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眼針穴區的白睛脈絡變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河北中醫藥學報》2016年第4期
提要:目的:研究健康人眼部白睛脈絡分布的變化規律,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依據。方法:以數碼相機拍攝記錄60例健康人眼部白睛脈絡形態及顏色的變化,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結果:雙眼白睛脈絡形態、顏色及八區分布異常頻次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其中曲張出現率占41%,淺黃出現率占51%,離、震、坎、兌4區出現脈絡變化頻次最多。結論:無任何臨床癥狀的“健康人”亦可觀察到白睛脈絡的異常變化,其對預判人體臟腑功能異常和體質變化有一定意義,但其規律尚需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白睛脈絡;觀眼識病;分布規律;健康人;目診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15部分:眼針》的頒行,眼針療法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臨床認可。“觀眼識病”是眼針療法的重要內容,是通過觀察眼部白睛脈絡形態、顏色、走形及分布的變化來診斷疾病的方法。近年,“觀眼識病”的相關臨床研究多見報道,證明其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和研究價值。通過前期的臨床觀察發現,在很多臨床癥狀不明顯或無臨床癥狀表現的“健康人”眼部卻有典型的白睛脈絡異常表現。因此,本研究基于國家標準眼針“觀眼識病”的理論指導,通過對60例健康人的白睛脈絡分布進行觀察、收集及整理研究,以探討健康人眼部白睛脈絡分布的變化規律。
1材料與方法
1.1病例來源
根據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選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河北中醫學院在校大學生60例,年齡最小18周歲,最大25周歲;男30例,女30例。
1.2納入標準
(1)自愿配合本課題相關病癥及白睛脈絡信息采集;
(2)健康組當下無自覺癥狀,無其它較嚴重病病史。
1.3排除標準
(1)存在眼部外傷遺留殘疾者,眼部先天畸形者;
(2)眼部存在急性炎癥或感染病變者;
(3)因病致眼瞼發硬,眼球轉動不靈活者;
(4)因高熱、睡眠不足、醉酒或過度用眼等原因致白睛異常者;
(5)依從性差,如神志不清、狂躁不安不能配合觀察者。
1.4信息采集器具
(1)相機:佳能數碼單反相機,型號:EOSD50;
(2)鏡頭:Canon18~55mm,MACRO0.25m/0.8ft
1.5觀察記錄方法
(1)地點選擇在室內,自然光下,光線充足。
(2)被觀察者取坐位,調整相機光圈、焦距,使被拍攝眼部白睛清晰。觀察者清洗雙手,囑被觀察者放松眼瞼,以拇食指輕輕分開上下眼瞼,顯露白睛。囑被觀察者分別向上、下、內、外轉動眼球,以充分暴露所需眼部白睛的觀察范圍。同時迅速拍攝相應暴露白睛部相片,先左眼,后右眼。每個眼部分別留存上、下、內、外4個部位的照片。
(3)將圖像輸入計算機,分別進行編號記錄、觀察。
1.6研究指標
綜合參考《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15部分:眼針》、《中華眼針》、《微針系統診療學》關于觀眼識病的內容。
1.6.1白睛脈絡形態異常變化:
(1)根部粗大,脈絡從根部發出就粗大,向外逐漸變細。
(2)曲張或怒張,脈絡發出后多有屈曲或充盈飽滿,呈曲張或怒張狀態。
(3)延伸,脈絡發出后纖細而長,從一個穴區延伸到其他穴區。
(4)離斷,延伸的脈絡在中間或某一部位突然中斷,也有的被黑色的瘀血點分開。
(5)分岔較多,白睛上的脈絡像樹枝一樣,從主干發出很多分支。
(6)隆起一條,發出的脈絡表淺、明顯,突出于球結膜表面上。
(7)模糊一片,脈絡多而纖細,縱橫交錯成模糊一片。
(8)垂露,脈絡的末端有一黑點,如露珠垂掛。
1.6.2白睛脈絡顏色異常變化:鮮紅、深紅,紅中帶黃、紅中帶黑、淡黃、淺淡、暗灰。1.6.3眼針八區的定位方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15部分:眼針》的眼部分區定穴。
1.7統計分析方法
相關信息采用Microftexcel進行數據錄入和數據處理,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觀察結果計量資料用(x珋±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比較用χ2檢驗,以α=0.05做為顯著性水準。
