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城區停車問題的解決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截至2011-11,重慶主城區共有停車樓場2771個,停車位擁有總量約為40余萬個。其中,停車位較去年大幅增加,盡管增幅較大,但停車位缺口仍達14萬,停車泊位明顯不足。機動車增多,給城市交通和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道路上的機動車由于車位不足,很多車輛在路邊違章停車,或者在路上兜圈子,無形中造成了交通擁擠。
存在的主要問題
(1)路內、路外停車供需不平衡。路內、路外停車位比例不協調,致使停車設施利用率不高。主城區現共有停車位376683個,室內306815個,占81.5%;室外55758個,占14.8%;占道14110個,占3.7%。路外停車場(庫)相對于路內停車場來說,利用率總體來說偏低,處于供大于需狀態;路內停車場利用率較高,大部分路內停車場處于需大于供狀態。停車設施的利用情況受地塊成熟度、進出口便利程度、步行距離以及停車費用等因素影響,主城商圈核心區車庫總體利用率約為48%,空置程度較高[2]。(2)停車信息系統不完善。主城區信息系統不完善主要體現以下2個方面:①停車引導系統嚴重匱乏。即開車駛往商業中心區前,無法通過指示牌和網絡媒體等搜尋到相關停車信息,缺少相應的停車誘導系統。②部分車庫出入口設置不合理。車庫出入口設置位置不合理,部分車庫出入口標志不明顯,導致司機難以發現。(3)停車場數量少,停車泊位不足。重慶主城區的停車設施供應量相對滯后于經濟發展。停車設施建設不足,建筑物配建停車場車位和社會公建停車場車位的供應總量發展速度緩慢。在核心區的停車場及停車車位數量相對較少,但是交通吸引量要遠遠大于城市其它地區;而在城市其它交通量少的地區,又有著富裕的停車設施資源,由于停車設施是不可移動資源,不能在城市中有效的調配,從而導致停車設施虛假化的“不足”。(4)商業區停車集中,住宅區配建車位不足。主城6大核心區是商業和辦公集中帶,有密集的寫字樓和眾多大型購物中心,造成位于核心區及其附近的路內停車場以及路外停車場(庫)白天各時段利用率基本高達92%以上。住宅小區配建車位明顯不足,停車位緊張,夜間利用率高達90%以上。主城核心區附近居住區密集,由于配建指標不足,很多車主選擇路內停車,造成道路兩側晚上停車需求大,停車位較緊張[3]。(5)路內停車混亂,違規停車現象嚴重。主城區內違規停車嚴重,特別是路內違規停車。機動車隨意停放、占壓步道、停車不入位、占據盲道等違法停車現象屢見不鮮。大多數車主短時間停車時更愿意選擇路內停車,方便且步行距離短,而主城區路內停車位又相當有限,因此導致很多車主違規停車,這些違法行為擾亂正常的交通秩序,由亂致堵,進而影響道路交通通行能力,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頻發的隱患之一。
重慶主城區停車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主城區汽車增長數量加快,公共交通發展相對滯后。重慶直轄以來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近幾年,私家車大幅增長,給城市道路帶來較大的交通壓力。至2010年底重慶全市共有273.2萬輛機動車,主城九區機動車保有量為66.7萬余輛,其中汽車保有量52萬輛,機動車保有量年增長迅速,2010年增長率首次突破20%。主城區公共交通發展緩慢,管理混亂,主要表現為公交線網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線路重復率高,換乘不便,公交站臺隨意停車和賴站,公交車輛老舊,因此導致運力和吸引力不足。主城軌道交通目前3條線路開通運營,覆蓋面不廣,運力有限。主城區公共交通(含地面公交、軌道)分擔率為33.4%,較2009年上升0.4%[1],公共交通客運量增幅緩慢,服務水平有待提高。(2)重慶特殊的山城地理環境。重慶是少有的特大型山地城市,主城區內更有兩江交匯,這樣的特殊地理環境決定了主城區交通建設的艱難。可利用土地面積少,建設難度大,地理環境制約多,而要承載的人口卻很多,這不得不使重慶的交通建設要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3)停車設施落后,收費不合理。在重慶中心城區,停車設施主要以路邊停車、地上以及地下停車場為主,缺乏機械停車庫、立體停車庫等先進設施。