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社區建設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市為總目標,。整合社會資源,拓寬服務領域,充分發揮政府、社區居委會、民間組織、駐社區單位;企業及居民個人在城市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完善城鄉社區服務管理功能,不斷滿足城鄉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生活需要。
(二)目標任務。到年底,40%的社區達到市級標準;到年底,市級社區服務中心,80%的社區達到市級標準;到“”期末,力爭全市社區全部達到和諧社區建設標準。
二、城市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建立和完善社區就業保障機制。要建立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平臺,積極開展面向居民的社會保險服務和面向社區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為就業困難人員有針對性地提供就業服務和援助。建立誠信社區、創業培訓與小額擔保貸款聯動機制,為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提供政策性支持。建立就業與失業保險、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聯動機制,促進和幫助享受失業保險、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關人員盡快實現就業。到年底,要消除“零就業家庭”,確保80%以上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0%的社區成為充分就業社區。
(二)建立和完善社區救助幫扶機制。建立低保自然增長機制,從年起,分別按照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20—25%的比例,綜合確定當年城鄉低保標準。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對社區困難群眾中的大病患者、重度殘疾人、遭遇突發災害等低保邊緣家庭,提供及時有效的臨時救助。對患病困難群眾,按規定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救助,切實保障貧困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完善教育救助制度,確保城鄉社區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和品學兼優的高年級學生不因貧失學。完善住房救助制度,以經濟實用房、廉租房等形式,及時為社區困難家庭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完善社區老年人服務制度,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組織為依托、專業化服務隊伍為依靠、志愿者服務為補充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著力發展社區型、護理型養老機構,每個社區都要成立集養老、托老、敬老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站。加強企業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完善社區助殘服務制度,全面做好殘疾人就業服務,落實殘疾人家庭有關低保政策,保障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大力發展社區慈善事業,整合慈善資源,建立以愛心超市和社區捐助接受站為基礎的救助網絡。到年做到受助困難家庭全覆蓋。
(三)建立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制。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合理分工、密切協作的新型城鄉衛生服務體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并受衛生部門委托,承擔所轄范圍的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加強社區衛生隊伍建設,為社區困難居民提供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社區衛生服務,形成“大病”進醫院、“小病”和康復在社區的格局。加強傳染性疾病、食品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提高社區防御突發疾病能力。開展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優生優育的咨詢指導和隨訪服務,實施國家政策規定的計劃生育基本項目免費服務,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期末,全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居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就診比例達50%以上,60歲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檔案的比例達到95%。
(四)。建立和完善社區先進文化引導機制。加強社區文化場所建設,每個社區都要因地制宜建立市民學校、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有條件的地方普及社區電子閱覽室,建設科普畫廊。促進社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開展“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全面加強社區居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加強廉政文化進社區示范點建設,開展適合居民特點和需要的廉政文化活動。統籌各類教育資源,建立覆蓋各類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區學習服務體系。認真做好社區圖書援建工作,深入開展學習型居民、家庭、樓院、社區等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社區內中小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開展以“愛我社區”為主題的社區公益活動,培養社區居民公益意識。開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評比活動。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期間,全市每個社區至少配備一組戶外健身器材,改善居民活動場所。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科普教育、娛樂休閑等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家庭安居樂業、鄰里和睦歡樂、人人文明守法的生動局面。