2結果
2.1白睛脈絡形態異常頻次比較
雙眼白睛脈絡形態異常頻次差異無顯著性(P>0.05)。曲張>分岔較多>延伸>模糊一片>垂露>根部粗大>隆起一條。其中曲張出現率占41%,分岔占21%,延伸占19%,隆起一條最少,僅出現1例次。
2.2白睛脈絡顏色異常頻次比較
雙眼白睛脈絡顏色異常頻次差異無顯著性(P>0.05)。其中淺黃出現率最高,占51%,其次為黑色點狀物占27%,再次為紅中帶黑占7%。淺黃>黑色點狀物>紅中帶黑>鮮紅>紅中帶黃、暗灰>深紅、黃色斑塊。其中深紅和黃色斑塊出現頻次為0。
2.3白睛脈絡異常八區分布頻次比較
雙眼白睛脈絡異常八區分布頻次差異無顯著性(P>0.05)。其分布頻次由多到少依次是:離>震>坎>兌>乾>巽、坤>艮。
3結論
(1)無任何臨床癥狀的“健康人”亦可出現白睛脈絡的異常變化。“健康人”白睛脈絡的異常變化,對預判人體臟腑功能異常和體質變化有一定意義,但其規律尚需進一步研究。
(2)健康人左右兩眼的白睛脈絡形態及顏色變化成一致性;脈絡異常表現均主要出現于白睛正上方、正下方、目內眥和目外眥。形態異常變化中,曲張為多見,其次為分岔,再次為延伸。顏色異常變化中,淺黃出現率最高,其次為黑色點狀物,再次為紅中帶黑,而未見到深紅和黃色斑塊的異常。
4討論
近年來,通過觀察眼部白睛血絡變化來診斷疾病的研究逐年增多。如王今覺“望目辨證”是觀察雙眼白睛特征和白睛血絡特征,以中醫臟象理論為根本,辨析臟腑疾病證候的診斷法。運用模糊控制理論和人工智能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的“望目辨證”數字化診斷系統研究,使“望目辨證”診斷法具有客觀的觀察、采集方法與論述方法。壯醫亦有其獨特的目診理論,藍毓營通過壯醫目診與中醫目診比較,揭示了二者在診病原理、定性、定位規律及臨床應用方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李國賢等提出“血瘀證目征”理論,是一種判斷有無血瘀證及其輕重的望目診法。吳銳等認為血瘀證目征積分和血壓變異性一樣可作為高血壓控制達標及預測靶器官損傷的指標。本課題健康人組選擇在校大學生群體,年齡在18~25周歲,通過研究可見,當下無任何臨床癥狀,無較嚴重病史的健康人群中,仍可見一定比例的眼部白睛脈絡的形態和顏色的異常變化。
60例被觀察者的白睛部,除了顏色深紅和黃色斑塊未見,其它眼部白睛脈絡變化均被觀察到。正常人的白睛脈絡纖細而不明顯,尤其是未生過大病的兒童的白睛,青白潔凈,看不到脈絡的分布。本研究所納入大學生“健康人組”所見眼部白睛異常變化,可推斷為過去臟腑功能異常變化遺留于眼部白睛的痕跡,或現在異常變化的外在顯現。通過“健康人”眼部白睛脈絡的異常變化,有助于當今亞健康人群體質和狀態異常的預判。亞健康人群眼部白睛脈絡的變化規律,尚需進一步的研究。通過本研究可見,健康人左右眼的白睛脈絡變化是基本一致的,如在左眼離區出現異常,右眼亦多出現同樣的變化。白睛脈絡異常集中分布在6區(離)、4區(震)、2區(坎)、8區(兌),即人眼部白睛的上下和內外眥4個位區。通過實際的觀察亦可見,白睛脈絡異常常以此4個位區為中心向周圍延伸或波散。白睛脈絡異常變化復雜而多樣,觀眼識病的特異性、客觀性仍需臨床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眼針[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4
[2]田維柱.中華眼針[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10-21
[3]賈春生,馬鐵明.微針系統診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47-48
[4]提桂香,邱萍.王今覺望目辨證學術思想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72-73
[5]王今覺.開展“望目辨證”研究,促進中醫診斷客觀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2,8(S1):448-451
[6]藍毓營.壯醫目診與中醫目診比較研究[J].四川中醫,2009,27(5):38-39
[7]李國賢,焉腸毅,袁景珊.血瘀證目征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8(10):630-631
[8]吳銳,吳波,金淑嬌,等.高血壓病血瘀證目征與血壓變異性關系的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0,42(4):30-31
作者:李曉峰;張霞;梁玉磊;張會珍;張莘;張選平;王建兵 單位:河北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