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促進經濟轉型實施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轉型基礎能力支撐。著眼提升服務功能、增強發展后勁,適度超前發展基礎設施,形成功能完善、協調配套、安全高效、支撐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1.構建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加快交通建設,構建核心城市連接組團、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和產業集聚區、文化旅游區的大交通網絡。加快鄭焦城際鐵路建設和東站、火車站升級改造,推進鄭焦城際鐵路云臺山支線及新月鐵路增建第二雙線等項目,積極推進至濟源、洛陽城際鐵路規劃建設和月山車站更名西站工作,開通至北京始發車次,配合推進鄭州至太原快速鐵路通道建設。加快鄭云高速、焦桐高速溫縣至鞏義段建設。推動陵川至偃師、林州至新密、原陽至濟源三條省道段升級為國道。推進桃花峪黃河大橋、黃河大橋、孟州黃河大橋、焦桐高速黃河大橋建設。建設軌道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大環線、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異地候機樓、直升機場等項目,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網絡。
2.構建能源網絡。發揮“晉煤焦水”優勢,建設大型路口電源項目。加快城市電網建設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積極發展智能電網。推進骨干管網、配套支線管網建設,高效利用西氣東輸天然氣、山西煤層氣、煤層氣等氣源。優化用能結構,積極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
3.構建水利網絡。加快南水北調中線、引黃調蓄、西霞院灌區、小浪底北岸灌區、引黃入焦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防洪減災、生態保護和城市景觀功能,推進沁河、大沙河、新河等河道治理,高標準建設城市水網體系。完善水權制度,加強水資源監測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進一步提高水循環利用率,創建節水型城市。
4.構建信息網絡。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全員人口統籌管理、社會保障一卡通、市政公用服務一卡通等信息系統,加強電子政務網絡、應急管理網絡平臺、新型防空防災預警報知系統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打造“數字”、“智慧”、“無線城市”。
(二)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撐。強化環境綜合整治,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生態網絡框架,推動經濟由資源能源依賴型向循環綠色低碳型轉變,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強污染防控。加大區域內黃河、海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率先探索跨流域、跨區域污染聯防聯控、跨界防治機制,推動建立海河上游、沁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重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推進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次級河流污染防治、土壤環境保護、重金屬污染治理和大氣污染防治。率先實現生活垃圾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市)處理,中心鎮全部建有污水處理廠。優化配置環境容量資源,創建國家環境容量研究及應用試點城市。
2.發展壯大循環經濟。實施節能重點工程,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產能和設備,提高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能源利用水平。以煤炭深加工和綠色化利用為核心,構建“煤—電—建材”、“煤—電—鋁”、“煤—鹽化工”等循環產業鏈,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以孟州、博愛、武陟等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培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再制造企業,打造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創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和“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開展低碳發展試驗試點,優化用能結構,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構建低碳型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
3.構建良好生態網絡。推動林業生態向縱深發展,構建“一區”(南太行山地生態區)、“兩帶”(沿黃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中線景觀帶)、“三網”(道路林網、河渠林網、農田林網)生態構架。推進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快礦區生態治理、農村土壤修復,打造城市水系生態走廊,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三)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增強經濟轉型智力支撐。強力實施人才戰略,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培育、引進人才,創新人才制度,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的人才隊伍。
1.著力培育經濟轉型人才。圍繞經濟轉型,培養高層次、高技能、緊缺型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的企業家群體,形成一批以知名學者和專家為核心、以優秀中青年學科和業務帶頭人為骨干的創新群體。加快職業教育園區建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設國家職業教育基地、勞動力技能培訓基地、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示范基地。加快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建設太極文化學院,推進高校專升本工作,支持理工大學進入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吸引國內外知名大學和教育機構在合作辦學或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民辦教育發展,鼓勵企業參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
2.積極引進經濟轉型人才。加快實施引進海外優秀人才計劃、首席專家工程、首席技師工程,對引進人才在工作場所、生活條件、住宅公寓、創業啟動資金、風險投資和商業擔保方面給予專項支持,廣泛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在創業發展。
3.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完善人才評價使用、激勵保障、配置流動等政策體系,加強人才培訓、交流、咨詢等配套服務,充分體現人才價值,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營造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
(四)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經濟轉型動力支撐。圍繞人力資源、土地、投融資、社會管理關鍵環節,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大先行先試力度,破解體制機制難題。
1.推進土地管理體制創新。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步伐,在此基礎上探索推進集體建設用地有序流轉,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價。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信息平臺建設。探索實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期評估和適時修改工作制度。開展資源枯竭城市礦業用地改革試點,整合開發利用閉坑礦山工業廣場、排矸場、煤礦塌陷區、棚戶區等工礦廢棄地和未利用地,開展廢棄礦山土地整理、復墾。實施節約集約高效用地工程,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節地技術,合理提高土地利用強度和用地投入產出率,綜合開發利用低丘緩坡,建設集生態、水利用、文化旅游為一體的黃河灘區土地開發復合功能帶。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探索開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鉤政策試點。
