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關于水資源管理的實施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水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近年來,隨著我市城鎮化進程加快和經濟高速發展,用水量不斷增大,水資源短缺和用水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全市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促進轉變用水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不僅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迫切要求,也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為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出以下意見。
一、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新時期治水方略,以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為重點,以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管理為抓手,建立和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不斷強化水資源管理約束力,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人水和諧,尊重自然規律;堅持開源節流保護并重,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
(三)總體目標。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建立水生態保護預警管理體系,促進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到2015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取水量下降到130立方米以下;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40立方米以下;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以上;主要水功能區達標率進一步得到提高;地下水漏斗區擴大趨勢得到遏制,促進地下水的采補平衡。到2020年,基本建立較為完善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水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節水型社會格局基本形成,用水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城鄉飲用水水源水質和重點地區水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地下水超采區得到有效治理,經濟社會發展用水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二、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
(四)嚴格規劃管理和水資源論證。要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當與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相適應。需要取水或需要增加取水的建設項目必須建立水資源論證制度,未依法開展水資源論證的,水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批準取水許可申請。
(五)嚴格區域用水總量和年度用水總量控制。建立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年度用水控制指標管理相結合的制度,實行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對取用水總量達到或超過年度用水控制指標的縣(市)、區,限制或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在已經形成地下水漏斗的區域,除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用水外,不再新審批耗水量較大的建設項目。有關部門和產業聚集區在引進項目時,要嚴格把關,不再引進高耗水、高污染項目。鼓勵地區之間開展水量交易,運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水資源。
(六)取水必須經過許可審批。嚴格規范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未開展水資源論證的,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在地下水禁(限)采區取用地下水的,未配套建設節水設施的,退水水質不符合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要求的,水行政部門均不得批準取水許可申請。
(七)用水必須安裝計量設施。工業、服務業和居民生活用水,必須安裝取水計量設施,逐步將所有取用水戶納入規范化管理。農業灌溉應當完善計量設施,逐步強化用水管理。
(八)用水必須繳納水資源費。認真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法加強水資源費征繳管理,嚴格做到收費標準執行到位、計量設施安裝到位,嚴禁協議收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減收或者免收水資源費。
(九)嚴肅查處違規取水。對于非法打井、無證取水、不安裝取水計量設施、拒繳水資源費等違法違規行為,一經發現將嚴格按照法律法規懲處,必要時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十)加強雨洪水資源和中水資源利用。堅持除害興利相結合,妥善處理好防洪、除澇、灌溉、供水和生態保護的關系,統籌運用各類工程與非工程措施,最大限度提高雨洪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大社會各領域中水使用力度,擴大中水資源利用量,規劃建設人口集中的居民小區時,要配套建設中水處理設施。要鼓勵扶持在工業、農業、城市綠化、保潔等行業充分使用城市中水,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的開采。
三、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止用水浪費
(十一)扎實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責任,加強節水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制定節水規劃,推進水價改革,強化需水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節約用水的體制和機制。以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中心,以水資源統一管理為保障,逐步建立起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體系,不斷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步伐。
(十二)加強節水監督管理。嚴格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和用水定額管理,落實階梯水價政策,建立完善超計劃、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加強對重點用水行業和用水大戶監督管理,大力推動清潔生產技術,積極發展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服務業;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的節水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
(十三)加快推進節水技術改造。加大節水技術政策和技術標準的貫徹執行力度,實行用水產品用水效率標識管理,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不得進入市場。抓好工業高耗水、高污染企業節水,建設工業節水示范工程。對現有高耗水、高污染企業,要調整產業結構,逐步淘汰關停,對暫時不能關閉的企業,要加快產業升級和節水技術改造。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現有節水標準的用水設備及產品,應當逐步淘汰。大力推進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抓好灌區末級渠系配套試點建設,完善田間灌排系統,提高農業灌溉水利用率。
四、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
(十四)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水功能區的監督管理,把培育保護水生態與開發利用水資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促進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嚴格按照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確定的水域納污能力和入河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做好排污口的登記普查,強化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縣(市)、區,要限制審批新增取水,限制審批入河排污口。加強河流水質監測工作,監測數據作為考核用水管理情況的依據。
(十五)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各級人民政府要嚴格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依法劃定水源保護區。認真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核準和安全評估工作,切實加強城鄉供水水源地保護,確保供水水質安全。
五、實行預警管理,構建水生態保護體系
(十六)實行地下水位預警管理。科學劃定城鄉重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開采水位警戒線,根據不同區域地下水賦存條件、水源類型和可開采量,合理確定地下水開采黃色、橙色、紅色預警水位,建立地下水開采預警機制,防止地下水超采。要采取封停超采區自備井、建設地下水庫、實施人工回灌補源等措施,修復地下水超采區。
(十七)實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預警管理。建立水功能區預警制度,促進水功能區水體修復與改善。根據不同水功能區水質保護目標要求,逐步劃定水體納污總量黃色、橙色、紅色警戒線,實行水功能區水質預警管理,遏制水生態環境惡化。
(十八)實行工程可供水量預警管理。根據重點工程蓄水情況、供水現狀及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實行重點工程可供水量預警管理,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在完善水文預報和水資源調控能力的基礎上,根據補源能力和供水現狀,按照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兼顧工農業生產并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用水的原則,科學劃定重點供水工程黃色、橙色、紅色警戒線,實行控制性供水。根據河流、濕地水環境情況,建立生態用水調配制度,保護好河流和重點區域的水生態。
六、強化工作責任落實,健全長效工作機制
(十九)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把水資源管理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嚴格實施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主要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交由組織人事部門,作為政府相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二十)健全完善水資源監控體系。加強水文、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大財政投入,進一步完善與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相適應的監控體系,加強對取水戶取水與排水、排污監測。逐步實現水文、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聯網運行,信息共享,及時水資源信息。
(二十一)完善水資源管理投入機制。各級人民政府要積極拓寬投資渠道,建立長效穩定的水資源管理投入機制,保障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工作經費。對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水生態修復、節水技術推廣與應用等給予重點支持。
(二十二)創新水資源管理機制。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對涉水公共事務的調控監管職能,依法實施對各類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發展改革、財政、環境保護、工信、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要加強合作,密切配合,各司其職,確保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的各項制度落到實處。
(二十三)健全水資源管理監督機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水法規和水資源知識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水憂患意識和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廣泛聽取各界和群眾意見,逐步建立完善公眾參與的管理和監督制度,提高水資源管理和決策的透明度。
以上意見,望遵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