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政關于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以礦產資源開發及后續加工利用為主的資源型企業的健康發展是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全州經濟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主要力量。為了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導資源型企業健康發展,結合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立足長遠發展,明確發展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立足,致力于長遠發展,以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主線,建設生產規模化、技術有水平,管理規范化、競爭有優勢,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現代化企業,為經濟由資源開發型向資源延伸加工型轉變做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堅持產業循環發展,注重資源能源節約;堅持科技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堅持核心產業本地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保障職工合法權益。
(三)主要任務。根據循環經濟試驗區和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的總體規劃,以建設形成特色鮮明、競爭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促進產業升級和優化經濟結構為主線,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為重點,實現礦產資源的就地延伸加工,建設形成一批上下游緊密鏈接、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大型企業;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加大支農工作力度,在城鄉一體化建設方面有所作為。
(四)工作目標。進一步降低初級礦產品產值所占比例,改善產品結構,努力實現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初級產品向精加工產品的轉換。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條件適合在延伸加工的資源均實現就地加工增值,資源精深加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以上;優勢主導產業領域培育形成20戶以上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大型企業集團;所有資源型企業至少要在形成1個核心產業,設立1處管理總部,建設1處規范化生活設施,實現本地注冊、本地管理,本地核算、本地納稅,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二、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集約化發展
(五)加強規劃指導。資源開發利用要遵循統一規劃、整體勘查、有序開發、綜合利用、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要求,轉變目前重礦產開發,輕加工利用的狀況,企業發展模式,由傳統發展模式向循環發展模式轉變。企業要結合實際,與《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相銜接,制定項目建設規劃,經專家評審報批后實施。
(六)優化開發利用方式。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采掘技術、工藝和設備,優化開采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禁止采優棄劣、采富棄貧等行為;開發規模要與礦床儲量相適應,確保必要的礦山服務年限,要嚴格遵照批準的規模建設,嚴禁超規模建設;已形成開發能力的,要建設配套下游加工能力,尚未開發的,要上下游同步規劃建設
(七)發展下游加工產業。在下游加工方面,除了在技術、環境和水資源等方面存在否定性因素的少量資源外,凡適合在延伸加工的資源,必須逐步建設下游產業。已取得礦業權的資源開發企業要根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要求提出下游產業建設項目并加快實施。州政府有關部門指導資源性企業下游加工產業協調發展。
(八)推進資源共享與集約利用。根據產業發展需要,以資源的優化組合利用為目標,推進資源共享,鼓勵企業間資源循環利用。資源型企業必須樹立全局意識,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將企業掌握的資源置于經濟發展的大局中考慮,與境內關聯產業的發展有機聯系起來,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節約利用上下功夫,構建企業的橫向連接和有效組合,構建原料、產品、廢棄物相互銜接的鏈條,發揮資源的整體效益、組合效益。建立資源二次配置機制,杜絕圈而不開,開發進度緩慢的現象。
(九)開展多種方式的經濟合作。資源開發企業受自身條件限制,不能建設和發展延伸加工項目的,可以與下游企業以相互參股或其他方式開展全面合作。鼓勵與東中部地區的企業通過投資合作、收購、兼并、重組、聯營等多種形式開展合作,承接區域產業轉移。鼓勵已取得礦業權的資源開發企業,按照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的要求,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和下游加工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潔凈化。
(十)重視技術創新。資源型企業要以資源精深加工為方向,加大科技投入,開展產學研聯合,自主研發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盡快掌握相關核心技術;注重新技術應用,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加快新技術在傳統產業領域的應用,從總體上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十一)引導企業集聚發展。以工業園區為重點,加強產業集群環境建設,改善產業集聚條件,完善服務功能,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做大和培育一批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建設一批轉業化協作配套企業,發展一批與大企業相關聯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
(十二)推進企業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促進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和高效節能環保產品、設備的推廣應用,減少物資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建立清潔生產審核機制,發揮市場作用,綜合運用金融、環保、土地、產業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企業中的落后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
三、強化基礎工作,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十三)規范企業管理。資源型企業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管理制度,在生產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等方面加以規范;按有關要求建立工會組織,切實維護企業員工的合法權益。實現企業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目標。
(十四)推進管理創新。企業要在管理上苦練內功,結合自身實際創新體制機制,要嚴格遵守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產品質量、職業衛生、勞動保障等法律法規。要強化營銷和風險管理,誠實守信經營,防范各類企業風險。
(十五)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實施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企業文化、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研發、管理、制造和服務水平,提高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能力。
(十六)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按照社會發展與企業發展需要,將企業文化建設納入企業發展總體戰略,形成自己的文化和價值理念,提升企業競爭軟實力。
(十七)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堅持以人為本,企業用工必須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并足額繳納各類社會保險費,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工資、工時、勞動定額等要合法,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努力改善勞動工作條件,勞動衛生、生產安全條件必須符合國家規定,達不到規定要求的生產場所、辦公生活場所必須停用整改。
(十八)重視安全生產管理。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加強安全生產的基礎工作,落實主體責任。采用能夠實現企業本質安全的工藝系統、技術裝備、監控設施,嚴格執行安全規程和規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搞好安全管理人員的培訓和考核,提高從業人員安全素質。
四、承擔社會責任,服務和諧社會建設
(十九)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資源型企業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應當根據自身能力興辦或參與興辦與促進社會和諧相關的公益事業。重視企村共建及其他社會幫扶工作,在資金、技術、項目、勞務等方面,以多種方式幫助企村共建及其他社會幫扶對象盡快脫貧致富。
(二十)提高社會就業水平。根據企業發展需要,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勞動人口由農牧業向工業領域轉移,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二十一)構建和諧社區。資源型企業應當為職工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因地制宜的建設標準作業區和配套齊全的生活區,提高職工群眾的生活質量。
(二十二)注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企業要承擔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主體責任。按規定繳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要制定開采區域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規劃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做好礦山地下水保護、地表生態治理和礦山地表塌陷治理、煤田火區治理等地質災害的預防治理”。
五、加強政策引導,推動企業良性發展
(二十三)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對符合發展要求的重大產業建設項目、自主研發創新項目,以及節能技術改造、外經貿發展、淘汰落后產能、資源綜合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等項目,最大限度地爭取中央和省級政策及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同時,建立和完善地方財政支持長效機制,逐步擴大地方財政預算資金對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并做好協調服務,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十四)落實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認真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藏區發展和產業發展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優化稅收政策支持體系。對屬于資源綜合利用的產品按規定給予增值稅優惠政策;企業投資國家鼓勵類項目,除《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所列商品外,所需的進口自用設備以及按照合同隨設備進口的技術及配套件、備件,免征進口關稅;對納入環境保護、節能節水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的投資項目,按規定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
(二十五)完善政策調控措施。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限制初級礦產品外銷外運,鼓勵資源深加工產業發展。對原礦產品和達不到加工深度要求的初級礦產品,適當征收生態環境補償和產業發展調節費,用于生態恢復、環境治理,對在境內進行延伸加工的,根據加工量以補助方式全額返還給下游企業。
(二十六)建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設立包括省、地方財政出資和企業聯合組建的多層次企業融資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在爭取省級財政支持的同時,州、縣級財政加大支持力度,綜合運用資本注入、風險補償和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提高擔保機構對企業的融資擔保能力。逐步將擔保規模提高到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規模。落實好對符合條件的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免征營業稅、準備金提取和代償損失稅前扣除的政策。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金融、工商等部門為企業和擔保機構開展抵押物和出資的登記、確權、轉讓等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