2.推進投融資體制創新。充分發揮投資集團等投融資平臺作用,構建文化旅游業投融資平臺。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入駐,加快商業銀行戰略重組。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創新試點,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培育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支持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實施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工程,大力引入私募基金,擴大市場融資規模,推動企業轉型發展。促進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發展。推進信用擔保體系創新,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和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建立銀企保協同合作機制。建立社會與個人征信體系、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整合金融、工商、稅務、環保等信息資源,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約束機制。
3.推進其他領域改革。建立健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制度,探索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創建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示范市。持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推動公共財政改革先行先試,促進預算科學化、民主化,創建全國地方公共財政改革示范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吸引國內外資本投資興建醫療衛生機構,支持民營醫院發展,創建全國縣域醫藥衛生綜合改革試點市、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市。加快文化旅游體制改革,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業和企業集團,打造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市。
(五)構建大開放格局,增強經濟轉型活力支撐。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展開放領域和空間,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打造內陸開放高地。
1.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發揮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優勢,積極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大與港、澳、臺和海西經濟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沿海地區的合作力度,全方位、多層次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承接發展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各具特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擴大農業開放力度,抓好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深化與央企、省企、行業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積極創造條件,探索建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深化與天津港、日照港、連云港等港口的合作。抓好國家級皮草出口基地、省級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建設省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發國際資源,開拓國際市場。
2.深化區域合作。發揮支撐核心區、聯動豫西北、對接晉東南的區位優勢,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推動鄭州、融合發展。加快鄭焦城際快速通道(迎賓路延伸)建設,形成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為骨架的快捷交通網,促進交通融合。推動城市向南延伸,沿城際骨干交通通道進行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對接。建立區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合作機制,共同營造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全方位擴大合作,實現公共資源、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動豫西北板塊協作聯動發展。加強與洛陽等城市聯動發展,聯合建立區域協作機制,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形成產業群體優勢,共同打造南太行山水旅游帶、黃河文化旅游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積極推進黃河、海河、沁河等流域環境同治、生態共建。推動與晉東南地區深度合作發展。打通物流大通道,充分利用晉東南地區煤炭、煤層氣等資源,建立能源長期穩定合作機制;合作開發云臺山、凈影、皇城相府、王莽嶺等文化旅游資源,共同培育南太行精品文化旅游品牌;加強多領域深度合作,形成中原經濟區與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攜手共進、合作雙贏的大格局。
(六)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經濟轉型合力支撐。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理念,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社會管理科學化,進一步保障、改善和發展民生,保護、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支持經濟轉型的強大合力。
1.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全面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費范圍,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創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市。建設城市數字化醫院和醫療機構信息管理系統,推進實施縣級醫院倍增計劃,建設覆蓋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等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城鄉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公共體育設施,推進全國體育先進社區創建工作。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到2013年,平原地區全部用上自來水,徹底解決山區丘陵區吃水難問題。
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行城鄉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實現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率先建立重病醫療保障制度,實現醫保基金市級統籌。統籌城鄉就業,以創業帶就業。構建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將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完善社會福利和養老機構基礎設施,加快殘疾人康復托養服務設施建設,健全困難群體、殘疾人和優撫對象等特殊群體社會保障機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全面解決城鎮困難群眾住房問題。
3.推進社會管理科學化。創新社區管理服務體制,打造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市。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機制,建立人口均衡發展的政策和服務體系。建立科學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嚴格食品藥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市。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建設“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