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和諧社會下職業教育促進收入公平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教育和社會公平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作為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職業教育,與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緊密聯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本文通過分析職業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提出了職業教育促進收入公平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和諧社會;職業教育;收入公平
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社會。經濟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考教育。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激烈變動時期。一方面,我們迎來了加快發展的機遇期。另一方面,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各種利益調整加劇,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仍在擴大;分配不公矛盾凸顯;農民收入低,負擔重;大批產業工人下崗失業,社會就業壓力增大等。這些矛盾和問題都將阻礙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去那面提高國民素質,實現人才培養與經濟相適應,促進收入分配公平,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現階段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過激勵機制和分配制度一系列的改革,導致分配的格局的演變和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從而徹底打破了分配領域長期沉寂的局面。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經濟改革和發展中急劇拉大。
(一)我國居民收入不平等問題的主要表現
1.城鎮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2.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地不斷推進,我國農村經濟迅速發展,我國農村居民收入也隨之持續增加。但伴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土地承包到戶等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農村收入分配的平均主義方式逐步消失,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隨之逐步擴大。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212上升到2011年0.3949,逼近0.4的國際警戒線。3.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隨之出現波動,但總體上呈現出擴大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表一),從2001年至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可城鄉絕對差距也隨之增長,城鄉收入比由2.9:1擴大到3.1:1,最高4.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根據《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1-2012)》藍皮書的數據顯示,由于受到地區經濟增長不平衡、地區經濟政策的差異、地區經濟結構的差異、教育與人力資本的差異、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上海、北京、浙江、廣東等地區居民收入遠遠高于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區。可見,我國地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在持續擴大。
(二)職業教育對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積極作用
人力資本是影響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教育是提高人力資本最重要的手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能力是:小學為43%,中學108%,大學300%。這說明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一般情況下是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程度成正比。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了其促進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重大作用。
二、職業教育促進收入公平的效用
(一)職業教育促進社會階層結構合理流動
職業教育是促進社會階層結構發生變化的“助推器”。我國目前的社會階層結構式是“金字塔型”,而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應該是以中間層為主體的“橄欖型”,職業教育對實現社會階層結構“金字塔型”向“橄欖型”的改變起著重大的助推作用。職業教育有別于其他類型的教育,其培養的人才是技術型、技能型、應用型并且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能夠在生產、技術、管理、服務等各領域直接上崗的人才。而這類人才是現代化社會中的中等階層的主要群體,他們對于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的帶動、收入分配的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職業教育彌補了高等教育的不足,促進社會階層的合理流動。盡管我國一直在關注教育公平這個問題,提倡高等教育大眾化,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對于那些由于承受不起昂貴的學費,而不能接受教育的處在中下層、下層的人群,他們的子女可以選擇學習費用偏低的職業院校學習。畢業后要么學得一技之長,進入社會成為專業技術人員或私營企業老板;要么繼續深造,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這樣一來,處在下層、中下層的人群子女通過職業教育與自身努力,同樣可以進入到社會階層的中層和中上層,從而促進了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職業教育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轉化
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是當前我國社會收入分配不平衡的主要表現。通過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和適應能力,提高農村勞動力收入,是縮小城鄉居民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共投入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資金75億元,培訓農村勞動力2950萬人。職業教育有利于促進農村返鄉勞動力的轉移。職業教育可以促進農村返鄉勞動力觀念轉變,幫助他們建立“終身教育”、“知識致富”、“現代生產”等文化教育理念。職業教育可以促進農村返鄉勞動力專業技能、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挖掘其潛力,增加其人力資本,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使其脫貧致富。根據農業部的統計,接受過“陽光工程”培訓的農村返鄉勞動力月收入達到800元左右,比在家務農高出400元以上,比未接受技能培訓的人員普遍高出200元左右。可見,職業教育可以提高農村返鄉勞動力的收入,縮小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職業教育有利于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轉化。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城市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職業教育為農民工提供了學習與進修的便利,使農民工提升了技能與知識水平,收入狀況逐步得到改善,為成為城市市民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同時職業教育與培訓促進農民工文明素質的提升和法律意識的增強,縮小農民工與市民的階層差距,從而縮小收入差距。
(三)職業教育促進城鄉一體化的融合
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當務之急是應該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從體制上解決城鄉居民機會不均等和勞動力市場的地區分割問題,使得農民有與城鎮居民均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大量的研究表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有利于實現相對公平的收入分配,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根據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的數據,目前我國小學階段的明瑟收益率為8%左右、初中為10%,高中為1%,職業教育為11%左右。結果表明,盡管職業教育的收益率不是很高,但是遠遠超出了高中教育的收益率。這說明農村勞動力在完成義務教育之后,選擇職業教育或培訓,能提高收益率,縮小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職業教育包括了各種引導性培訓、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及職后繼續教育及培訓。因此,一方面職業教育可以培養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致富提供了保障,同時促進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生產方式向第一產業為依托、第三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為輔的生產方式轉變,從而為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鋪平道路。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有利于解決農村就業問題,實現城鄉之間勞動力的空間流動和層級流動。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和針對某種崗位的技能水平,促使農村勞動者從生產效率低的第一產業向城市的第二、三產業轉移、流動,減少或避免經濟蕭條是“回流”現象,從而所轄城鄉貧富差距,促進收入公平。此外,職業教育能夠促進居民產業意識的萌芽和產業經營能力的提升,促進居民先進思想與文化理念的建立等。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同時,對促進國民收入公平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了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賴德勝.教育擴展與收入不平等[J].經濟研究,1997(10).
[2]高媛.淺析高等教育的效率與公平問題[J].中國冶金教育,2003(6).
[3]石偉平.時代特征與職業教育創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張長征郇志堅李懷祖.中國教育公平程度實證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數的測算與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27(2):10-14.
[5]陳嫦娥.論職業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及其發展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8.02第573期.
[6]戴國強.論職業教育和諧發展的公平與效率問題[J].教育與職業,2007.09第558期.
作者:蔣衛國 楊劍 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