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腹腔鏡小兒腹股溝疝結扎術應用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微型腹腔鏡小兒腹股溝疝高位結扎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將2016年9月-2017年10月入院的70例小兒腹股溝疝患兒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術式,研究組采用微型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觀察2組術中、術后一般情況,評估患兒疼痛狀況(疼痛時間、術后6h疼痛強度[東大略兒童醫院疼痛評分(CHEOPS)]),記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及6個月復發率。結果①研究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②研究組疼痛時間、術后6hCHEOPS評分均小于對照組(P<0.05);③研究組術后發熱率、6個月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鞘膜積液、陰囊/大陰唇腫脹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型腹腔鏡小兒腹股溝疝高位結扎術能顯著改善患兒術中、術后一般情況及疼痛狀況,在提供患兒治療體驗的同時降低術后發熱率及復發率,臨床應用價值可觀。
【關鍵詞】微型腹腔鏡;高位結扎術;小兒;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是一種小兒常見疾病,由于我國計生政策的改變,新生兒不斷增多使近年來發病率相對升高。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臨床觀察發現,傳統開放手術手術創傷較大,不僅不利于患兒恢復,而且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也較高[1]。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運用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優勢逐漸得到醫療工作者的認可。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兒70例進行研究,以探討微型腹腔鏡小兒腹股溝疝高位結扎術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9月~2017年10月間收治的70例腹股溝疝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小兒腹股溝疝且符合手術指征;年齡0~6歲者;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初治者。排除標準:嚴重器官功能損傷者;腹腔鏡及傳統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手術禁忌癥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既往腹部手術史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70例患兒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兩組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取頭低腳高位,行氣管插管復合靜脈全身麻醉。研究組采用微型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于患兒臍下作5mm小切口,建立氣腹(壓力8~10mmHg)后置入Trocar、微型腹腔鏡,探查患側內環口及對側有無隱匿疝;針孔于患側內環口體表投影位置刺入對疝囊進行高位結扎,撤出氣腹依次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對照組行傳統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平行于患側腹股溝韌帶做一2~3cm斜切口,打開腹外斜肌腱膜,暴露精索或子宮圓韌帶,至疝囊實施剝離行高位結扎,并常規牽拉使睪丸回位,依次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
1.3評估標準
東大略兒童醫院疼痛評分(CHEOPS)[2]包括哭鬧、面部、語言、軀體、觸摸傷口、腿部6個觀察項目,每個項目得分0~3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狀況越不能耐受。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中、術后一般情況,評估患兒疼痛狀況[疼痛時間、術后6h疼痛強度(CHEOPS)],并隨訪6個月,記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及6個月復發率。
1.5數據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χ-±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則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中、術后一般情況對比
研究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2.2兩組患兒疼痛狀況對比
研究組疼痛時間、術后6hCHEOPS評分均小于對照組(P<0.05),如表3所示。
2.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及6個月復發率對比
研究組術后發熱率、6個月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2組鞘膜積液、陰囊/大陰唇腫脹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4所示。
3討論
腹膜鞘狀突未閉或閉鎖不全是小兒腹股溝疝的主要病因,表現為腹股溝區的可復性包塊,可致患兒不對稱或雙側增大,臨床研究表明,此病自愈率低,絕大多數患兒需經手術治療[3]。由于患兒各器官系統處于發育期,機體抵抗和代償能力均較弱,術后感染等并發癥風險高,因此如何提高手術安全性、降低手術對患兒生理心理刺激是醫務工作者一直以來的關注點。微創手術創傷小、康復期短等特點已在多種疾病中得到驗證,故本研究對比不同術式的療效和治療體驗,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腹股溝疝患兒年齡較小,良好的術中、術后情況可改善手術療效,同時也能間接為提高依從性提供條件[4]。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患兒術中、術后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微創手術僅需5mm左右單孔切口以允許腔鏡進入,切口長度小、出血量少,故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另外,術后疼痛是影響患兒依從性的重要因素,經2組患兒疼痛狀況對比,研究組疼痛時間、疼痛強度均大幅度下降,這表明腹腔鏡疝囊結扎術能明顯改善患兒治療體驗。以上效應共同使該術式更易被患兒及患兒家長接受,且降低經濟負擔。 近年來大量研究指出,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創口大、并發癥較多[5]。這一方面與患兒本身代償能力弱、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傳統術式的缺點。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患兒術后發熱率、6個月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腹腔鏡手術能直接在腔鏡視野下對疝囊進行結扎處理,對患兒正常解剖結構損傷更小,可直觀地發現隱匿疝。既為降低患兒術后感染的風險提供良好基礎,同時也有利于減少復發率。而2組鞘膜積液等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與樣本量小不足以反應顯著差異及患兒體質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微型腹腔鏡小兒腹股溝疝高位結扎術有利于降低復發率和術后發熱率,且對減輕患兒疼痛和改善術中、術后一般情況有益。
參考文獻
[1]馮疆勉,謝偉,葉正義,等.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嬰幼兒腹股溝疝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5,55(10):55-56.
[2]劉瑩,劉天婧,王恩波.不同年齡段兒童疼痛評估工具的選擇[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2,18(12):752-755.
[3]馮疆勉,謝偉,葉正義,等.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嬰幼兒腹股溝疝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5,55(10):55-56.
[4]岳萬勇,姜華,農國旺,等.改良小兒腹腔鏡下腹股溝疝疝囊高位結扎術的臨床應用[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6,37(11):126-129.
[5]萬琦文,石英佐,張亦鵬.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與傳統開放式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療效及成本比較[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7,34(8):745-747.
作者:常斌 單位:河南省焦作市婦幼保健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