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演講稿1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有人類始,來自天空和地底下的災難襲擊便一直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噩夢。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的蘆葦,不經意間生命就會被災難這只巨大的黑手輕輕抹去。
正因為在生理構造上如此的脆弱,人類才傾力創造和固執地守望文明。這是一種讓人類超越于逆來順受的動物狀態的“第二本能”,它要穿透肉體不可能穿透的黑暗。
在這次讓泱泱華夏痛徹心肺的震災中,文明,成為我們脆弱的血肉之軀的拐杖。
震災發生幾小時之內,總理就親赴災區。國家動用一切必要的力量,不惜一切代價搶救廢墟中的生命。這是國家對公民生命的責任。人類成立國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免于個體的孤弱。當總理哽咽著安慰被救出來的孩子,說:“你別哭。政府會管你們的。管你們生活,管你們學習,你們一定會像在自己家里一樣”,看著溫總理那悲戚的容顏,很多人無法抑制自己的感動。
我們之所以在災難之中抱成團,正在于文明所塑造的共同體的力量。當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國人民的目光都投向了災區。人們為災區人民祈禱,捐款捐物,親赴災區參與搶救。當逝去的生命越來越多,突破9000,突破12000,再突破14000,到14日14時達到14866人,那些抽象的數字符號像一條鞭子抽在每個人的心上,越來越痛。中華民族在這一刻體現出了巨大的凝聚力。“以最快的速度搶救每一個生命”,成為一個不可違抗的絕對命令。
災難對生命的摧殘,裸露出了人類“存在”的本真狀態。這時候,那些穿在“存在”上的外衣,比如種族、國家、政見……都必須脫去。不僅僅是災區人民承擔著不幸,也不僅僅是中國人民承擔著不幸,整個人類都在承受這樣的不幸。差別僅僅在于,人類的普遍不幸,不幸地在那些不幸的人們身上體現了出來。正是這樣,世界對汶川大地震沒有無動于衷,而是以捐款、慰問、愿意參與救援等方式,來表達生命至高無上的文明準則。
文明的程度對應著人類的自我拯救能力的強弱。在這次震災中,一個叫鄧清清的貧困女學生,尤其讓我們看到文明的美麗和力量。這個女孩被救出時,還在廢墟里打著手電筒看書。她說:“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只能靠著書緩解心中的害怕。”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被壓在廢墟之下是一個難以承受的重負,那是一種身在地獄的感覺。然而,在絕境之中,她仍用文明的成果來對抗災難對生命的威脅,從文明的成果中汲取力量來超越恐懼。這種對文明的固守,足以讓天地為之動容,人類的心靈為之震撼。文明的美麗,正如她的美麗一樣,在災難的廢墟之中格外醒目。在那一瞬,她在廢墟下面讀書的畫面已經永遠定格在人類的災難史中,代表著人類不屈的高貴靈魂。
文明的力量,體現在一個國家的以人為本、政府及民間組織機構的高效、所有人特別是執公權力者的責任心、所有人的同情心、抗擊災難的意志、公民的素質等一系列因素之中,它們的組合構成一個無法被打垮的體系。
它是一個防御體系,可以讓人類盡力避免自我傷害和來自自然界的傷害。它同時又是一個自我拯救的體系,當不可抗的災難發生時,它可以讓人類最大限度地擺脫死亡的威脅。個人的肉體在災難面前無能為力,然而一個擁有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的共同體,必能抗衡過任何災難。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經歷過太多的苦難。然而我們文明的香火一直未絕。廢墟之下被困的女學生的堅強,恰如五千年文明史的堅韌。當她的聲音在災區上空響起,,對每個參與救援者,每一個雖然不在現場但在心里面一直“在場”,一直在支持災區救援的人,都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文明賜以我們盡快地讓廢墟之下的人們回到這個世界的力量。天佑我中華!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