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5歲以下腹瀉兒童病原學檢測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鄭州兒童醫院5歲以下腹瀉兒童的病原分布特征。方法選取2016—2017年住院治療的5歲以下腹瀉兒童522例,采集糞便標本進行病毒和細菌檢測,并進行藥敏試驗。結果522例病例檢出病原體215份,陽性率為41.19%,其中病毒132份(占61.40%),細菌83份(占38.60%);病毒病原體中,以輪狀病毒(HRV,51.52%)和杯狀病毒(HuCV,28.03%)為主;細菌病原體中,以沙門菌(46.99%)和志賀菌(25.30%)為主。<1歲、1歲和2歲組病毒檢出率分別為31.36%、29.81%、30.36%,明顯高于≥3歲組(P<0.05),而細菌檢出率分別為9.32%、12.50%、15.18%,明顯低于≥3歲組(P<0.05)。各菌對左氧氟沙星和亞胺培南耐藥率均較低,沙門菌、志賀菌對氨芐西林、慶大霉素、頭孢唑林耐藥率為100.00%,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西林、頭孢唑林耐藥率為100.00%。結論<3歲嬰幼兒腹瀉病病原體以病毒為主,其中HRV和HuCV比例高;嬰幼兒細菌性腹瀉病原菌耐藥率較高,應合理應用抗生素。
關鍵詞:腹瀉病;病毒;細菌;<5歲兒童;耐藥率
兒童腹瀉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誘發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具有傳播速度快、發病率高的特征,病毒已成為該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1-2]。為掌握兒童腹瀉病的主要病原體構成與流行特征,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本研究收集鄭州兒童醫院2016—2017年522例腹瀉兒童糞便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測。
1材料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16—2017年在本院住院治療的腹瀉兒童522例,其中男308例(59.00%),女214例(41.00%);年齡<1歲118例(22.61%),1~歲104例(19.92%),2歲112例(21.46%),3~5歲188例(36.02%);納入標準:年齡≤5歲;住院時間≥24h;每日排便≥3次,且大便性狀改變(呈稀便、水樣便等)[3]。排除標準:糞便病原學檢測結果缺失。所有患兒監護人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方法
所有腹瀉患兒發病2周內在未用藥狀況下,使用無菌糞便采集杯收集其糞便5~10mL送檢,進行細菌培養,分離輪狀病毒(HRV)、人杯狀病毒(HuCV)、人星狀病毒(HAstV)、人腺病毒(HAdV)。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病毒病原體(試劑:浙江新昌夸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細菌病原體水平(試劑:深圳惠安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3統計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檢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方法,將<1歲組、1歲組、2歲組的病毒檢出率和細菌檢出率分別與≥3歲組進行比較,檢驗水準α=0.05/3=0.017。
2結果
2.1病原學檢測結果
522份兒童腹瀉標本中,檢出病原體陽性標本215份,陽性率41.19%,其中病毒陽性132份,占陽性標本的61.40%,細菌陽性83份,占38.60%。132份病毒陽性標本中,HRV68份(51.52%),HuCV37份(28.03%),HAstV12份(9.09%),EAdV10份(7.58%),混合感染5份(3.79%)(HRV和HAstV3份、HRV和HuCV2份);83份細菌陽性標本中:沙門菌39份(46.99%),志賀菌21份(25.30%),金黃色葡萄球菌11份(13.25%),變形桿菌6份(7.23%),銅綠假單胞菌6份(7.23%)。
2.2不同年齡組檢測結果
<1歲、1歲、2歲組病毒檢出率分別為31.36%(37/118)、29.81%(31/104)、30.36%(34/112),明顯高于≥3歲組的15.96%(30/1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61,P<0.05)。<1歲、1歲、2歲組細菌檢出率分別為9.32%(11/118)、12.50%(13/104)、15.18%(17/112),明顯高于≥3歲組的22.34%(42/1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59,P<0.05)。
2.3不同性別檢測結果
男童病毒檢出率為22.64%(72例),女童為28.04%(60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996,P>0.05);男童細菌檢出率為16.35%(52例),女童為14.49%(31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38,P>0.05)
2.4細菌藥敏結果
