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行政部門在UDS合作共同體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大中小學校合作的探索與實踐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近年來,隨著發展形勢的需求,合作的主體與方式由初始的“U(University,指大學)-S(School,指中小學校)”合作到“U-D(District,特指區域教育行政部門)-S”合作。這一轉變不只是教育治理主體的變化,更意味著主體責任與角色作用的變化。
自2014年起,通州區小學參與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委托項目“基于uds合作下的學校自主發展行動計劃”(以下簡稱“UDS項目”)。項目將“U”“D”“S”三方結為合作共同體。在研究方式上,專家采取“沉浸式”的校本支持方式,適時深入學校,激發教師主體作用,促使學校干部教師不斷反思、改進日常工作方式,變革陳舊思維與工作習慣,推進學校自主發展;在改進學校工作指向方面,項目旨在通過干部教師的反思,改變工作思維與方式,促進學校日常文化變革和學校工作的全面提升。在參與項目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作為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D”方做了如下探索。
一、改變觀念,創立雙向選擇機制
受“UDS項目”理念的影響,我們轉變觀念和習慣,改變以往由教委指派學校的簡單做法,在項目學校的選擇上,建立雙向選擇機制:首先教委向學校項目信息,然后學校自由申報,進而召開項目推介會,由高校專家介紹項目的目標、指導思想、研究領域等基本情況,讓學校了解項目的特點與方式。同時,申請學校也要向大學項目團隊介紹自己的辦學基礎、辦學追求和辦學需求,分析學校自身存在的優勢和問題。然后經教委協調進行雙向選擇,確定項目學校。實踐證明,這種雙向選擇機制為各方更好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轉變角色,形成共同體治理機制
為保障項目的規范管理與運行,區教委成立項目領導機制。教委主管主任任組長,定期聽取工作匯報,宏觀指導項目研究;小教科為項目責任科室,參與整個項目研究進程。該項目中,我們積極聯系項目組專家對學校進行聯合沉浸式指導,深入學校了解具體情況,解決具體問題。比如參加學校行政會,研討學校工作計劃;深入課堂聽課,指導教師策劃具體活動等等。在此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學習科學的支持學校方法,一方面不斷地審視和反思區域學校整體工作。另外,區教委小教科項目聯絡人盡可能地參與項目組組織的每一次研討、研修、交流活動,通過參與項目活動,時時跟進、把握項目進展,領會、落實項目精神,獲取前沿知識,學習、借鑒其他學校和區縣的優秀經驗。所以,在項目促進學校發展的同時,對行政人員也時時有所裨益。
三、搭建平臺,建立展示交流機制
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學校整體發展是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要職責。借助項目研究,通過發揮UDS項目校的示范引領作用,激發其他學校主動發展的積極性,是實現區域學校整體發展的有效途徑。項目校在參與項目中形成了不少優秀成果與經驗,如何將這些優秀成果與經驗推廣開來、惠及其他學校發展是我們一直思考與探索的問題。為此,我們努力搭建平臺,建立展示交流機制,起到推廣輻射作用。
第一,著力在區內會議、活動等平臺上,交流項目校的優秀經驗。比如在每學期初召開的全區小學學期工作會上安排項目校進行大會發言,就參與項目的某一方面經驗進行交流,并將優秀經驗匯編成冊,下發各校以供學習借鑒。
第二,充分把握項目組舉辦的每一次交流活動,積極展示交流我區項目校的成果。全市范圍內的UDS項目校多達幾十所,分布在各個區縣,各有特色。每逢交流活動,我們便積極組織我區項目校統一赴會,督促學校準備好交流材料與發言,以展示、交流我區項目校的優秀成果。
總而言之,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我們努力轉變傳統管理理念與方式,積極建立各項機制,改變過去教育行政部門的單向指令性管理手段。項目組、行政部門和學校三方的利益訴求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表達,學校的決策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討論與論證,學校管理與發展趨向民主與科學,學校自主發展得到了保障。
作者:劉會民 韓曉峰 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教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