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鎮一體化建立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縣區人民政府,各管理區,市政府各委局、各直屬機構:
為加快我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努力實現新型城鎮化更好更快地發展,經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四化兩型”戰略,把加快新型城鎮化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注重以人為本和改善民生,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注重城鄉和區域協調,注重提升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注重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以提升城鎮發展質量、縮小城鄉差距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為目標,以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為抓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著力推進城鄉規劃、城鄉建設、城鄉產業、城鄉公共服務、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加快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二)目標任務:到2015年,充分體現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內涵和要求的全市城鎮體系布局規劃和建設規劃全面完成,以中心城市為重點,縣城、中心鎮為依托,全市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系基本完成,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6%;城鄉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新農村建設水平全面提升,農村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環境衛生等得到明顯改善,城鄉勞動就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等一體化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堅持規劃引領,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
(一)統籌城鄉空間規劃,完善城鄉規劃體系
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引領和基礎性作用,著眼于城鄉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統籌協調發展,著眼于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按照各展其能,功能互補、要素互動、銜接協調的原則,指導城鄉規劃建設有序開展,嚴格實行城鄉一體規劃,做好城鄉統籌發展的頂層設計,提高規劃的系統性、前瞻性、科學性和導向性。
貫徹實施《省人民政府關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的批復》,縣城村鎮體系規劃納入縣總體規劃同時編制,同時審定。加快相關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進度,中心城區、縣城和中心鎮實現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全面完成鄉鎮規劃和村莊規劃。以村莊整治建設為重點,以農民適度集中居住為導向,因地制宜推進自然村合并及撤村設居、撤鄉設鎮,積極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合理確定中心村的數量和布局。
(二)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
建立規劃建設部門牽頭,市直相關部門相互銜接和協調配合的規劃管理體制,形成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依法辦事的規劃編制工作體系。城鎮沒有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地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得辦理土地使用權劃拔、出讓手續,城鄉規劃管理部門不得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手續。城市新區、開發區,各類園區的開發建設,必須納入城鎮總體規劃統一管理。農村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納入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管理。健全鄉鎮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完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為全市城鄉規劃建設提供保障。強化規劃執行,進一步完善規劃督察員制度,加大對違反規劃行為的查處力度,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三、構建新型城鎮體系,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
做大做強縣城和中心鎮。堅持把縣城和中心鎮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關鍵點和重要紐帶,建設成為生產要素集聚和承載農村人口轉移的重要區域。加快縣城(區)的擴容提質,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完善公共服務,使之成為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要根據區位條件、資源狀況、發展基礎和環境容量,以增加就業、住房和公共服務為著力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城鎮改造和建設,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加快形成城區人口過20萬的中等城市。力爭經過5年努力,全市9縣2個管理區,城區人口規模達150萬以上。加快發展中心鎮。每個縣合理確定1-3個中心鎮。到2015年每個中心鎮鎮區人口規模達到3萬以上,并建成高品質特色型的生態宜居精品城鎮。
強化縣城和中心鎮的產業支撐,科學規劃縣城產業布局,因地制宜推動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根據產業集聚和城鎮發展需要,每個縣城建設一個節約集約、設施完善、服務配套的產業園區,引導縣城企業進入園區發展,原則上新建項目均要落戶園區,形成集群發展。建立項目審批、資金支持、用地供應、標準廠房、節能減排等激勵約束機制,引導產業有序發展和集聚發展。各級財政安排的農村建設資金要向縣城和中心鎮傾斜,城鄉統籌的電力、交通、通信、環保、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應主要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商貿、流通、金融等社會化服務設施應重點向縣城和中心鎮布局,以增強對企業和農民的吸引力。
到“十二五”末,縣城、城鎮節能建筑覆蓋率要達到80%,其中區域中心城市要達到100%。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增加政府投入,加快公共租賃住房、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積極推進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力爭“十二五”期間改善0.8萬戶農村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條件。把農村住房建設和改造與舊村改造、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遷村并點相結合,實行統一規劃,集中安置,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四、提高科學利用土地水平,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
各縣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科學確定城鄉建設用地、耕地和基本農田、生態用地的空間范圍,統籌安排土地利用規模、結構和時序,積極探索緊湊型城市建設和節地型產業發展的模式和機制,促進節約集約用地。不斷完善耕地保護機制,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集中連片開展農村“田水路林村”等土地綜合整治,通過實施農村建設用地的建新折舊和土地復墾,鼓勵農民住宅向中心村或城鎮集中。依法依規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工作,實現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和農民利益得到切實保障。完善農村土地征用制度,推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進入市場流轉。建立健全農村宅基地和房屋產權確權和登記制度,依法加強對農村居民宅基地物權的保護。通過政策引導,在農民自愿放棄農村宅基地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鎮、村或村民小組通過宅基地置換開展農村集中連片建房,大幅度減少村莊住點。在城市郊區村莊規劃相對合理、宅基地產權清晰的地方,允許農村居民以宅基地置換商品房、農民公寓房、物業或貨幣補償。
加強城市綠化,保證綠化用地,推動城鎮公園綠地、居住綠地、休閑綠地、單位綠地、風景林地等公共綠地建設,提倡庭院綠化、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建設綠色廊道和重要道路、河流綠化帶,高標準建成湘江綠化風光帶。到2015年,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以上。推動創建園林城市、衛生城市、旅游城市、森林城市和生態縣,立足地方人文特色和生態優勢,加強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加強城鎮污水和垃圾及工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極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已建成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要確保正常運營。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改水、改廁、改廚、改圈和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能源工程。
五、切實加強領導、建立評估考核機制
統籌城鄉發展,關鍵在縣區。強化市、縣兩級政府對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責任。擴權強縣,賦予縣級政府科學規劃,優化配置縣城內生產要素,整合項目建設資金的權力。縣區要把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與發展縣城經濟結合起來,科學謀劃縣城內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發展路徑和方法,有力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市一體化示范縣建設,從2012年開始,全市確定1-2個縣區作為城鄉一體化示范單位,加大推進力度,及時總結推廣示范經驗。
加強對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成效的考核,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范疇,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蹤落實及督促檢查,考核結果作為評價縣區政府績效和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實績的重要依據。
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推進機制。市里成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及辦事機構,加強指導、協調、綜合和服務。市直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大局觀念,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駕馭新型城鎮化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能力。加大宣傳力度,總結推介先進經驗,形成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