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家對教育行政學的貢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育經費增高
果如上所述,就勢必要增高教育經費,“則教育經費愈增高愈足以增加貧民的疾苦,結果不但不使人民歡迎教育,反而使他們恨死教育了!②”針對這一點,邰爽秋提出了八個增加教育經費的要素,即:增高國民富力,開辟教育富源,利用無益資財,改良教育稅制,擴大教育單位,鼓勵人民協助,防止行政流弊,減免無形消耗。其中,邰爽秋認為“中國社會上最無益的產業,要算廟產了”,“留在那班為蠹社會的僧閥手里,不拿來創辦教育,豈不可惜?”③關于寺廟的管理和廟產的利用,從清末開始就有了討論和行動。民國建立后,即頒布了《管理寺廟條例》,計劃將全國佛教寺產納入社會公益事業,但遭到了部分佛教界人士的反對。至1927年時,馮玉祥以打倒迷信為由,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等收歸國有,同時,還將僧尼三十萬眾,勒令還俗。從而使廟產利用問題的討論愈演愈烈。邰爽秋參與了這場大討論,并在1928年寫著了《廟產興學運動———一個教育經費政策的建議》一文,次年,又編著了《廟產興學問題》一書。邰爽秋認為,發動廟產興學運動的目的,是“劃撥過剩廟產,創辦教育”,從而“鏟除僧閥”、“解放僧眾”、“利用廟產”、“創辦教育”。關于“利用廟產”,邰爽秋指出要“劃撥廟產建設工廠及補習學校,促進還俗僧尼職業教育;建設國立佛學院,昌明佛學;保護名山勝跡及其美術品;撥留年老及不愿還俗僧尼之贍養費;余款一律充教育經費”。至于“創辦教育”,更是要從“由大學院以全國為單位支配補助省縣地方,以謀教育之普及;提倡天才教育;提倡教養學校及育嬰學校;促進民眾教育;促進免費教育;設立清貧聰穎學生之獎學基金;恢復師范生待遇;提高教育人員待遇;推廣職業教育”等方面落實④。
廟產興學在國內產生了重大反響,一時間,反對派與贊成派對峙,中立者與漠不關心者騎墻。時任內政部部長的薛篤弼建議改僧寺為學校,并頒布了修訂后的《寺廟管理條例》。按照政府的法令,各地政府“便以興辦教育慈善事業為名,將地方寺廟強行接收”。但由于佛教界人士的強烈反對,“政府也惟恐引來更大的風波,影響民心擁戴”,于是將《寺廟管理條例》廢止,另行公布了《監督寺廟條令》,立意和措辭上雖比《寺廟管理條令》和緩,但對佛教并無積極的整理,“掠奪廟產的風潮,也并未因此遏止”⑤。對此,邰爽秋評論道:“我相信這個運動尚在開始時期,將來能否成功,還看我們努力,提倡廟產興學的同志們,向前奮斗!莫把黨國要人敷衍僧界的酬酢和電報,看做僧閥們的勝利,致被他們竊笑!⑥”由此可見,邰爽秋對于廟產興學的堅定支持和信心。
有關教育經費獨立問題,邰爽秋在《教育經費獨立問題》一文中,介紹了美國教育經費獨立的城市在學生人數、教師工資、教師受教育程度、學校用地、教育政策延續等方面都好于教育經費不獨立城市的情況。當然,“以上所說雖說偏于美國城市教育方面的情形,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原則,拿來解釋中國教育經費應該獨立的理由,差不多完全可以適用”。進而,邰爽秋提出了教育經費獨立的八項主張:教育基金之確定,教育稅源之劃分,預算制度之獨立,加稅權力之獨立,征收機關之獨立,保管機關之獨立,用款權力之獨立,審核機關之獨立。(四)統一教育經費行政邰爽秋在提出教育經費獨立的八項倡議時,還注意到了另一個重要問題,即缺乏統一的管理。他指出“這地一個委員會,那地一個委員會,把教育經費系統都弄亂了”,“全國教育經費收支的審核,應歸入一個有系統的機關辦理”①。
