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區統籌城鄉發展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統籌城鄉、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為目標,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深入開展科技創新,加快實施重大項目,引導企業做大做強,全面實施節能減排,力爭實現市區工業發展速度快于全市,發展水平高于全市,發展方式好于全市,貢獻份額大于全市的目標,為全市加快建“三個”做出更大貢獻!
(二)目標任務
市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產值增長25%,總量達2810億元;利稅增長26%,總量達267億元。完成工業投資613億元,增長20%;購進設備抵稅額增長25%;實施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8項。
二、重點工作
1、堅持科學規劃,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市區工業擔負著引領全市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職能和推進主體功能區劃分,推動企業退城進園的重要示范作用。要突出發揮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要高起點規劃市區工業經濟發展,圍繞全市“十二五”規劃的相關要求,科學引導、超前布局,在推進工業生產制造,做大工業園區的同時,更加注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更加注重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新興產業發展,更加注重推動現代服務業和農產品工業化生產的發展,促進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2、推動結構優化,加快產業調整振興。圍繞全市主導產業高端化升級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定位:推進金屬板材加工設備制造、船舶修造產業,打造國家級高端數控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和以新能源汽車為特色的北山工業園區;開發區重點打造太陽能光伏、LED產業,建設全國有影響的“光電城”;推動廣陵區液壓機械產業,維區機械制造業發展,促使各地形成自身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構建新的產業體系。全年機械制造、汽車、船舶、石油化工四大主導產業增長20%;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電網、電子書等5個新興產業實現產值754億元,增長37.3%;市區9個產業群實現產值1200億元,增長28%;增幅快于市區工業增幅1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總量貢獻均達到50%以上。
3、深化科技創新,加快平臺載體建設。加快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和分類引導廣大企業加快建成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研發機構,形成區域創新的中堅力量;同時,加強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和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重點推進市開發區新興產業研發園、智能裝備科技園、廣陵信息服務業基地、維生態科技園、大學科技園的建設,加快打造技術公共服務、技術成果交易、融資服務和社會化人才服務“四大平臺”。力爭全年市區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比達到1.2%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產業產值比達38%,占全市高新技術產值46%;新建成市級以上“一站兩中心”59個;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家,新創省級以上品牌11件,專利申請數增長15%以上。
4、增加有效投入,加快重大項目實施。大力實施重大項目突破計劃。圍繞全市工業“”項目計劃,即:著力引進和實施10家中央企業、10家上市公司、10家國內百強民企、10家世界知名企業(500強)、10家戰略重組企業、10家高校、科研院所等投資建設的重大工業制造業項目和重大平臺建設項目,全力推進石油化工、汽車、船舶、機械裝備4個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電網、電子書等6個新興產業的重大項目招引和實施,加快推進產業做大做強。大力實施技術改造提升計劃。著力實施“三型”項目,一是實施高端化改造提升型項目,實現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的高端化;二是實施信息化改造提升型項目,加快推進兩化融合;三是實施節能環保改造提升型項目,構建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大力實施重要產業補鏈擴鏈計劃。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產業鏈關鍵缺失環節,積極實施補鏈擴鏈計劃,結合實際,主動規劃布局一批重要產業補鏈擴鏈項目,促進產業鏈條增粗接長和集聚發展,增強產業競爭力。
5、做強做大企業,支撐引領發展。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發展要素項重點企業集中集聚,推動和扶持市區現有重點企業,加快實施產業、產品升級,積極實施戰略重組和上市工作,不斷達到新的臺階;推動中小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市場開拓,迅速做強做大;加快實施重大項目,形成新的重點企業。市區全年力爭新增10億元以上企業10家,在50億元、100億元以上企業有新突破。
6、抓好節能減排,推動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創新。嚴格實行固定投資項目的節能評估和審查,合理調控傳統產業的規模,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擴張。加快淘汰“三高一低”企業和高耗能落后設備,全年確保關閉“五小”企業10家,淘汰落后用能設備650臺(套),實施清潔生產審核企業30家,實施循環經濟項目9項。大力推進節能技術創新。引導支持企業開展節能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和轉化應用,加快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全年推動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36項,大力推廣節能先進適用技術,整合和利用我市現有的節能技術力量,建立節能技術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加快組建節能服務公司。大力推進節能管理創新。強化節能目標的分解落實,進一步明確各相關部門在節能工作的職責分工和目標任務,形成整體合力;強化能源消耗的統計分析,健全重點用能企業能源消耗月報制度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是強化節能工作的監督管理,做好對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監察和能源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