部分路外停車場的收費價格較高,這就導致了車輛不愿進入路外停車場,路外停車場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4)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發展不協調。城市規劃未能與交通規劃同步進行,使交通規劃落后于城市規劃,同時城市布局不合理,使得在城市結構上引起交通擁堵,造成了不但行車難,而且停車更難的局面。即便是考慮到城市交通問題的城市規劃,規劃的系統性、可行性和長遠性亦考慮不充分。不能從對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及其增長、分布,城市道路網密度,人均占有道路面積,城市道路占地率等靜態交通指標的分析中對停車需求作出正確調整,并提出相應對策[4]。(5)交通執法人員有限,執法不足。2010-02-07,交巡警警務體制在主城正式啟動運行,市交警、巡警正式合一,在主城區主要路段設立交巡警平臺,負責街面治安、交通秩序,并接受群眾報警和求助等,此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執法效率,為打造一個平安、暢通的重慶奠定了基礎。然而,重慶目前的交巡警警力還明顯不足,執法人員有限,同時在違章停車處罰上,執法的力度不夠,覆蓋面不全,沒有起到懲戒的作用,導致了違章停車屢罰不止的現象。
在總結國內外一些城市解決停車問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重慶主城區停車問題現狀以及實際情況,從管理、技術和規劃等層面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高效、協調的停車管理體制
(1)加強和規范停車經營管理。目前,重慶市的停車經營管理還比較混亂,應當及時出臺符合實際情況的相應規定及管理辦法[5],以規范停車管理,解決停車問題。(2)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和差別化的收費制度。重慶在停車收費上應科學利用價格杠桿引導機動車到路外、地下停車場停車,停車收費要合理,需要在收費定價上引入市場機制,讓價格杠桿發揮作用,起到調節停車需求的作用。停車費率應根據停車區域和停車類型實現差別化。主城核心商業圈的收費應高于其它地區,路內收費應高于路外,并對路內停車和車位周轉率高的車站、商業中心的停車實行限時收費,超時加倍收費,以加快停車位的周轉,提高泊位的利用率[6]。(3)積極進行停車需求管理。停車需求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從問題產生的根源上采取措施,做好前期規劃,采取合理的措施適當限制、引導需求,并結合后期管理,使目前的交通系統通暢運轉,并使交通系統可持續化發展。適當限制停車位緊張的中心區停車位的供應,在中心區的外圍、方便換乘的區域增加停車位供應,以此減少進入中心區的交通量,緩解中心區的交通壓力和停車位供應不足的問題。
2加大配套建設力度,建立多元化停車服務
(1)規范并制定合適的建筑物配建停車標準。重慶現行的《建設項目配建停車位標準細則》是由重慶市規劃局于2006年制定的。最近幾年,隨著西永微電園的建成投產,渝中金融中心的明確定位,主城5大核心商圈的形成,兩江新區的掛牌成立,重慶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原先的相關規定已不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發達城市相關做法,對目前重慶主城區執行的各類建筑停車配建標準應進行調整。特別是在市區新建和擴建的住宅區、商業區、辦公區,除考慮其建筑規模外,還應綜合考慮其他因素,以保證指標的科學性和先進性[7]。(2)建立停車場建設基金和多元化投資體制。要確保停車場長期有條不紊地發展,必須依靠穩定的資金來源作為保障,因此必須建立停車場建設基金和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基金的籌措可以借鑒國內外其他城市的經驗,通過多種渠道來征收。政府的優惠政策是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最有效的途徑,但重慶目前有關社會公共停車場建設的優惠政策存在較大空白,難以吸引社會資金的積極投入,無法帶動社會、單位或個人力量投資建設社會公共停車場的積極性。因此,及時出臺一套全面系統的社會公共停車場建設管理優惠政策,對于重慶目前停車發展狀況來說是非常必要的[8]。(3)積極推行建設機械停車場、立體停車場等先進停車設施。