邰爽秋認為教育經費增高,教育經費獨立,教育負擔均平,教育機會均等都需要以統一教育經費行政作為保證。只有統一教育經費行政,才能增加教育經費收入,通盤籌劃教育稅源,改良教育稅制,整理教育稅收,擴大負擔教育費的單位;只有統一教育經費行政,才能保障教育經費的獨立;只有統一教育經費行政,才能平均教育經費的負擔,打消貧苦隔閡,公平支配;只有統一教育經費行政,才能籌謀教育機會均等,“更進而選擇優良,高深造成,亦可無遺珠之憾矣”,“因此發生統一教育經費行政的根本問題”②。邰爽秋認為,要想實現教育經費行政之統一,必須遵守兩條原則,即系統要獨立、事權要集中。而做到這兩條,必須使全國各級教育經費局,由中央以至地方,一律以有機體之組織構成,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系統,不受普通財政系統牽制,以一事權,而節糜費。
二、優秀的教育局長是教育事業順利發展的關鍵
除了教育經費,邰爽秋還非常關注教育局長的遴選任用。
(一)教育局長要做到四個必須
1.必須有專業訓練教育局長的專業訓練至關重要,“國內各大學教育學院及文學院教育系雖有教育行政學程或教育行政系之設,然究其性質則只為訓練普通行政人員而設;且各學程內容散漫重復,缺少系統組織,殊不適于訓練教育局長之用”③。他認為,應該規定嚴密精確的辦法慎重考選學習地方教育行政的畢業生,做到寧缺毋濫。而學習教育行政學,要以課程為主體,課程內容,應就行政專業之需要,分為各種行政的狀況,每個狀況為一個問題,由數人聯合教授。同時,應在教育學院附近,設立教育行政實驗區,專為試驗各種教育計劃制度,試用各種測量表格及為學生研究實習之用。在邰爽秋看來,學生上課,實際上就是為解決問題,并無所謂真的上課。理論要與實際打成一片,即“學什么”,就是“做什么”。只有提高專業訓練程度,并發給教育局長們專業文憑,才可以資識別,而免魚目混珠之弊。
2.必須有專業經驗邰爽秋認為剛剛離開校園的大學畢業生,是萬不可擔任做教育部門的負責人的,而應該在四五年內擔任較小的職務,吸收經驗,充實修養以為日后服務做準備。必須注意的是,在此期間所任工作不宜固定,應時有變動,這樣才可以獲得多方經驗。除此之外,做教育局長之前,應先在教育界服務三五年,或為教師,或為校長,在此數年內所得之經驗,其價值非求學時代之普通及專業修養所能及。
3.必須修養個人性格邰爽秋在此方面,總結了如下數十點:心地光明;言語有度;處事公正;愛惜聲譽;經濟時間;處事敏捷;料事得體;主張堅定;手腕靈活;了解人情世故;發言中肯合時;勿言人之短,勿炫己之長;成功不自滿,失敗不頹喪;態度大方,應有君子體貌;詼諧有節,毋作過分莊嚴;根據事實,答辯非難,態度雍容,言簡意賅;臨事怨懟,最不能得人信任。此種習慣,萬不可養成。這些話語,不僅對做教育局長,其他行業領袖亦然。至今看來,仍不失為為人處世的良言警句。可見,邰爽秋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觀察和教育行政系統的諳熟。
4.必須建立領袖資格邰爽秋希望,教育局長除舉報上述品格之外,還需要建立起領袖的資格。所謂“領袖的資格”,不僅要熱心教育,為人模范,還要合理使用法律賦予的職權,做事處事要憑借真實能力。同時,還要做到不為行政瑣事束縛;更要懂得重要的改革,必須經過長久的時期,才能實現。
(二)教育局長有四項任務
教育局長的任務是很多的,但邰爽秋將這些歸結為四項,即計劃上的任務、行政上的任務、視導上的任務和社會上的任務。
1.計劃上的任務市縣區范圍有大小之殊,計劃任務即有繁簡之別,但無論怎樣,對于新局長就任之始,其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編定計劃。邰爽秋提出,在編制教育計劃時,首先應根據事實上的需要,以事實為依據,不能憑空捏造。因此,可以先將本地方社會情形及教育狀況,做一個簡單的調查,分析研究其教育需要的性質和程度,然后考核本地方教育設施是否滿足此種需要。最后根據結果,進行通盤籌算,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確定進行的重心,即在某一時期或某年計劃內集中精力從事的事情。同時,還需要參照中央及省里的規定以及本年度教育的計劃,分門別類的進行詳細說明。邰爽秋特別指出,推行計劃時應注意計劃中詳細條目,若時機未到,不宜公布。因為“局長為教育專家,其所擬議,往往須先與教育委員會交換意見,并做一番宣傳工夫,方能實行無阻。若操之太急,冒然向委員會提出,必易遭否決。即或勉強通過,而在實行之際,亦不免引起社會反對,甚非教育前途之福也”①。
