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保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方面,我國目前面臨思想觀念滯后、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市場管理體制不靈活、投資融資渠道單一等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表現為:
1.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總量不足。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需矛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政府在文化建設領域將長期面臨的一個基本矛盾。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必須建立在文化生產能力極大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極大豐富的基礎之上。但長期以來,多元化的文化供給主體結構沒有建立起來,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方面,政府文化供給職能削弱。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被嚴格限制在政府職能范圍之內,不僅造成了政府財政能力透支,更直接衍生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數量短缺和質量低下等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政府奉行“GDP中心主義”的片面增長觀,忽視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供給。有些地方將政府的文化服務當做“搖錢樹”,熱衷于大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造成了許多利用效率低下的文化政績工程,而對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十分有效的基層文化組織和活動缺乏支持。另一方面,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供給存在障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逐漸將“不該管、不能管、管不好”的文化事務放權給社會和企業,文化產品和服務多元供給模式開始形成,但由于政府和市場在文化建設中的權力邊界尚未完全界定清楚,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尚未完全確立,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時往往遭遇體制障礙,不僅導致大量富余社會資本流入股市樓市造成了中國經濟健康運行的潛在風險,也導致作為文化創新重要動力的中小微型文化企業缺乏資金來源,嚴重阻礙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非政府渠道的有效供給。
2.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失衡。政府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重要途徑是提供滿足公民需求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目前中國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中存在三大失衡現象:一是城鄉失衡。目前,國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覆蓋重點均偏向城市,而對于農村地區文化事業經費投入、稅收優惠、人才支持、資源保護力度明顯不足。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彌合城鄉文化差距、加大對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和基層文化組織的支持、切實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成為政府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重要內容。二是地區失衡。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執行的是非均衡的國土空間開發戰略,東部地區要比中西部地區享受更多的文化政策優惠、財政支持,加上原有良好的文化基礎設施和得天獨厚的文化發展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東南沿海大城市、東部地區和廣大中西部地區差別巨大的“三個文化世界”。東部地區具有一流的國際文化都市、先進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人均文化事業經費較多,人均文化產業增加值較高,與中西部地區拉開了較大差距。三是結構失衡。由于公民需求表達機制不暢通、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能力有限等問題,地方政府更傾向于提供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GDP的盈利性文化產品和服務,加之有些文化產品制作粗糙、科技含量不高、創意陳舊等問題,這往往與人民群眾的真實文化需求相悖,很難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3.公民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離不開大量優秀文藝作品和高端優質文化服務的涌現,而要吸引具有文化藝術天賦的專業人才從事文化藝術生產,離不開有效的創作激勵機制和完善的成果保護制度。能否有力保護公民文化創作成果及其附屬權益也是檢驗一個政府文化職能是否完善的重要標準。只有有效保護公民知識產權才能吸引公民從事文化藝術創作,才能更好地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才能保護更多公民的基本文化權利。中國公民知識產權保護面臨兩大問題:一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與國際著名文化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戰略相比,我國文化企業和個人的專利保護意識、知識產權保護能力還存在較大差距。許多國內知名企業由于沒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導致本土企業的拳頭產品和主打品牌被國外搶注、搶占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僅導致文化資源流失嚴重,還致使我國企業在國際文化競爭中喪失主動權。二是對盜版侵權問題禁絕力度不夠。我國已經加入了《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伯爾尼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等國際公約,出臺制定了《商標法》、《著作權法》、《音像制品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條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法律框架。但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涉及許多部門利益糾葛,未能建立起保護知識產權的統一領導機構,尚未探索到保護知識產權的長效機制,以至于只能以一種運動式執法的方式打擊社會上嚴重存在的侵權、假冒、盜版等不法行為。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在許多領域并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嚴重損害了文化藝術工作者和文化企業生產創作的積極性,從更深層次上影響了對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保障。
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現實路徑
