個共贏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