重慶是比較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市內土地可用面積少,土地資源相對平原城市更加稀缺珍貴。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先進的停車設施可以增加更多的停車空間,解決重慶停車難和土地不足的問題。先進的停車設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是解決城市用地緊張,緩解停車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也是將來停車技術發展的趨勢所在[9]。
3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個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具有運量大、效率高、耗能少、污染小、占道面積少等優點。特別是重慶的山城地貌,重慶居民出行選擇公共交通方式的比例很大,快速、暢達的公共交通體系對重慶尤為重要。軌道交通以其快速、準時、安全、舒適、無污染、運量大、運輸效率高等優點,能夠解決高密集度客流的出行問題,使城市之間交通實現公交化。目前,重慶市已經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是地鐵1號線、輕軌2號線和3號線,但其承擔的客運量有限,緩解主城繁重交通壓力的作用不明顯,究其原因是未形成網絡化。主城區目前的軌道交通線路覆蓋面不廣,通達性有限,所以承擔的總體客運量比例還不高。只有覆蓋面廣、通達性好、易換乘的網絡化軌道交通體系才能發揮其顯著優勢,明顯緩解主城區交通壓力,所以重慶應抓緊軌道交通的建設。根據軌道交通發展規劃,至2013年,建成1、2、3、6號線共197km的運營網絡;中期至2020年,建成“六線一環”364km軌道線網和60個重要換乘樞紐;遠期至2020年后,建成“九線一環”513km線路和270座車站的軌道交通網絡。
4積極發展與利用先進的智能交通系統
(1)建立智能化的停車管理系統智能化停車管理系統是實現停車場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科學管理模式,通過合理配置停車資源,方便司機停車,保障車輛在停車場內的安全性,從而大大提高了停車場服務的整體功能和區域管理水平[10]。針對重慶主城區的實際,應建立智能化的停車管理系統,系統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2)建立完善的停車誘導信息系統。有的區域“停車難”主要表現為無標志可循、無停車場可尋、無停車位可停。停車誘導系統(Park-ingGuidanceandInformationSystem,簡稱PGIS)是以促進停車場及相鄰道路的有效利用為目的,通過多種方式向駕駛員提供停車場的位置、使用狀況、路線以及相關道路交通狀況等信息,誘導駕駛員最有效地找到停車場的系統[11]。停車誘導系統基本結構如圖2所示。主城目前停車誘導信息系統設施較少,且僅有的設施利用率也較低,所以綜合實際情況,可分階段、分步驟地在主城各區建立停車誘導信息系統,逐步構建起3級子系統:1級行前引導系統、2級行程中引導系統、3級終端引導系統,分別設置于進入中心區的主干道上、交叉口進口道前100m處、各停車場入口處。系統將泊位信息提供給駕駛員,并結合路網情況對駕駛員進行路徑引導,使車輛能夠快捷到達停車場。(3)實施停車換乘(Park&Ride,P&R)技術。重慶是特有的“多中心組團式”的空間結構特征,并且具有兩江交匯的獨特地理環境,而處于交匯位置的渝中半島又是重慶一直以來的中心,交通繁忙擁擠,形成了渝中半島復雜的交通區位功能。重慶的南北、東西、中心與周圍之間的交通必須要過江或經過渝中半島,渝中半島和連接各中心的橋梁的交通壓力非常大,非常容易形成過江或過境擁堵。這種交通狀況下實施停車換乘可起到良好的效果[12]。在主城中心區周邊地區的公交首末站或軌道交通站點等地區建立停車換乘設施,采取低停車收費或免費的方式為私人小汽車提供停放空間,引導出行者換乘公共交通進入主城中心區,以減少私人小汽車在城市中心區域的使用。發展停車換乘系統,通過內緊外松的區域差別化政策,可以將停車需求轉移到用地資源寬松的外圍地區,緩解主城中心區嚴重的停車供需矛盾。(本文作者:年光躍、陶懷仁、譚云峰單位: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慶交通大學、機械工業第三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