2.行政上的任務教育局長在行政上的任務就更多了,從局內雜項到經費開支,從人員調度到教材安排,從兒童成長到健康方面,從普及教育到社會教育,甚至是私人教育等等。因此,邰爽秋告誡教育局長們要建立起與同事們之間的互信。教育局長還要獲得社會的信任。“局長為一地方教育領袖,地位重要,其與兒童家長及一般市民接觸之機會頗多。此種機會茍能善為利用,則局長之人格、學識、機智、判斷等皆能予人以良好印象,增加其管理上之力量。否則必得相反結果,失卻民眾之擁護,不可不慎也”②。
3.視導上的任務視導上的任務是教育局長的第三個任務。所謂視導,就是教學視導,是針對學校或教師之教學措施進行系統性的視察與輔導,以提升學校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的過程。因此,與督學、校長、師生進行交往,即視導上的任務。前兩項,計劃與行政上的任務,都為此而設。但教育視導有很多方面,包括行政視導與教學視導。行政視導強調政令及行政運作的視察與輔導,教學視導則重視教學計劃與教學實施的視察與輔導,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教育局長要處理好與督學、校長、教師及學生之間的關系,對督學要指導,對校長要提出意見,對教師要鼓勵,對學生要關心。
4.社會上的任務教育局長的最后一個任務就是社會上的任務。如參與各種社會服務團體,提倡并參與到合作運動、衛生運動、造林運動、職業指導運動等各種運動中來,提倡并指導民眾自發組織的各類研究會,參與教師、家長的集會,輔助縣政府促進地方自治,出席市政府或縣政府各種會議,領導民眾舉行各種紀念會以及赴宴。面對如此繁多的工作任務,邰爽秋也為教育局長們是否能全心、精心、安心工作表示擔心,因此,他總結了“教育局長之危機”,希望能夠引起教育局長們的注意,并改進工作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從事教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邰爽秋強調了教育局長夫人對工作的幫助。包括協助丈夫處理社會任務,防止其在社會活動上浪耗精力,維持和平美滿之家庭生活,協助處理雜務,鼓勵丈夫努力改進。所以,“為局長者,有如此內助,若其他條件適合,則其事業之成功,自可操左券矣”。
三、合理的教育視導是教育事業順利發展的保障
指導教學是一種動作,指導教學之目的,是在幫助教師促進教學,而使兒童在學習上得到經濟的有價值的效果。但是要指導教學成功,當先要診察與教學方面有關之各種事實。邰爽秋批評了在教育視察時走過場、搭架子浮于形式的現象,并打比方說“要用醫生診斷的方法,診斷教學上的病態”①。那么,該如何診治呢?邰爽秋指出,要從學生、教師、教學三方面入手。因為,這三者是整個教育中最重要的三個環節。對于指導教學的人,由于“教學指導乃教育行政中重要事務之一,凡是擔任行政的人,皆應負擔指導的責任,而指導能否成功,全觀此等人員之修養如何而定”,所以,在邰爽秋看來,理想中的教學指導員,是要在體質、品格及對人的態度、習慣、思想行為、學識、教學技能、指導技能、辨事能力等方面具有一系列條件的。而在施行教學指導之前,還需要有良好的教學標準,這種標準既可作教師研究改進之指南針,又可供指導員檢驗批評之參考。在上述條件都完備后,方可視察教學。邰爽秋建議,教學視察,要制定好計劃,從一年到一月直至一周,通過校內、本地、遠道等多種視察形式,同教師們進行個別和團體的會商,提出意見和建議,用合理的批評方式,使教師能夠自我分析,自我進步,能夠自立、獨創。對于教學視導,邰爽秋對教師的要求同對教育局長一樣嚴格。教育局長的無才無德會使教育決策失當,危害教育事業,而教師的失敗也會影響教育事業的正常發展。因此,邰爽秋也建議加強教師的培養和塑造。
四、結語
首先,邰爽秋的教育經費研究,從宏觀研究到微觀分析,從哲學背景到具體措施,從經費增加途徑,到教育經費獨立,再到統一教育經費行政,環環相扣,邏輯縝密,形成了一個完整體系,也構成了他教育行政學理論的主要部分。
