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抓好創建和諧社區的載體工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東站街道某社區位于東北大馬路東段,轄區占地0.5平方公里。近幾年來,社區黨組織按照建設“安寧穩定、環境優美、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的新型社區的總體要求,把創建和諧社區當作社區建設的大事來抓。在和諧社區創建工作中,以黨建工作為龍頭,以社區服務和管理為重點,通過抓隊伍、抓環境,抓服務、抓載體,著力提高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把服務社區群眾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六個基本、五進五創、三個一線”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新時期社區工作的新途徑,社區先后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市級文明單位。
某社區本著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的原則,以“百姓的事是頭等大事,百姓所需是我們工作所為”為出發點,堅持以黨建為龍頭,以硬件建設為切入點,以軟件建設為推動力,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形成特色,整體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取得了突出成績。特別是在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搭建為百姓服務的硬件平臺、探索社區建設體制機制創新、拓展社區服務功能、推進社區服務社會化運行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1.健全基本組織。基本組織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有效地推動了社區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強化了社區的綜合功能。拓寬了管理和服務范圍,并積極組建和培育了社區群眾組織和中介組織。
2.落實基本制度。民主制度和社區各項制度的完善是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內容,全面加強和諧社區的建設要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做保證。某社區建立了社區黨建聯席會制度,形成了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以社區黨支部為基礎,社區內各單位基層黨組織和社區全體黨員共同參與,條塊結合、優勢互補的黨建工作新格局。同時,某社區還建立了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積極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建立了社區各成員單位與社區掛鉤聯系制度。
3.完善基本網絡。堅持以服務群眾為重點,構建和諧社區的服務網絡,完善社區服務機制,是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手段。通過開展殘疾人服務、老年人服務、幼兒服務、家政服務、下崗再就業服務等便民服務,基本實現了“殘有所助、難有所幫、弱有所扶、老有所養、少有所教,嬰有所托”的社區服務新格局。其次,建立社區救助服務網絡,創辦“愛心超市”,開辟了新時期扶貧濟困的新模式。
4.抓好基本隊伍。社區工作者隊伍是和諧社區建設的中堅力量,社區自愿者隊伍是和諧社區創建的重要力量,目前,共有在冊志愿者人數超過300人。社區還注意挖掘社區內的人力資源,建立了“黨員先鋒隊、社區宣傳隊、志愿者服務隊、治安聯防隊、衛生保潔隊、文體輔導隊”等六支隊伍,關工委和社區還一起建立了一支以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為主體的專兼職隊伍的報告團、講師團。
5.做好基本服務。社區服務是和諧社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除依托區、街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服務外,我們還以“情暖某”為主題,以3月份“學雷鋒、樹新風”和“社區志愿者日”為載體廣泛動員志愿者,為社區居民提供“四個面向”(孤寡老人、殘疾人、特困戶、低保對象)等的利民服務。
6.改善基本條件。創造和提供較好的創建條件,是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保障。目前,某社區基本實現了有辦公場所、活動室、電話、電腦、檔案櫥的“五有”目標,還添置了VCD、照相機、電視機等設備,設立了“五站六室一中心”,為開展和諧社區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抓好創建和諧社區的載體工作
