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政府強化文物資源保護與開發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充分認識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文物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工作目標;突出重點,扎實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加強領導,加大投入,為文物保護提供有力保障;進行講述。其中包括:文物概述、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加強文物保護與管理的重要意義、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工作目標、開展第*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加強基本建設中的文物考古發掘、加強對大遺址和重要文物的保護、加強文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強旅游業發展中的文物保護、發揮文物博物館的獨特作用、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投入機制、營造濃厚氛圍等,具體材料詳見:
我市歷史積淀深厚,遺留下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物。為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力度,提高文物保護意識,依法保護各類文物,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文物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群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民居、古祠堂等)。
文物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加強文物保護與管理,對于弘揚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和愛國熱情,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市文物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物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古建筑(尤其是古民居、古祠堂)、古遺址及風景名勝整體風貌遭到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活動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同時,由于少數村組文物意識缺乏,對古祠堂的破壞性維修造成文物不斷受損;由于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代表我市農耕文明的生產、生活用具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各鄉(鎮、區)和有關部門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二、加強文物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緊緊圍繞全市經濟建設大局,一手抓搶救保護,一手抓管理利用,深入探索和解決文物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方針:文物保護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立足于保護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三)工作目標:通過采取有效措施,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全面加強。2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物保護制度,文物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20**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物保護體系,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護,文物保護意識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三、突出重點,扎實開展文物保護工作
(一)開展第*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市文物部門要按照國家、省、**市文物局關于開展第*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具體要求,在前期文物普查的基礎上,繼續全面、深入、細致地開展工作。爭取20**年**月底前完成以市區、鄉(鎮、區)為單元的文物資源調查,20**年**月底前完成普查資料的整理、匯總,并建立數據庫,公布普查成果。凡有重要發現,應根據價值及時申報和核定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并采取保護措施,依法予以登記、建檔。各鄉(鎮、區)要高度重視,安排專人負責,認真宣傳發動,積極配合市文物部門開展普查工作,切實把第*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做精、做細,落到實處。
(二)加強基本建設中的文物考古發掘。凡在文物保護單位和已普查登記的文物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立項論證、選址的基本建設項目,要事先征求市文物部門的意見。凡重要項目和村鎮建設,要盡量避開文物保護區。在實施項目建設時,建設單位須提前會同市文物部門在工程范圍內進行文物調查勘探工作,項目勘探率必須達到100%。凡是勘探中發現的文化遺存,應逐級上報,申請考古發掘。
(三)加強對大遺址和重要文物的保護。對已公布的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要根據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傳統特點,確定性質和發展方向,認真編制或修訂保護規劃,合理安排產業布局,防止無序開發,并按程序報批后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同時,切實保護文保單位原有的總體格局和傳統風貌。
(四)加強文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積極開展文物仿復制品及文物工藝品生產,開展“以文補文”和“多業補文”活動。文物利用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今后,凡我市境內涉及文物開發和利用的項目,要聽取有關方面專家意見,進行科學論證,提高決策科學性,并履行報批手續。
(五)加強旅游業發展中的文物保護。文物資源是旅游事業發展的重要依托,二者相互促進。要堅持文物的有序利用原則,旅游開發必須有助于文物本體和自然環境的保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使文物保護與旅游事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
(六)發揮文物博物館的獨特作用。在切實做好文物保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文物的社會教育作用、歷史借鑒作用和科學研究作用。要強化服務意識,從尊重歷史出發,實施陳列精品戰略,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面向社會、大眾和廣大青少年,不斷推出符合時代精神、內容和形式的展覽。要積極探索多種行之有效的社會教育手段,逐步推進文物博物館事業社會化,加強文博單位的綜合實力,努力提高服務質量,促進文物事業健康發展。
四、加強領導,加大投入,為文物保護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加強對全市文物管理工作的領導,市政府對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員進行調整,由市長尚英照任主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溫雪景和市政府副市長章勇任副主任,市政府辦、發改委、文物、財政、建設、國土資源、規劃、公安、文化旅游、廣電、招商、司法、工商、民族宗教等相關部門和各鄉(鎮、區)、相關考古隊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切實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各鄉(鎮、區)也要成立相應機構,定期研究文物保護工作,支持文物事業發展。
(二)形成工作合力。一是集中保存文物。各鄉(鎮、區)要全面掌握所轄區域內文物的分布及保護現狀,摸清底數;對不宜在野外保存的零散石刻,應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全市鄉村野外石刻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政〔20**〕8號)要求,盡快移交博物館收藏。二是完善保護機制。健全“市、鄉、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引導各行政村把“愛護文物、保護文物”列入村規民約。建立業余文物保護員獎勵制度,充分發揮業余文物保護員的作用。市公安部門要在商城博物館、唐恭陵和文物犯罪多發區加強防范,確保文物安全。三是打擊犯罪活動。市文物、公安、工商等部門要加強協作、緊密配合,嚴厲打擊盜掘、盜竊、私打拓片和走私販私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并加強文物流通領域管理,取締非法經營文物活動,嚴把文物市場準入關,規范文物經營和民間文物收藏行為。新晨
(三)完善投入機制。各鄉(鎮、區)和有關部門要將文物保護所需經費納入預算。要加大對博物館、紀念館和重點文物管理單位的經費投入,保障必要的文物征集費用。要抓緊制定完善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鼓勵通過捐贈等方式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籌集社會資金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對于社會力量通過國家批準成立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或國家機關捐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紀念館的,要予以表彰獎勵。
(四)營造濃厚氛圍。國務院決定:從20**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各鄉(鎮、區)和有關部門要認真組織開展“文化遺產日”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民參與保護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使熱愛、珍惜、保存、維護和搶救文化遺產的理念深入人心。市文物部門要利用文物資源,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舉辦各類陳列展覽、論壇、知識講座等活動。市教育部門要將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優秀文化遺產、博物館和紀念館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市電臺、電視臺、報紙等新聞媒體要發揮宣傳主渠道作用和輿論監督作用,通過開設專題、專版、專欄等形式,介紹文物及其保護知識,宣傳保護文物的先進典型,曝光破壞文物的違法行為及事件,在全市范圍內營造“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提高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