(五)建立和完善社區平安防控機制。建立集社區警務、保安巡防等職能的“十位一體”綜治辦,配備專職社區保安,構筑社區群防群治網絡,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防范機制,按要求建成技防小區、技防社區。健全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大力推行社區信訪機制,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人員和有不良行為青少年的幫教轉化工作。加強社區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和“以現居住地為主,現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則,為流動人口的生活與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建立心理健康咨詢保健體系,積極創造條件,設立社區心理健康咨詢室,定期舉辦講座,開展咨詢服務。推行“民情日記”和“民憂檔案”登記活動,開展家訪活動,設立社情民意信箱,暢通社區居民利益訴求反映渠道。
(六)建立和完善社區自治互助機制。加強社區民主、法治建設,落實“四個民主”,實行居民自治,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的社區管理模式,到年底,社區居民自治率達96%以上。積極培育和發展維權類、服務類、聯誼類社區民間組織,“”期間,每個社,區至少新培育發展2—3個活動規范有序、作用發揮明顯的民間組織。對慈善公益性組織、群眾性文體組織、科普組織和為社區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和失業人員等特殊群體服務的社區民間組織,可適當放寬登記條件、簡化登記程序,政府采取獎勵、補貼、委托或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適當扶持。認真貫徹社區志愿者無償服務制度,大力發展社區志愿者服務,建立社區志愿者注冊登記制度和服務激勵機制,開辦社區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培育社區志愿服務意識,不斷壯大由黨員、團員、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教師、青少年學生以及身體健康的離退休人員等參加的社區志愿者隊伍,優化結構,改善服務。到“”期末,社區志愿者人數要達到居民總數的10%以上。
(七)建立完善社區社會化服務機制。扶持、培育和發展貼近社區居民的服務項目,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和扶持社區內及周邊有關單位和實體按照共駐共建、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提供多方位社區服務。加快開展社區服務業,鼓勵和扶持相關企業和個人開辦便民超市、家政中介等社區服務,促進社區服務業向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對非營利性社區服務組織機構,要降低開辦門檻、簡化審批手續;對營利性的要給予政策優惠。
(八)建立完善社區環境保潔美化機制。繼續加大對老小區整治力度,切實抓好社區綠化、美化、凈化,垃圾分類收集,噪聲污染治理工作。健全社區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大力普及環保知識,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環保意識。
三、城市社區建設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強城市社區建設資金保障。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轄區單位和社會資金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的投入增長機制。要把社區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并建立自然增長機制。要切實保障城市社區工作人員的基本工資和社會保障待遇,及時調整社區干部和專職人員的工資,所需經費納入各級年度財政預算,資金來源按原渠道解決。社區受政府(部門)委托提供的社會公益性服務,政府(部門)要按購買服務方式給予補償。
(二)加強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要把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新城區開發建設和老城區改造的總體規劃。根據社區居住規模,按照集中、實用、方便居民的要求,配足社區辦公、活動、服務和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用房(以下簡稱社區用房)。社區用房項目由規劃、建設、房產、民政等相關部門會同街道聯合審定和驗收。已建社區其社區用房不足的,由當地政府通過購買、租借、置換、改造、新建、擴建等辦法予以解決。老小區改造社區用房面積不低于每千人85平方米的標準,新建小區和舊城改造片區的社區用房按每千人150平方米的標準配備,并納入詳細規劃標明具體位置,做到與開發建設項目同步規劃設計、同步配套建設、同步竣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對達不到規定標準的,規劃、建設部門不得批準立項和施工建設,已經開工建設的應責令開發建設單位限期糾正。建筑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小區或舊城改造片區,都要建有社區文化、健身等公共活動場所和設施。社區用房歸社區居委會管理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出租或改作他用。
(三)加強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建設。嚴格服務。政府和職能部門工作進社區,須經同級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審批后方可進入。社區居委會對準入的事項要積極協助,認真落實。探索建立“選聘結合、政社互動”的新機制,完善、規范和推廣社區工作站制度,由工作站承接政府下延到社區的行政事務,切實防止社區服務管理行政化傾向。
(四)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大力推進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逐步建立社會工作者職業體系。配齊配強社區工作人員,根據社區規模,通過依法選舉、公開招聘等方式,配備5—8名社區干部和專職人員。建立健全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認證和管理評估制度,嚴格資質考核和職業資格認證。積極吸納具有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和職稱的人員充實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逐步實現社區工作者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強化對現職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由民政部門對考核合格的社區工作者頒發上崗證書,實行社區工作者持證上崗。建立業績考核、獎懲分明的長效管理機制,實行待遇報酬與工作業績掛鉤,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的服務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