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院校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吉林醫學信息》2017年第8期
摘要:結合高校生命價值觀教育現狀,提出醫學院校要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構建以醫學課堂為中心的生命價值觀教育課程體系,建立生命教育基地,同時結合社會實踐、主題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機構等,使學生能夠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
醫學是研究人生命的學科,學生承擔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職業責任,他們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與踐行直接影響他們將來從事的醫療衛生事業。近兩年來,我國醫療事件頻發,醫患矛盾不斷加深,這樣的現狀對學生價值觀的沖擊巨大。
1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內容
生命價值觀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引導受教育者正確對待個體和他人生命的實踐活動[1]。醫學院校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學生樹立“生命至上”的職業信念,使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認識生命是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第一課,通過教育手段讓學生認識生命的誕生、存在和發展規律,了解身體結構,關注生命存在的意義;珍愛生命是學生將來從事醫務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學生只有認識生命的可貴,懂得珍愛自己、家人的生命,才會真切關心每一位患者,才能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患者的生命和死亡;尊重生命是學生所需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尊重生命不僅是指對人類生命的尊重,還包括對實驗動物、逝去者生命的尊重,醫學院校要引導學生善待實驗動物;敬畏生命是醫學院校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學生懂得敬畏生命,將來在工作崗位才會有憐憫之心,才會心懷“仁術”,公平對待每一位患者。
2醫學院校生命價值觀教育現狀
我國關于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內容主要側重于對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內涵等理論層面,對實踐領域涉及不多,在中小學開展較多,對于大學生尤其是醫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命價值觀教育還較少,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多數醫學院校未開設生命價值觀教育課程[2];二是醫學相關課程對生命價值觀教育內容涉及相對較少,醫學課程本身的教育資源未被充分發掘與利用;三是未形成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文化氛圍;四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機構作用相對較弱,多體現為學生主動咨詢和發現學生存在問題后干預處理,涉及范圍較窄。
3醫學院校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途徑探析
3.1構建生命價值觀教育課程體系
一是開設生命價值觀教育課程。將生命價值觀教育課程以必修課、選修課、講座課等形式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內容應涵蓋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內涵、信念教育、挫折教育、品德教育、死亡教育等基礎教育內容。二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加強生命價值觀教育。在醫學倫理學、護理倫理學等課程中,通過“緊張的醫患關系”、“安樂死”等話題,從哲學的深層次中尋找原因,啟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三是構建醫學生命教育課堂。醫學院校相對于其他高校有較為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教師要將生命價值觀教育融入醫學課堂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人體解剖課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親自動手解剖尸體來認識人體結構,從而認識生命,體會生命的脆弱。面對遺體捐獻者,引導學生視他們為“人”而非“物”,引導學生對其要心懷感激,課前鞠躬致敬,通過莊重而肅穆的儀式,讓學生尊重生命。
3.2建立生命教育基地
目前,我國很多醫學院校都建有人體奧妙科教館、解剖標本陳列館、病理標本陳列館、生命意義展室等,這些展館能夠揭示生命的起源、人體的發生發育規律、病理變化等知識內容,醫學院校要將這些場所作為生命教育基地,以此為載體對學生尤其是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遺體捐獻儀式、利用網絡建立捐獻者紀念館和墓碑、在校園石碑后篆刻捐獻者姓名等形式,使學生學會尊重生命。
3.3通過課外實踐促進學生感悟生命價值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須通過體驗來實施[3],社會實踐是最有效的載體。醫學院校通過組織學生到醫院產房見習,了解生命孕育過程,見證生命的偉大;組織學生到醫院見習;組織學生到農村基層開展健康體檢、義診、科普宣傳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強化學生對生命、死亡及生存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與病患交流溝通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受、成長,從而使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4]。
3.4在主題教育活動中融入生命價值觀
教育醫學院校通過社團、班級、學校網站等載體開展生命教育主題活動,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思考生命與價值的關系。組織活動形式應多樣化,包括征文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攝影展、專題報告等,活動內容要緊緊圍繞生命教育主題,如“感恩教育”、“珍愛生命”等專題活動,也可以結合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如“復旦大學投毒案”、“富士康自殺事件”、“莆田系醫療糾紛事件”等組織學生討論,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5]。
3.5建立心理咨詢機構,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院校應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新生入學后,相關部門要進行問卷調查、座談、訪談,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于較為特殊的人群以及自殺高危群體要予以高度重視。積極構建校、系、班級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網絡體系,建立積極有效的心理預警干預機制。通過心理講座、團隊輔導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同時,可以借鑒團體心理咨詢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主題討論和體驗活動,通過體驗使學生在面臨困境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綜上所述,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貫穿于醫學院校教育活動的全過程。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
參考文獻:
[1]鄧志平,石琳琳.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探討[J].高教論壇,2013(11):5-8.
[2]李敏智.淺談醫學生生命教育的新模式[J].河池學院學報,2014(3):103-106.
[3]江歡,李芳,胡正娟,等.加強醫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3):9-10.
[4]姚曉琳.關于醫學院校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有效途徑的幾點思考[J].時代教育,2014(8):11-12.
[5]尹敏.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途徑探析[J].科學時代,2014(5):6-8.
作者:于丹丹;劉海彬 單位: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