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理論自信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中,黨和群眾逐漸形成和堅定了理論自信。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理論自信問題的研究,則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理論自信的形成過程,并且也能為黨和人民增強理論自信提供更多的思路,進而有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自信
引言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探索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堅定理論自信這一命題在黨十八大上得以被提出。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理論自信對現代化的實現和民族復興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理論自信來源
(一)來源最初探索
馬克思主義不僅對社會、自然和人類的發展規律進行了客觀揭示,還代表著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能夠與中國國情相適應。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先進分子開始聯合中國工人進行革命運動,進而使中國共產黨得以誕生。而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早期探索,則為理論自信的產生打下了良好基礎。正是由于共產黨人相信馬克思主義,才能在該理論指導下取得革命的升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最早起源于發表的《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了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能夠提出這一命題,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上的理論自信。正是擁有足夠的理論自信,堅定地提出了“由農村包圍城市”的主張。在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也最終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二)來源理論完善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過程中,最初理論自信來源于對理論的不斷探索,而隨后則來源于理論的不斷完善。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投入到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提出了以鄧小平理論為開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隨著這些理論的日漸成熟,黨的理論自信也獲得了更多根據。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方向的大膽探索,提出要根據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判斷改革開放的成敗。這些主張的提出,反映了以鄧小平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發展上具有著強大的理論自信。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已經形成了科學的理論體系,而理論自信也逐漸內化為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
(三)來源建設成果
經過改革開放,中國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偉大成就。這些成就的獲取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也離不開一代一代領導人在探索道路上所具有的理論自信。而獲取實踐成就,也使得新一代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中的理論自信得到了增強。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從落后農業國轉變為中期工業化國家,已經基本實現了小康社會的建設,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在社會主義制度得到不斷完善的基礎上,中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在法治國家建設上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而這些成就的獲取,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實踐過程,再次堅定了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理論自信。正如同第一代國家領導人所說,理論需要以實踐為基礎,同時也需要為實踐而服務。所以只要根據客觀社會實踐結果,就能完成理論是否為真理的有效判定。黨和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成果,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正確性,從而為堅定共產黨人理論自信提供了有力事實。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理論自信問題分析
(一)話語權喪失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過程中,理論自信的增強也遭遇了種種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話語建構上,就一度出現了話語權喪失的問題。首先,體系建構一度出現話語邏輯建立在學科邏輯結構基礎上的情況,以至于工具理性一度成為主導話語。其次,在話語主題上,黨曾經出現不以現實主題為研究的價值取向,一味研究學術話語和外來話語。再者,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曾經出現競爭力減弱的情況,以至于中國共產黨人陷入到理論研究的教條主義中。在錯誤的解讀下,集空想、唯心論和輕視實踐等缺點為一體的不良文風開始在共產黨人中出現。而受功力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的影響,黨的形象和事業都遭到了嚴重危害,黨和群眾的關系也將受到影響。出現這些問題,與一些黨員干部迷信西方思想理論有著直接的關系。建國后,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打擊,國內一些學者開始進行“意識形態終結論”和“文明沖突論”等西方思想觀念的傳播,以至于國家輿論氛圍受到了影響,進而一度危機到了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自信。
(二)理論偏離實際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過程中,由于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教條理解和運用,中國共產黨人也產生了“左”傾或右傾的錯誤,大革命也因此失敗。經過此次失敗,中國共產黨人才意識到需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國情結合起來。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這些錯誤反映為為理論而理論,并且嚴重脫離國情、實際和群眾,以至于出現了理論與實踐結合虛無化和實踐教學形式化等問題。對問題出現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是由于一些黨員干部受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消極評價的影響。這些國家提出的所謂“中國觀察”,其實是以懷疑的態度進行中國發展情況的分析和討論,以至于群眾和學者的認知受到了誤導。此外,這些問題的出現同時也是受學術評價和科學組織的影響。在建國之初,學校行政體制相對落后,受社會環境與學術不良氛圍的影響,同時一些學者本身缺乏學術素顏和責任,才出現了教學評價失真、實踐教學形式化和理論教學文本化等問題,學術研究也因此變得機械化和追求量化,進而導致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遭到了削弱。這些問題的產生,也給群眾與學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帶來了不良影響。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理論自信增強途徑
(一)堅持掌握話語權
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過程中曾經出現的理論自信問題,還應通過堅持掌握話語權增強理論自信。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都在國際政治舞臺上進行話語權的爭奪。而為實現話語權,還應積極建構理論話語權、學術話語權、民間話語權等多種體系。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中,我國已經完成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這些也已經成為我國主導意識形態。為確保理論話語體系能夠得到實踐保障,我國也建立了政策話語體系和制度話語體系,實現了對理論話語體系的細化分析和具體化。在國際上,則要運用中國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進行中國道路及實踐的解讀,從而通過鞏固話語權增強理論自信。此外,為減少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體系學術化與生活化的矛盾,從而使體系更具有感染力、影響力和說服力,還要將抽象學術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并加強社情民意的調查,從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民眾關注的難點和焦點問題的詮釋與處理,進而使民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自信得到增強。
(二)加強理論認同與實踐
想要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自信,還要使理論獲得來自黨員干部、學者和踐行理論的人民群眾的認可和實踐。首先,需要加強學習型、創新型和服務型政黨的建設,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從而使理論的學習和運用得當加強,進而通過加強黨建增強理論自信。其次,還要加強教師和理論隊伍建設,以確保理論研究能夠得到不斷深化,理論體系也能得到不斷創新,進而達到增強理論自信的目標。為此,還要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從而借助學科力量進行理論的宣傳和研究,并且發揮高校思政教育的集約功能。再者,還要將實踐看成是理論自信增強的根本途徑,通過實踐將理論延伸到生活中,從而使理論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還要以為人民服務為理論自信增強的著力點,深入群眾切實了解困擾群眾的問題,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詮釋問題,同時實現理論的不斷充實和豐富,進而獲得強大的理論自信。
結論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過程中表現出了強大的理論自信,從而有效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受話語權喪失和理論偏離實際等問題的影響,也一度給理論自信的增強帶來阻礙。而只有堅持高度的理論自信,才能以中國話語體系和理論主張證明中國特色主義文化的先進性,進而使中華民族走上偉大的民族復興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楊競業.“三個自信”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南方論刊,2013(4):4-7.
[2]韓喜平,鞏瑞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理論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5):10-15.
[3]王桂菊,劉愛玲.增強理論自信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角的分析[J].理論與現代化,2013(5):24-28.
[4]徐光春.努力增強理論自覺理論自信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局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認識[J].求是,2012(15):27-30.
[5]田心銘.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10):5-14,159.
[6]陳殿林.問題意識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理論自覺[J].理論導刊,2011(10):4-8.
[7]戴安良.論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自覺自信自強[J].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1):65-70,91-92.
作者:柳楊 單位: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