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不少知識分子,把教育看做救亡圖存的唯一途徑。而教育經費的拮據和教育資源的匱乏,制約了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在此形勢下,邰爽秋提出的一系列有關教育經費的觀點和看法,是極具針對性、建設性、啟示性的。顯然,經過了他的仔細觀察和深思熟慮,直面現實,扎根實際,這與以往注本讀經的本本研究和泛泛而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有學者評價說“邰爽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教育經費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其見解在今天看來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①。其次,邰爽秋對教育局長,甚至是其家庭都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這些思想,也構成了他的教育行政學理論有關教育人員論述的重要部分。時局的不穩也影響到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權力的博弈過程中,教育行政長官也在走馬燈似的更換。一些平庸之人充任其職,這讓邰爽秋憂心忡忡。所以,在邰爽秋看來,領導不是一種職業,而是從事的一項活動,履行一種職責。由此,就必須要有它的責、權、利及其要求和操作規范。這些,都是極具參考性的。
再次,邰爽秋對于視導的關注,不僅源自對教育局長職責的明確,更是體現出對教育事業的特殊關注。當然,這些話題在早先和同時代的蔡元培、李石曾、莊澤宣、余家菊等也都曾公開論及,這也使得邰爽秋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把握,從而把教育行政學的理論引向深入。
最后,邰爽秋還注意到了前人鮮有涉及的“校舍設備”。在邰爽秋看來,“校舍為教育上物質環境之主要部分,其良否影響于教育經費之效力及學童身心之發展者極大”②。因此,有必要對校舍進行考察校舍需要、測量校舍效率、考察經濟力量三方面的調查。只有了解了這些情況,掌握了這些數據,才能確保學校具有良好的硬件設施,使兒童身心獲得發展。應該說,邰爽秋的教育管理思想十分豐富,分析其內涵,教育經費、教育指導都是重要部分,而此后的民生教育更是他管理思想的真實實踐,貫穿于各種教育活動之中。尤其在管理組織方面,重視實驗和研究一體化,重視教育的經濟功能開發和后備人才的培養,重視教育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強調教材的實用化通俗化。
這些做法,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實際狀況,適應了廣大農村勞苦大眾的迫切需要,是改革傳統教育,革新脫離中國實際的新式教育,重構符合中國實際、體現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的新教育教學制度的大膽嘗試,對于今日各類教育的改革發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和理論參考價值。無疑,作為歷史人物,其教育思想及活動也受到了歷史的局限。但是,瑕不掩瑜,邰爽秋在教育的諸多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和闡述,特別是在教育行政學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作者:劉齊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