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老年肝外膽管結石腹腔鏡療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肝外膽管結石患者應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近5年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肝外膽管結石患者,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54)例。對照組應用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應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出血量明顯減少,手術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且切口感染率、結石殘留率也顯著減少(P<0.05),但兩組膽道的感染、出血和膽漏無顯著性差異。結論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在臨床上治療老年肝外膽管結石療效確切,并發癥少,可逐漸取代傳統開放手術。
【關鍵詞】老年肝外膽管結石;膽道鏡;腹腔鏡;手術
目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高脂肪、高膽固醇類物質攝取增多,膽石癥的發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文獻報道人群膽石癥發生率高達8.9%-30.4%[1]。肝外膽管結石為常見的一種膽石癥,若患者病情未及時治愈,可導致膽汁淤積,引起膽管感染,病情遷延可引起慢性肝纖維化。臨床治療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開腹膽管切開取石聯合T管引流術,但患者尤其是老年(≥60歲)患者基礎疾病較為常見,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等合并癥,由于組織創傷過大,術后恢復較慢[2]。因此,針對老年患者,改進手術技巧、選擇術后恢復快、微創技術特別重要[3]。近5年來,我院開展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老年肝外膽管結石,與同期傳統開腹手術療效比較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96例超過60歲的老年肝外膽管結石患者為我院2013年4月~2017年12月收治,年齡60~83歲,平均(68.2±6.7)歲;男性51例,女性45例。術前均經影像學(腹部B超、腹部CT或MRCP等)檢查,96例患者均確診為肝外膽管結石。其中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81例,11例為單純膽總管結石。按照手術治療方式,96例患者中,對照組42例,應用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54例,應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排除患者腹部有手術史,合并肝內膽管結石、需急診手術和膽管細胞性肝癌,有嚴重臟器功能損害、不能耐受手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的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該研究比較兩組療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獲得患者和(或)家屬知情同意,相關研究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有關規定和標準。
1.2手術方法
42例對照組患者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采取傳統開腹手術。根據患者體型特征,采取右上腹經腹直肌縱形切口或右肋緣斜切口;在膽囊三角處分離并結扎膽囊動脈,再分離膽囊管,于近肝總管部結扎膽囊管橫斷,然后在位于膽總管和膽囊管交口處下約1cm處縱行切口,應用取石鉗取出結石后,采用導尿管注水、刮勺探查,確認無殘留結石,再行T管引流。本組中有22例患者合并有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同時行膽囊切除術。54例觀察組患者肝外膽管結石應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切開術,全麻后應用三孔法,劍突下1cm操作孔,臍下1cm觀察孔,肋緣與右腋中線交界距右腋前線0.5cm處輔助操作孔,氣腹壓維持在12~15mmHg。腹腔鏡探查膽囊三角區解剖,并游離患者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在膽囊動脈近端、遠端,以及膽囊管遠端置入可吸收鈦夾各1枚,于膽管近端處切斷膽囊動脈和膽囊管;縱行在膽總管和膽囊管的交口1cm處切開,放置膽道鏡,應用取石網取出結石,在膽管中放入導尿管,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膽道鏡下確信無殘留結石,再置入T管并固定于膽總管。本組有28例合并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環狀一并將膽囊切除。
1.3觀察內容記錄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膽道出血、膽道感染、膽漏、結石殘留)等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等計量資料數據采用表示,住院時間等組間均數差異性比較采用one-way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術后并發癥計數參數之間采用檢驗。
2結果
兩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無術中死亡病例,兩組術中、術后比較資料如下。
2.1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胃腸道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
與對照組比較,術后并發癥中,觀察組的膽道感染、切口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但是結石殘留率、膽道出血、膽漏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見表3。
