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服毒自殺患者的社會心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觀察評價方法記錄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效率,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患者家屬對患者病情效率的反饋情況;隨機調查,獲取患者是否再次自殺、是否生活自信等遠期生活情況。
1.2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采取病理學急救措施后,80例患者均搶救成功,在醫院未出現死亡病例。對照組患者的治療配合率、身體一次恢復率均低于干預組;干預組患者的再次自殺率亦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干預組患者的效果優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本課題的研究表明,借助社會心理干預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再次自殺的幾率。要重視社會心理干預療法的作用[3]。
3.1原因分析相關分析發現,導致患者服毒自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自身的原因,如患者缺乏自信、自卑、對未來悲觀、對已對他人要求過高、依賴、行為程式化而缺乏靈活性或性情急躁、人際關系極端化和社會孤獨感;也有客體及主體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環境的原因,如有研究揭示:自殺年齡21~40歲年齡組中,可能由于剛從校園步入社會,缺乏社會經驗,要面對工作、婚姻、戀愛和社會交往等多種生活壓力,易感情用事,好沖動,不能正確應對各種挫折與變化,故用自殺的方式來逃避[5]。臨床資料分析發現,社會心理對服毒自殺患者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對社會不適應、抱怨社會、甚至對社會懷有恐懼的患者,更易產生悲觀消極情緒,再次自殺率亦相對較高。
3.2變化特征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財富急劇增加,但由于醫療、就業、住房和教育等社會問題和矛盾的增多,以及城鄉二元結構、資源分配不均等社會現象的影響,不同個體從社會獲得的財富、利益、資源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導致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出現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錯位、脫離實際的問題。他們在自己或社會設定的角色中掙扎走不出來而陷入抑郁寡歡、盲目攀比、悲觀失望、焦躁不安、心煩意亂和怨氣深重的惡性循環中,出現精神衰弱癥、抑郁癥、強迫癥等各種癥狀,甚者服毒自殺。不僅如此,這些消極的、病態的個體心理又不斷匯聚,社會出現的攀比、急躁、浮躁、暴躁等無意識社會心理又反過來不斷地沖刷著個體所處的家庭和社會關系、社會環境,進而加重個體心理危機,再次自殺。以上特征從幾個臨床數據可以窺見:農村服毒自殺患者明顯高于城市服毒自殺患者,學歷較低的服毒自殺患者明顯高于學歷高的服毒自殺患者,女性服毒自殺患者明顯高于男性服毒自殺患者,21~30歲年齡段服毒自殺患者明顯高于其它年齡段服毒自殺患者。本研究中有近30例病例全部符合這幾個特征。這就揭示了他們社會角色的異化,一旦在金錢、攀比、留守、孤獨和悲觀等問題上心理矛盾郁結,陷入死角,排解不了,就會走向極端。
3.3對策經驗
3.3.1從思想上重視社會心理對個體心理形成的影響。對服毒自殺患者,心理上的治愈尤為重要,這樣才能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如:一個17歲高二學生,服敵敵畏自殺。原因只是家長數落他不如鄰居家孩子成績好。搶救成功后,當醫生問其是否感受到身體痛苦,患者竟面帶笑容地回答說沒什么。所以應當重視對此類患者的心理治療,從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入手,向其灌輸成長成才的正確人生觀。經過心理干預治療,這名患者身心健康恢復并順利考入大學。
3.3.2在行動中關注社會現實,加強學習,掌握和運用社會心理干預療法。如:一28歲農村婦女,連生三胎都是女兒,不堪婆婆、丈夫數落而輕生。在后期心理干預治療中,醫生先后多次與其丈夫、婆婆溝通交談,并由女醫生和患者進行了交流,幫助患者家庭建立和諧關系,該患者沒有發生再次自殺現象。綜上所述,服毒自殺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臨床工作中,應更多地關注自殺服毒患者的無意識社會心理狀況,重視社會心理分析和干預。
作者:劉涵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