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推動農業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農墾局,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加快發展我區現代農作物種業,做大做強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保障我區糧食安全,加快推進“富民強桂”新跨越,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加快發展我區現代農作物種業的意義重大
我區種質資源非常豐富,野生稻、野生糯玉米等多種作物種質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種業發展有豐富的種質資源可資利用;我區溫、光、熱、水資源優越,是全國最安全的兩系雜交稻制種基地,農作物種子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區農作物種業取得長足發展,先后成功選育桂99、博優、秋優等系列水稻,桂單、南校等系列玉米,桂糖、桂柳等系列甘蔗優良品種,在全國首創“看禾選種,助農增收”活動,成功建立“以展促推”的良種良法推廣新機制,種子市場監管能力有所提高,種子管理體系基本健全,品種審定管理、種子市場監管、種子質量監控和種子生產供應調控工作有力推進。
但由于我區種業起步較晚,品種選育和推廣整體水平還比較低,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與國內先進省(自治區、直轄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育種創新能力仍然較低,選育的品種多,但突破性的品種少;企業競爭能力仍然較弱,種子企業小、散、弱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供種保障能力仍然不強,種子生產基地規劃、保護、管理力度不夠,企業落實種子生產基地難度很大;市場監管能力仍然較低,種子行政執法力量薄弱,市場監管技術和手段落后,假冒偽劣種子禁而不止。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區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切實加以解決。
種子是農業生產最基礎、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業科技的先導和載體,是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物質基礎。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科技興農,種業優先。我區是農業大省(區),加快農作物種業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是實施科技興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特色優勢農業發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二、加快發展我區現代農作物種業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突出抓好糧食安全,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完善法規規章,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農作物種業投入,強化市場監管,不斷提高我區種質資源保護水平和能力,快速增強我區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全面提升我區農作物種業發展水平。
(二)基本原則。
——堅持自主創新。加強農作物種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國際合作,鼓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資源,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提高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重點突破。根據糧食安全和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需求,充分發揮我區農作物種業資源優勢,突出重點,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提高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優化布局。選擇優勢區域建設種子生產體系,即分作物確定有利于開展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區域,以及開展育種加代和質量鑒定的優勢區域,建設一批現代化種子生產基地和“南繁”科研鑒定基地,提高供種保障能力。
——堅持企業主體地位。以“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為主體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政策引導帶動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充分發揮企業在商業化育種、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
——堅持扶優扶強。加強政策引導,對優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對具有育種能力、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增強其創新能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設完善農作物種質資源原生地保護示范區4個、自治區農作物種質資源庫1個,農作物種質資源原生地、異地保護能力分別達到150萬份、10萬份;建設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與轉化平臺30個,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培育10~20個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繁育基地30萬畝;打造3~5家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扶持1~2家種業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建立自治區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30個、測試站10個、展示基地100個,擴建自治區種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新建設區市種子質量監督檢驗分中心10個、縣級種子質量監督檢驗室80個,建設縣鄉種子市場信息監測網點100個,健全職責明確、手段先進、監管有力的種子管理體系,顯著提高優良品種自主研發能力和覆蓋率,保證我區糧食生產和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用種需求。
三、加快發展我區現代農作物種業的重點工作
(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創新。引導科研教學單位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逐步剝離開辦的種子企業;鼓勵科研教學單位商業化育種的科研成果、育種資源、研發人才向種子企業流動,允許自治區內科研教學單位事業編制科研人員采取停薪留職等多種方式進入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種質資源的搜集、鑒評、保護、利用,常規作物育種、無性繁殖材料選育和種子生產加工及檢驗技術等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自治區加大農作物種質資源搜集、整理、鑒定、保存和創新工作力度,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和資源共享機制,為種子企業提供科技支撐。
——推進農作物種業科研方式創新。加強統籌規劃,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積極推動不同單位、不同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構建一批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健全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與轉化平臺,分種類、分區域、分階段開展聯合攻關,提高農作物種業科研的集約度和集成度。
——推進農作物種業科研評價體系創新。修改和完善商業化育種成果獎勵機制,探索建立品種權轉讓交易公共平臺,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科研人員開展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積極性,促進成果評價從重出品種、出論文向重解決實際問題轉變。
——推進農作物種業科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加強高等院校農作物種業相關學科建設,建立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加大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良、愛崗敬業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培養和造就一批緊跟農業科技潮流、銳意進取的農作物種業科技領軍人才。
(二)提升企業競爭能力。
——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改進企業產權和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樹立品牌意識,培育企業文化,增強控制力和執行力,全面提高服務水平。
——推動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市場機制優化和調整企業布局,支持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鼓勵種子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尤其是鼓勵大型優勢種子企業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推動組建種業集團公司,提高農作物種業的集中度,支持其上市融資做強做大。