3討論
在我國,由于飲食結構等因素,患者出現肝外膽管結石較為常見,而且,膽囊結石致繼發性肝外膽管結石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國內外有報道,膽石癥患者中約有15%~21%的患者合并膽總管結石[4,5]。治療上,隨著現代醫療設備和理念的改變,微創技術持續發展,在臨床上,應用于治療肝外膽管結石中,利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或十二指腸鏡的微創手術逐步完善。目前,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膽道探查是最為常用的微創手術方式,先在患者腹部作直徑為0.5~1.5cm的小切口3~4個,將導管由其中一切口插入腹腔,注入氣體CO2,穩定腹內壓;操作器械由導管進入腹腔,組織結構分離后,切開膽總管取石,并行T管引流膽汁,合并有膽囊結石的患者再切除膽囊。本研究肝外膽管結石采取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膽道探查,與同期開放性手術比較,具有創口小,腹部3個切口合計3cm左右,患者術后疼痛感較輕,住院時間短,患者12h內即可下床活動,約18h內腸鳴音恢復即可流質飲食,平均住院時間5d左右,約7d患者基本功能恢復至術前活動水平,患者痛苦減少,住院費用減輕。傳統肝外膽管結石多采取開腹手術,手術創傷大,出血量多,且患者結石有時不能一次性取盡,常有結石殘留致術后復發情況。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經十二指腸鏡逆行膽胰管造影術(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以及在ERCP基礎上,在臨床上采取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和內鏡下乳頭柱狀氣囊擴張術(endoscopicpapillaryballoondilata-tion,EPBD)配合取石網籃、碎石器取石術在肝外膽道結石中也有開展[6]。但EST技術破壞患者Oddi括約肌,很難及時恢復,患者術后并發癥,如膽道出血、急性膽管炎、胰腺炎等發生較高;而且,老年患者遠期并發癥,如十二指腸乳頭狹窄、復發性膽管結石、膽管癌等發生率更為常見[7,8]。而肝外膽管結石利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可減少患者膽道出血,視野清晰,且通過膽道鏡采取取石網、水沖法等方法可取盡膽管結石,復發率幾乎完全避免。本組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54例老年肝外膽管結石患者,無1例出現結石殘留和復發。傳統肝外膽管結石手術中膽總管下端探查采取膽道探條,組織創傷大,導致術后十二指腸乳頭肌水腫;而腹腔鏡下采取膽道鏡的直視下取石,判斷膽管狹窄情況,膽道結石數目、炎癥、有無膽道新生物形成,減輕醫源性損傷[9]。因此,老年患者常有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等基礎疾病,對于肝外膽管結石,采取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聯合膽囊切除療效可靠,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肝外膽管結石中,膽管探查取石后并未進行膽管的一期縫合,而是采取放置T管外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膽道感染,減輕膽道壓力,保護了Od-di括約肌功能[10]。同時,可以連續觀察術后結石是否有殘留,若未取盡,可在膽道鏡輔助下,通過T管取出結石。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傳統開腹手術方式比較,此術式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了老年患者麻醉時間,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微創手術患者鳴音恢復時間明顯縮短,降低老年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而且這兩種方法的并發癥,如膽道出血、膽道感染、膽漏的發生率無明顯差別。而且,微創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較,觀察組微創術后老年患者的膽道感染、切口感染發生率明顯降低,但是結石殘留率、膽道出血、膽漏發生率并未升高。但是,在老年肝外膽結石患者合并有腹腔粘連、膽管狹窄時,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技術就會存在局限性。總之,老年肝外膽結石患者應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具有臨床效果確切,安全性高,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平均用時較短,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少,在臨床應用方面有較好的前景,可逐漸取代傳統開放手術。
參考文獻
1王苑,許洪偉.我國膽石癥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6,22(6):386-390.
2黃強,劉臣海.肝內外膽管結石的內鏡治療.肝膽外科雜志,2017,25(3):236-238.
3劉鵬,袁偉升,宮琳,等.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療高齡危重急性膽囊炎.實用醫藥雜志,2016,33(5):407-409.
4陳翔,周蘇君,蔡海.老年膽石病1853例治療的臨床分析.肝膽外科雜志,2009,17(2):130-131.
7龍錦,何忠野,葛春林,等.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微創治療.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5):409-411.
9陳勇軍,蔣清平.腹腔鏡膽道再次手術對肝外膽管結石老年患者的效果分析.浙江創傷外科,2017,22(5):971-972.
10段仁全,王偉,張慧慧,等.腹腔鏡膽道再手術治療60歲以上肝外膽管結石患者的效果觀察.臨床肝膽病雜志,2017,33(2):289-292.
作者:郭德勝 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