各細菌對左氧氟沙星和亞胺培南耐藥率均較低;沙門菌、志賀菌對氨芐西林、慶大霉素、頭孢唑林耐藥率達到100.00%;金黃色葡萄球菌對7種抗生素耐藥率均較低;變形桿菌對左氧氟沙星、亞胺培南敏感;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西林、頭孢唑林耐藥率為100.00%,對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亞胺培南敏感。見表1。
3討論
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病,腹瀉的病因復雜多樣,以感染性因素較為常見[1-4],簡單快速的診斷嬰幼兒腹瀉的致病微生物,對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價值[5]。本研究中兒童腹瀉標本陽性率為41.19%,其中病毒占61.40%,細菌占38.60%,說明嬰幼兒腹瀉的病原體陽性率較高,臨床定期開展病原監測,有助于適時采取有效干預,對推動感染性腹瀉的診療進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病原資料中,病毒以HRV和HuCV為主,分別占51.52%和28.03%。HRV感染所致的腹瀉持續時間為3~5天,該病毒的傳播速度較快,侵犯機體小腸后,易誘發壞死性腸炎、水電解質紊亂,感染嚴重者危及嬰幼兒的生命安全[6-7]。HuCV誘發的腹瀉發病初期會出現腹痛、大便稀水或黏糊狀,一般具有較強的自限性,預后恢復良好,但若存在機體免疫功能缺陷,將會導致患兒持續性腹瀉及多器官的功能損傷。HRV作為發現率較高的致病微生物,兒科醫師在臨床工作中應該對該病毒的檢測高度重視,但同時也不能忽略檢出率較高的致病細菌[8]。本資料顯示,<3歲組病毒檢出率高于≥3歲組,細菌檢出率低于≥3歲組。提示<3歲嬰幼兒腹瀉以病毒性感染為主,主要原因為<3歲嬰幼兒從母體中獲取的被動免疫力逐漸削弱,機體免疫力尚未完善,病原感染的特異性IgM抗體的產生不足;≥3歲嬰幼兒自身腸道局部分泌型IgA逐漸升高,機體免疫力成熟,對病毒的抵抗力增強。本研究檢測出的細菌對左氧氟沙星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較低,提示兒童腹瀉對這兩種抗菌藥物抗藥性較低,值得臨床應用[9]。以往對感染性腹瀉的病原學研究,多僅局限在細菌與寄生蟲,本文同時進行了常見病毒和細菌的檢測分析,對住院兒童腹瀉病原譜構成研究及臨床治療有一定的價值。因樣本量有限,其結論仍需大樣本的深入研究確認。綜上所述,<3歲嬰幼兒腹瀉病病原體以病毒為主,其中HRV和HuCV比例高;在嬰幼兒細菌性腹瀉中,病原菌耐藥率比例高,應重視合理應用抗生素。開展兒童腹瀉病原學監測,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指導意義,可避免危重病的發生,減少不必要的抗菌藥物使用,有效控制并降低嬰幼兒的腹瀉發病率[10-11]。
參考文獻
[1]郭丹丹,李洪軍,劉瀟瀟,等.北京市5歲以下兒童輕、重型腹瀉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8):787-790.
[2]賈蕾,高志勇,劉瀟瀟,等.北京市5歲以下腹瀉輸液兒童病毒病原學分布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1):39-41.
[3]王喜,張衛文,張潔,等.2015年開封市諾如病毒腹瀉流行特征及影響因素[J].江蘇預防醫學,2017,28(4):425-426.
[4]趙嘉詠,申曉靖,夏勝利,等.河南省哨點醫院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例A組輪狀病毒感染狀況、臨床特征及病原學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7,51(1):82-86.
[5]馬家明,都鵬飛.十年間兒童感染性腹瀉細菌譜與耐藥性變遷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5):481-483,487.
[6]崔曉雙,馮國雙,金芳,等.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感染致小兒急性腹瀉942例調查與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6,31(8):603-607.
[7]王躍生,張敬,李小芹,等.河南地區5歲以下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學[J].臨床兒科雜志,2015,33(9):835-836.
[8]龔四堂.提高對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的認識[J].中華兒科雜志,2016,54(7):481-482.
[9]曲梅,黃瑛,呂冰,等.北京市腸道門診腹瀉兒童沙門菌感染狀況和耐藥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7,44(22):4091-4095.
[10]趙嘉詠,申曉靖,王澤乾,等.2010-2015年河南省5歲以下兒童病毒性腹瀉病原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23):4240-4244.
[11]商麗紅,熊勵晶,劉麗榮,等.2012-2014年成都地區杯狀病毒腹瀉住院患兒流行病學與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6,18(10):1005-1008.
作者:王向輝 單位: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