關心群眾疾苦,建設和諧社區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新課題,社區以極具政治高度的前瞻眼光和創新精神在創建和諧社區實踐工作中抓住關鍵,選準工作的著力點,帶領全體社區干部和居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努力把握建設和諧社區的總體要求,加強領導,明確職責,把建設和諧社區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關系千家萬戶百姓利益的大事來抓。實踐中,社區堅持把倡導精神文明與為民辦好事、辦實事緊密結合,通過成立《某社區加強和諧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實行《加強和諧社區建設制度》,制定《加強和諧社區建設具體實施方案》、《加強和諧社區建設為民辦實事工程》等制度,按照區委、區政府制定的《和諧社區建設意見》的精神,在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民主自治、責權統一、管理有序的原則上,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文化建設為抓手、以推進民主自治為基礎、以社區黨建為核心,建立健全強有力的社會保障、扶貧救助、社會安全穩定、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和城市管理等五個體系。以“五進五創”為載體,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在探索中摸索經驗,不斷創新,全面推進了和諧社區建設。
1.以“道德進社區”為載體,創建文明社區。某社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抓好陣地建設。一是建立了社區講壇,配備了電視機、VCD機、錄音機等設施,為方便居民學習創造良好條件。二是堅持黨員教育的“”制度,先后選學了《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社區工作指南》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教材,組織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老年保健知識》、《家庭教育課堂》等報告會,使教育活動主題突出,效果明顯。三是抓典型帶動。以“文明家庭”評比為載體,把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基本規范作為重要內容,抓落實,樹正氣,帶動了社區居民道德素養的整體提高。
2.以“文體進社區”為載體,創建溫馨社區。社區黨組織始終把加強文化體育建設,作為振奮群眾精神、強身健體、陶冶情操最直接有效的活動載體,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活躍文化體育生活。為開展適合群眾口味的文體活動,社區現已成立了老年合唱隊、秧歌隊、舞蹈隊等隊伍。這些隊伍常年活躍在轄區居民中,成為社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居民踴躍參與。
二是發揮陣地優勢,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充分利用社區里現有的活動廣場、健身廣場、健身器材等硬件設施,經常性地組織共建單位、少兒學生、社區群眾等開展專場文藝演出,并有組織地舉辦一些智力、琪牌、書法繪畫比賽,調動群眾自覺參與各項健身活動的積極性。
三是利用圖書資源,開展群眾性讀書活動。目前社區圖書室藏書2000余冊,設有專人管理,常年對居民開放,并經常組織“讀書演講比賽”和“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形成了社區居民“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風氣。
3.以“衛生進社區”為載體,創建綠色社區。為了改善社區衛生環境,社區黨組織以提高居民環保意識為重點,以“社區是我家,我們共同愛護她”為行為準則,把治理整頓環境衛生,建設“綠色社區”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是大力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從今年五月起,社區共發動320人次,車輛20臺次,開展大規模的清理亂堆亂放、亂貼亂畫、白色污染等活動,共清除衛生死角19個,有效地改善了社區衛生環境。
二是攜手共建“綠色社區”。結合自身實際,以服務群眾為重點,整合多方力量,強化共駐共建,實行社區花壇認領,大力促進了文明社區建設。目前已有6個共建單位黨組織主動認領花壇7塊,植樹、栽花等用于綠化美化的資金達1萬多元。
三是創建形勢喜人。某社區的鐵道兵家園在去年已先后被評為市、區“綠色花園小區”,某社區也被評為沈陽市綠化先進單位。
4.以“法律進社區”為載體,創建平安社區。在平安社區建設中,社區黨組織重點抓好三個環節。
一是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識。社區經常組織普法宣傳教育,提高群眾懂法守法意識,利用板報、宣傳欄定期宣傳法律知識。
二是健全機構,完善制度。在組織建設方面建立了社區綜治領導小組、社區治保主任、社區調解委員會等機構;在隊伍建設方面建立了由專職人員組成的治安巡邏隊伍和義務看門望鎖隊伍;在制度建設方面規范完善了社區綜合治理工作任務、目標、要求、范圍以及創建安全社區標準,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三是創建“平安社區”,促進社會穩定。
