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對潰瘍治療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治療方法
首先,根據下肢潰瘍產生的原因不同,采用手術治療,對深靜脈回流受阻治療中首先應用球囊、支架腔內介入治療,較好處理髂靜脈的回流障礙,對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者根據深靜脈返流輕重采用深靜脈瓣膜修復術。對于處理淺靜脈曲張和交通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者,采取高位結扎和剝脫曲張靜脈,結扎交通靜脈,特別要切斷、結扎潰瘍周圍及其下面的交通支。在糾正淺靜脈和交通靜脈異常的同時,亦應修復深靜脈瓣膜。而術后均采用中藥外用,同時配合彈力繃帶以減輕下肢靜脈的瘀血,減少潰瘍面的水腫、滲出和促進潰瘍愈合。對局部創面根據辨證,本病以濕、瘀、虛為本,而其分為三證。三證分別以中藥外用于創面,促進創口局部的血液循環與營養支持,從而促進創口生肌愈合。根據不同時期用藥如下:A組在瘡面膿腐未脫時,使用八二丹、九一丹;B組瘡面膿腐脫盡后,外用生肌散、抗綠生肌散;C組肉芽組織生長時,外用仲景藥霜。20d為1個療程。
2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訂。痊愈:創面完全愈合;顯效:創面縮小70%以上;好轉:創面縮小25%以上,不足70%;無效:創面縮小不到25%,甚至擴大。
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對下肢慢性靜脈性潰瘍的處理,應用中醫辨證進行創面床準備(woundbedpreparation,WBP)取得較好效果,創面床準備是國外近年來對慢性創面的病理性愈合過程而提出的概念。即貫徹對導致創面發生的全身性情況、創面局部情況、創面分期的系統評估,著重于去除創面的細菌性、壞死性、細胞性負荷;應用敷料、生長因子、酶類等主動創造一個相對適宜的創面微環境,加速創面愈合為進一步手術治療做好準備。重點考慮影響愈合的4個方面,即“TIME”體系。T(tis-sue):壞死組織,I(infectionorinflammation):感染或炎性反應,M(moisturebalance):濕性平衡,E(edgeofwound):創面邊緣。具體應對下肢慢性靜脈性潰瘍來說即3個要素,清除壞死組織(清創),治療和預防細菌負荷(處理感染),控制滲出液(濕性平衡)。
處理A組(濕熱下注證)創面,創面床紅腫,瘡面有大量黃黏稠膿及黑色壞死組織覆蓋,常可手術清創。但清創方法的選擇需由傷口的狀況、患者的全身情況等因素決定,而且過度清創可以導致炎癥反應重新建立,炎癥細胞因子集聚。因此,外用有提膿去腐作用藥物,能使瘡瘍內蓄之膿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脫落。有針對性地處理創面床的壞死組織、感染或炎癥反應兩方面的問題,可以根據創面膿腐之多少,腐脫之難易,對濕熱下注證創面予提膿祛腐拔毒之升丹制劑八二丹或九一丹,升丹可以祛腐生肌、生殺并舉,具有抗菌消炎、清潔創口、改善創面條件,有利于肉芽組織和上皮組織生長,從而使創口愈合。現代研究證明,升丹化學成分主要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其中汞化合物有殺菌消毒作用。藥理研究證實,汞離子能和病菌呼吸酶中的硫氫基結合,使之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動力,終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趨于死亡;硝酸汞是可溶性鹽類,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對人體組織有緩和的腐蝕作用,可使與藥物接觸的病變組織蛋白質凝固壞死,逐漸與健康組織分離而脫落,具有去腐作用。腐肉不去則新肉難生。因此,提膿去腐是處理A組(濕熱下注證)創面的基本方法。臨床中觀察到此期,壞死組織、細菌感染、衰老細胞和細胞殘骸都會阻礙傷口愈合。
處理B組(脾虛濕盛證)創面,瘡瘍潰后,當膿水將盡,或腐脫新生時,此期應為肉芽組織增生期及組織重建階段,根據創面肉芽生長及創面周圍上皮爬生的情況,予以生肌收口的生肌散或抗綠生肌散等外用。生肌散組成:白糖、氧化鋅、珍珠粉、梅片。可以生肌長肉、促使傷面愈合。抗綠生肌散是由一定比例的白降丹加爐甘石、煅石膏和枯礬等藥物制成的。通過多年的臨床試驗,發現其有較強的抗綠膿作用,可以抗傷面綠膿感染,生肌斂瘡。生肌藥物具有解毒、收澀、收斂、促進新肉生長的作用,在改善肢體血液循環和靜脈瘀血的基礎上,對促進慢性潰瘍愈合有良好效果。
處理C組(氣虛血瘀證)創面著眼于建立濕潤性愈合環境使傷口濕潤、軟化壞死腐爛的組織,促進自溶性清創,保護暴露的神經末梢,減輕疼痛,促進肉芽組織生長。而濕性平衡有利于壞死組織溶解,可以調節創面的氧張力,促進血管生成,促進多種生長因子的釋放,減輕疼痛,加快創面愈合速度。筆者經常使用的外用藥物仲景藥霜,即為乳化基質內加入透明質酸酶、蜂膠浸膏、擴血管藥物等的自制外用藥物,其pH值為5.5~7.8,對傷面無刺激,無毒性,具有親水性,柔軟潤滑,并有用后舒適、鎮痛,可保持局部濕潤,增強損傷部位的組織代謝,壞死組織得以清除,新鮮肉芽及表皮細胞迅速生長,創面修復。用后可見局部膿性分泌物增多,并由稀淡變為稠厚,膿液增多,充分體現了中醫學“偎膿長肉”的學術觀點。
總之,應用中醫辨證進行創面床準備取得較好效果,觀察中發現在清除壞死組織(清創),治療和預防細菌負荷(處理感染),控制滲出液(濕性平衡)三方面,中藥在治療和預防細菌負荷(處理感染),控制滲出液(濕性平衡)方面效果更為突出。
作者:李曉綠單位: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