1.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發展經濟學告訴我們,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時,居民文化消費會伴隨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穩步攀升;當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進入一個井噴期。同樣,居民精神文化消費又具有很大彈性,當居民收入水平下降時,人們總是首先削減精神文化消費支出,最后才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開支。因此,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額,就成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必然物質前提。首先,要從中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的國情出發,千方百計保證中國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保證文化生產與物質生產的同步增加,為提供充足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奠定經濟基礎。其次,要按照中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要求,培植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金融保險、戰略咨詢等高端新興服務產業,增加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再次,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除阻礙無形勞動、知識資本、技術資本和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觀念束縛和體制障礙,有效保護公民合法財產和財產收益,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額,增強居民文化消費信心,擴大文化消費空間。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引導文化藝術創作,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提供正確的方向。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文化藝術創作活動,保證文化藝術創作的正確方向。首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科學闡釋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近代思想界貢獻給全人類的共同寶貴財富,是指導人們觀察認識精神生產領域復雜現象的科學武器。文化藝術生產作為上層建筑構建的主要組成部分,歷來被各種帶有濃厚階級偏見的理論觀點所遮蔽,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立場、觀點和方法,才不至于被形形色色的理論謬誤所迷惑而誤入歧途。其次,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先進文化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对谘影参乃囎剷系闹v話》、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祝辭》所闡發的文化建設方針政策均說明: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根本方針沒有改變,引導文化藝術創作為中國人民服務的根本政治方向也沒有改變。第三,堅持文化藝術創作中的開放性。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與時俱進的思想和觀點指導文化藝術創作和文化藝術管理工作,堅持“雙百”方針,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廣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科學文明所創造的優秀成果,為公民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食糧。
3.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提供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讓所有公民,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公民、社會弱勢群體廣泛分享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一是要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支持。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和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往往具有公益性、非營利、周期長、風險大等特點,很難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因此,必須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投入力度,逐步擴大公用財政覆蓋范圍,確保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時,建立對政府文化投入剛性約束機制,防止資金的挪用和擠占。二是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財政支持和傾斜的力度。要通過公益演出、商業匯演、農家書屋等各種渠道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要加大對中西部瀕危文化遺產和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增加對中西部文化發展的轉移支付,降低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進入中西部地區文化投資和文化服務的門檻,鼓勵中西部地區根據本地實際擇優有序推進本土自然文化資源的商業化、產業化。三是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起促進文化機會均等的任務,堅持城鄉基礎文化設施對所有公民“零門檻”免費開放,簡化文化設施使用手續,減少文化分享過程中的限制和障礙,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水平。引導并鼓勵非政府組織和個人通過參股、控股等形式與政府共同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四是實施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偨Y實施全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創建文化先進縣、蒲公英農村兒童文化園等重大文化工程的經驗和不足,為“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實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各項重大工程提供借鑒。著力打造傳播媒體建設工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等重大工程項目,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拓展公共文化設施融資渠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
4.培育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為保證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提供重要支點。振興文化產業、培育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是增加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重要途徑。一是特色文化產業開發。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對于提升產業層次、增加就業、傳承珍貴文化遺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是中西部地區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選擇。要充分挖掘本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引進國內外先進文化科技,通過大型文化項目發展自然生態旅游、民族特色旅游等形式做大做強區域特色文化產業,打造產業品牌。二是推動文化產業和金融對接。鼓勵各類銀行等金融機構放寬放貸門檻,創新信貸產品,健全無形資產評估體系,健全多層次的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靈活、務實、便利、高效的特色金融服務。要建立發展文化產業保險市場,鼓勵保險公司提供各種保險服務,通過制度創新化解文化產業融資運作風險。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健全版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按照《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要求,加強對各類知識產權侵權和盜版行為的打擊力度,保護文化藝術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幫助文化藝術創造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將文化創意轉化成專利價值、品牌價值加以保護。四是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市場化改革目標,加快國有文化院團轉企改制以及深層次資源整合的步伐,組建一批國有或國有控股的大型文化產業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市場主導者、戰略投資者和國際市場競爭者,扶持一批發展潛力好、市場美譽度高、競爭能力強的中小型文化企業,鼓勵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企業兼并、聯合與重組,盤活現有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提高自身競爭力。
作者:鄧如辛周宿峰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