5.以“科教進社區”為載體,創建高就業社區。社區針對部分居民就業難,是因為其中大部分人員沒有一計之長,重新找工作遇到困難,針對這種實際情況,社區采取了三項措施。
一是建立失業人員檔案。采取一人一卡,微機化管理,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二是拓寬就業渠道。把對下崗失業人員這一弱勢群體的同情心變為愛心,深入轄區企業努力挖掘就業崗位,全年計劃新開發就業崗位1500個。三是創建再就業培訓基地。社區開展各種科學技術知識培訓,全年計劃再就業培訓1450人,現已培訓960人,為再就業人員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抓好創建和諧社區的精神文明工作
近年來,某社區從建設的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通過開展積極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升社區文明程度,以建設平安、和諧、文明和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區為目標,以“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順民意”為主線,著重解決關系群眾切實利益的現實問題,加快了推進和諧社區建設。
1.知民情,情況在一線了解。密切關注和了解居民所想、所急、所盼、所怨,搭建起一條民情排查、辦理、反饋的綠色通道。
一是開展入戶訪談活動。組織社區干部深入居民家中進行面對面的訪談,先后發放調查問卷2000余份,入戶訪談約1000戶,收集群眾建議意見80條次,摸清社區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了解社會各界對政府工作的認可程度。
二是完善“民情快遞”制度。以社區意見箱、社區居民代表為依托,建立完善“民情快遞”制度,打造“民意隨時表達,民情快速反映,民生需求及時解決”平臺,對居民生活中的“頭疼小事”實施限時辦理。
三是開展議事聽證活動。組織居民群眾對所居住社區存在的問題召開議事會議,對居民所關注的問題進行匯總,屬街道辦事處職權范圍內的,由街道辦事處予以解決;屬區有關部門的,由相關部門會同街道辦事處、社區進行處理。
2.解民憂,問題在一線解決。把為民排憂解難和化解矛盾作為重要職責,以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重點,主動為居民辦實事、解難事。
一是積極排查矛盾糾紛,解群眾安全之憂。通過合法、正當的途徑調解矛盾糾紛,保證公平,兼顧各方利益。
二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解群眾后顧之憂。以困難群眾“生活有保障、子女有學上、患病有救治、就業有崗位、孤老有撫養”為目標,構建起“規范化的低保救助體系、標準化的醫療保障體系、社會化的物資捐助體系、個性化的志愿者服務體系”四大體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需求。建立學生就學保障網絡,吸收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設立專項資金,解決困難家庭學生學習經費緊張問題,從去年至今,社區已為特困群體捐助款物達人民幣3萬余元。
三是改善小區環境條件,提高群眾休閑娛樂環境。實施"潔凈樓院"和小巷整治工程,一年來共投資6000元整治居民樓道90余個。
3.暖民心,感情在一線融合。堅持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與宣傳教育群眾相結合,認真做好群眾思想政治工作,促進了解,增進感情,搭建起社區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一是堅持聯系群眾。建立社區干部、黨員聯系點制度,每人負責聯系一個樓院、結對援助1個貧困戶,定期到聯系點開展工作,幫助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急難愁問題,面對面開展群眾工作,不斷增進與群眾的感情。
二是堅持服務群眾。實行首問責任、限時辦結、過錯追究等制度,杜絕對群眾不負責、推諉扯皮等作風不實、辦事不力現象,群眾對社區的滿意率達到90%以上。
三是宣傳教育群眾。深化社區志愿者、講師團等城市精神踐行活動,大力宣傳弘揚“志存高遠,澎湃馳翔”的大東精神,通過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居民群眾文明素質。高度重視思想教育工作,對居民反映的問題和矛盾,一時無法解決的,主動入戶與居民群眾對話。對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靠上去做好解釋引導工作,最大限度地取得理解和支持。
建造和諧社區是一個復雜艱難的過程,其間會遇到很多困難,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某社區始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實踐,因地制宜地推進和諧社區建設,一切以人民利益為重,依靠地區人民的智慧和集體的力量,堅定信心,知難而進,團結進取,奮力拼搏,在創建過程中得到了社區居民與單位的衷心信賴和積極參與,通力合作與真誠支持,社區面貌明顯改觀,社區風氣逐步好轉,文明樓院、文明小區數量不斷增多,對促進地區改革、發展、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