——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按照“資格認證、定期復審、優進劣退”的原則,擇優支持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成長性好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裝備和高端人才,并購優勢科研單位或種子企業,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發展壯大。
——鼓勵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有關部門要創新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加大財政、稅收、金融、外匯等政策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我區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支持區內優勢種子企業開拓區外、國外市場。
(三)提升供種保障能力。
——大力扶持種子繁育基地建設。科學規劃種子繁育優勢區域布局,建立優勢種子繁育保護區,實行嚴格保護。加大種子繁育基地建設投入力度,增強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特別是要搞好右江河谷、南寧周邊、桂南沿海、桂中北等優勢種子生產基地和種子加工項目的建設,鼓勵種子企業采取土地流轉,與制種合作社、經濟能人聯合協作等方式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農田基本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要優先安排在規劃的種子生產基地實施。加快推進農業良種海南南繁育種基地、馬鈴薯西北種薯繁育基地和糖料蔗良種繁育基地建設。
——加強種子儲備調控體系建設。建立種子生產供需監測預警體系,對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和大宗蔬菜等優勢作物種子的生產面積、品種結構、價格波動、自然災害等情況進行監測與預警,提高供種保障能力。健全自治區、市、縣三級種子儲備體系,自治區重點儲備水稻、玉米種子及親本種子,市、縣(市、區)重點儲備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優勢作物種子,保障災后恢復生產和市場調劑。種子儲備任務通過招投標方式落實,自治區重點支持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要主動參與投標。
——支持建設農作物種子產業園區。各地要結合實際,劃定區域,通過政府扶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農作物種子產業園區(物流中心、專業市場)。自治區重點支持在南寧建設集研發、加工、倉儲、配售、信息物流為一體的農作物種子產業園區,形成現代種業物流交易信息平臺。各市支持建設以倉儲、加工、批發、配售為一體的農作物種子物流中心;各縣(市、區)支持建設以倉儲、批發、零售交易為主的農作物種子專業市場。
(四)提升市場監管能力。
——加強種子管理體系建設。強化各級農業部門的種子管理職能,明確負責種子管理的工作機構,完善種子質量檢驗體系、品種區域試驗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將屬于公共服務范圍的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提升種子管理機構管理能力。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及其配套相關法規,逐步研究推進種子管理機構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問題,加強種子管理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廉潔公正、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和裝備精良的種子管理隊伍。
——加強種子法制建設。適時修訂完善種子法規規章,明確種子管理機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管理等職責,健全并改進品種測試、品種審定、品種保護和品種退出制度,完善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審批和監督管理的相關規定,加強種子繁育優勢區基地建設和用地保護,提高違法行為處罰標準,嚴厲打擊“撬搶”種子基地等不法行為,制定育種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科研人員行為準則。
——加強種子市場準入管理。嚴格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規范品種試驗、測試和跨區引種行為。加強種子行政許可事后監管,依法糾正和查處騙取審批、違法審批等行為。
——加強種子市場監督檢查。整合農業部門及其相關工作機構行政執法職責,全面推進縣級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加強種子行政日常執法,加大對種子基地和購銷環節的管理力度,嚴厲打擊搶購套購、套牌侵權、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等行為,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強對轉基因種子的監測監控,規范轉基因標識,保護公眾的知情權。
——加強種子行業自我管理。充分發揮種子行業協會在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加強對企業的服務,組織開展企業間、企業與科研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行為,開展種子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幫助企業做強做大。
四、加快發展我區現代農作物種業的政策措施
(一)強化規劃指導。
按照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精心編制并認真組織實施全區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和種子工程建設規劃。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分作物、分區域、分階段提出發展目標、方向和重點,明確今后10年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任務和措施。種子工程建設規劃,圍繞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需要,明確今后5年實施的種子工程項目建設內容、投資預算和實施進度等。調整和優化農作物種業資源配置方式,在原資金來源渠道不變的前提下,統籌農作物種業財政和基建項目,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作物種業,加大對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作物種業的投入,加強育種創新、品種測試和區域試驗、新品種展示和示范、種子檢驗檢測、種業信息、種子生產基地等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種子管理和種質資源搜集、整理、鑒定、保存及創新等工作經費;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設商業化育種基地,購置先進的種子生產、加工、包裝、檢驗和倉儲、運輸設備,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種試驗和應用推廣條件。自治區財政要積極籌措和整合資金,重點支持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選育、品種試驗推廣、質量檢測、市場監管、種子生產等工作,開展農作物種子生產政策性保險補貼試點,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發展。
(三)強化政策扶持。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作物種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政府支持、種子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種子生產風險分散機制,優先對種子生產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加大安全高效繁制種技術和先進適用繁制種機械的推廣使用,將制種機械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對規模大、實力強、成長性好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在企業建設用地、稅收、信貸、種子基地建設、科研項目、品種審定、科研人員落戶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支持其開展商業化育種和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裝備、高端人才;種子企業從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依法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對種子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資產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等稅收優惠政策,具體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依法執行。
(四)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真正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自治區成立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分管副主席任組長,自治區農業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教育廳、科技廳、財政廳等相關部門參加的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研究解決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擬定重大政策。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并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農作物種業工作的領導,制定本地區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規劃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