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棉花生產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落實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和全省農業工作會議精神,促進今年棉花生產穩定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正確分析棉花產需形勢
㈠國內棉花供不應求。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7590萬畝,總產量570萬噸,分別比上年下降11%和9.8%;同期全國紗產量1440萬噸,同比增長11.5%,棉花總消費量950萬噸左右。紡織服裝出口達1150億美元,同比增長20.7%,連續三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長。
㈡進口棉花急劇增加。目前,棉花已成為我國繼大豆和食用油之后的第三大進口農產品。*-*五年共進口原棉566.6萬噸(*、*、*、*分別為5.6萬噸、17萬噸、87萬噸、190萬噸和257萬噸),其中*年進口棉花占同期世界棉花貿易量的29%,占同期國內棉花消費量的27%。
㈢棉花生產基礎不牢。我省大部分棉田基礎設施薄弱,遠不能抵御洪澇災害,棉花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棉田土壤有機質下降,養分失調,土質結構變差,耕地地力下降較為嚴重;棉田土壤中病菌積累增加,老棉區枯、黃萎病混生、蔓延暴發。同時,棉鈴蟲抗性增強,部分棉田非靶標害蟲大發生等問題也對棉花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
㈣貿易環境有所改善。*年在香港召開的WTO部長級會議決定從*年起,發達國家全面取消棉花出口補貼,棉花的國內外價差將有所縮小,有利于擴大國內棉花生產。
二、*年棉花生產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把提高棉花生產的綜合競爭力擺在重要位置,積極優化品種結構,品質結構,調整布局,著重抓好“一穩定,三提高”,即以恢復增加棉花播種面積為基礎,穩定發展棉花生產;以增加科技含量為支撐,努力提高單產水平;大力推廣棉田間作套種高效種植,不斷提高棉花種植效益;切實提高棉花質量,增強我省棉花市場競爭力。全省棉花面積850萬畝左右,總產量達到52萬噸。
三、*年促進棉花發展的措施
1、大力發展優勢區域內的棉花生產。按照《全國棉花優勢區域發展規劃》要求,使棉花種植進一步由分散棉區向優勢區域集中,積極發展黑龍港流域特別是優質棉基地大縣的棉花生產,促進棉田由非優勢棉區域進一步向優勢棉區轉移,由零星分散棉區向集中高產棉區轉移,由農戶分散種植向植棉大戶轉移,突出抓好大縣、大鄉和大方面積的落實。積極擴大宜棉區棉花面積,黑龍港流域有關市縣要采取積極措施,加大鹽堿地改良力度,推廣耐鹽堿的棉花品種,增加鹽堿地植棉面積。各級農業部門要及時提供棉花供求信息,正確引導農民適當擴大棉花種植面積,穩定發展棉花生產。各棉花主產市要在資金、項目、人員、技術等多方面予以重點扶持,確保優勢區域內棉花生產穩定,努力提高優勢區域內的棉花綜合生產能力,帶動周邊地區棉花生產水平的提高。
2、努力提高棉花單產水平。重視棉花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立足于科技進步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一是繼續優化品種結構,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抗蟲棉品種,進一步加強優質高產抗蟲棉新品種選育工作,提高抗棉鈴蟲、盲蝽蟓、蚜蟲和枯、黃萎病的能力,加大棉花新品種的繁育和推廣力度,因地制宜地推廣不同品質類型的棉花新品種。加強科學植棉技術的宣傳與推廣,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植棉新技術的入戶率和到田率。二是良種良法配套,從品種出發,總結成熟配套技術,要針對棉花生產上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提高栽培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積極推進棉花標準化生產,發揮樣板田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單產水平的提高。三是特別注重棉花枯黃萎病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抓好輪作倒茬、選用抗病品種、選擇適宜播期、發現病株及時防治等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減少枯黃萎病對棉花生產的危害。
3、大力發展棉田間作套種。以棉田間作套種示范縣建設為重點,以棉花與小麥、棉花與洋蔥、棉花與西瓜、棉花與大蒜、棉花與馬鈴薯、棉花與甘藍等為主要栽培模式,特別是抓好早熟棉麥后直播的試驗和示范工作。一是加強領導,搞好宣傳發動。把推廣棉田間作套種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棉花穩定發展,促使糧棉生產協調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工作來抓。總結推廣先進典型經驗,開展參觀學習交流,加大宣傳,提高廣大棉農開展棉田間作套種的積極性。二是因地制宜,制定規劃方案。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季節、不同作物,從當地資源特點、氣候因素、生產條件出發,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做到“四明確”,即:規劃方案目標明確,項目資金用途明確,管理和技術人員明確,種植模式和技術措施明確。三是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提升棉田間作套種技術水平。緊緊瞄準市場需求,引進推廣市場競爭力強、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加快制定棉田間作套種標準化技術規程,促進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特別是總結推廣成熟簡單、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模式和技術,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種植技術。四是培育品牌,實行規模化生產。要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龍頭企業和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搞好示范縣、示范鄉、示范村、示范基地建設,實行規模生產,成方連片發展,形成優勢產業基地。依托基地壯大市場,創立名優特品牌,形成優勢,形成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五是為積極推進超早熟短季棉的試驗示范,今年農業部已將其列入國家級棉花區域試驗。同時,在*、山東、河南和新疆等省(區)開展栽培試驗,研究超早熟短季棉的適宜區域、生長特性和配套栽培技術,為品種審定、推廣提供依據。各有關市縣農業部門要積極配合,做好相關技術儲備,穩步推進超早熟短季棉的試驗示范工作。
4、切實提高棉花質量。一是調優品種結構。重點推廣纖維長度30mm左右、斷裂比強度30以上、馬克隆值3.4-4.5、適紡32-40支左右中支紗的棉花品種。有條件的地區通過“訂單”生產適紡低支紗的專用品種。二是推進規模種植。各棉花主產市縣要積極推行規模栽培,統一品種布局,努力實現“一鄉一品”,搞好技術服務,切實提高原棉品質一致性。三是全程控制“三絲”。要嚴格對采摘、晾曬、包裝、運輸等環節的“三絲”控制。各地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動員廣大農民使用棉布包、袋摘拾棉花,從源頭減少和控制“三絲”的混入。
5、扎實做好當前棉花生產的重點工作。認真搞好春耕備播工作,各地要認真組織,加強指導,切實搞好棉田整地保墑、造墑等工作,努力擴大棉田造墑面積;要備足備好良種、肥料、農膜、農藥等生產資料,做好農機具檢修;同時要抓好技術培訓工作。切實加強棉種檢疫和市場管理。各級農業部門要及早調劑棉種余缺,確保棉種供應充足,加強對棉種市場的監管力度,嚴禁假冒偽劣棉種流入市場。在棉種調運和調劑過程中,嚴格檢疫檢驗制度,嚴防帶菌種子流入非病區,特別是要加強對黃萎病菌的檢驗,努力控制黃萎病的發生,使其不再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