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以人為本理念在精神科護理的應用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參與本次研究,所選病例均來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總病例為120例,采取抽簽法將其平分為A組和B組,A組60例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精神狀態、護理滿意度。結果相比于B組患者,A組患者各項IPROS評分更低,GAS評分更低,護理滿意度更高,且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于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有利于提升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提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精神科;護理;以人為本;護理滿意度
精神類疾病主要是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意識、行為、心理活動出現明顯異常,影響其正常生活的一類疾病[1]。我國精神病患者眾多,該病的治療已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有相關研究顯示[2],在治療的同時輔以恰當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提升臨床療效。我院對精神病患者進行了以人為本的護理實踐,取得了不錯的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參與本次研究,所選病例均來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總病例為120例,采取抽簽法將其平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60例。A組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8.5±4.6)歲;病程0.5~8年,平均(4.6±1.1)年;文化程度:小學7例,初中18例,高中及中專20例,大專及以上15例。B組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9.1±4.8)歲;病程0.6~9年,平均(4.8±1.2)年;文化程度:小學8例,初中17例,高中及中專21例,大專及以上14例。A、B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相比P>0.05,可見統計學意義,提示具有臨床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病的診斷標準,且智力正常,無嚴重軀體運動障礙。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記錄患者基本信息,密切監測其精神狀態,給予患者飲食和用藥指導,協助其辦理出院手續。A組60例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護理,具體如下:①入院評估。在患者入院時,醫護人員需積極與其交流溝通,了解其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生活習慣、家庭和社會背景等,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重視患者個體間的差異性,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3]。②人文關懷。醫護人員需從心理、情感和精神上給予患者支持,要面帶微笑、語言和氣的為患者講解精神科疾病知識,以及治療方法和效果,增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用治療成功的案例鼓勵患者,消除其不良情緒,使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對心理狀態不佳的患者,可利用播放視頻或音樂的方式轉移其注意力[4]。③心理護理。精神病患者情緒往往不穩定,在治療期間極易產生恐懼、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臨床治療的順利開展。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積極解答其疑問,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提升治療依從性。④家屬陪護。醫護人員需對患者家屬進行思想教育,可使其參與到對患者的護理工作中來,多關心、安慰、照顧患者,給予其心理、情感支持,使其感受到親情關懷,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5]。⑤鼓勵患者多參與室外活動,如散步、跳舞等,盡可能融入社會,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1.3評價標準1.3.1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效果。采用IPROS(康復療效評定表)評估兩組患者康復效果,具體涉及社交能力、生活能力、興趣愛好、個人衛生4個維度,各項滿分均為4分,得分越低則康復效果越好[6]。1.3.2對比兩組患者精神狀態。采用GAS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精神狀態進行評估,總分為20分,得分越低則精神狀態越好。1.3.3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估結果包括很滿意、滿意、不滿意三類,護理滿意度=(很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對A、B兩組患者本次研究所得的同類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用例數(百分率)和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對數據實施卡方檢驗和t檢驗,P<0.05時,組間資料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IPROS評分:在護理前,兩組患者社交能力、生活能力、興趣愛好、個人衛生評分均無顯著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后,A組患者社交能力、生活能力、興趣愛好、個人衛生評分均較B組更低,且兩組對比可見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GAS評分:在護理前,兩組患者GAS評分無明顯區別,P>0.05,未見統計學意義;在護理后,A組患者GAS評分顯著低于B組,P<0.05,可見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A組患者護理60例56例滿意,滿意度(93.3%)較B組46例滿意的(76.7%)更高,且兩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3討論
精神病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與遺傳、體質因素、器質因素、個性特征、社會環境因素等密切相關,常見的精神病有更年期精神病、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偏執型精神病和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精神病患者多會出現性格改變、行為異常、言語異常,嚴重影響到其正常生活,威脅其身心健康[7]。精神病患者可通過藥物、手術、飲食等多種方法治療,但在治療的同時還需給予恰當的臨床護理,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升治療依從性[8]。“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時代精神,能充分尊重患者人格尊嚴,關心其病情和心理狀態,為其創造人性化的就醫環境,利于矯正其日常行為,幫助患者回歸社會,樹立積極的人生觀[9]。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患者實施入院評估、人文關懷、心理護理、家屬陪護、鼓勵其參加社會活動等措施,取得了積極的護理效果,患者康復效果明顯提升,精神狀態都得到明顯改善,護理滿意度顯著提升,且與經常規護理的患者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結果與莫慧娟、范佳英的研究結果類似[10]。由上可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具有積極的應用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秀霞.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5):3049.
[2]趙建萍,林兆武.以人為本理念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4,37(3):101.
[3]張學彩.以人為本護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3,23(7):1840-1841.
[4]李春英.以人為本理念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6,16(94):416-417.
[5]裴亞云.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在精神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7):109-110.
[6]黃禮芳.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臨床護理中應用效果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6,4(23):188-189.
[7]王玉芬,耿淑霞.精神科病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體會[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4):1738-1739.
[8]郭明珍.以人為本護理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4):168-169.
[9]祝金霞.人性化服務在精神科臨床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2):1491-1491.
[10]莫慧娟,范佳英.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2):91-92.
作者:胡昕 單位: 錦州市康寧醫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