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腦出血急性期臨床治療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江西中醫藥雜志》2014年第八期
1資料與方法
1.1.22組在1組基礎上配用中藥復方涼血散瘀湯(主要藥物為水蛭、大黃、地龍、水牛角、炒蒲黃等),伴神昏、煩躁甚或抽搐者服安宮牛黃丸;神疲氣短、肢體軟癱者去大黃加黃芪、當歸、蜈蚣、全蝎、絡石藤、海風藤等,配服馬錢子膠囊(0.25/粒,首劑2/3粒,如不效加至1粒,仍不效加至1.5粒,再不效加至2粒,日1次,每晚睡前服);伴眩暈、煩躁、肢體麻木者,加天麻、鉤藤、全蝎、僵蠶、絡石藤、海風藤等,水煎服,日1劑,療程14~28天。1.6.33組患者生命體征基本平穩后,在2組基礎上:(1)常規配合康復訓練及中醫手法治療,每日1次,療程28天;(2)針刺治療:選穴人中、內關、供血、神明、失語,頭部相應運動、感覺區等,每日1次,療程28天;(3)火罐及中藥外治療法:火罐選背腧穴8~10穴,1次/日,中藥外治采用化瘀祛風通絡外治方(由桃仁、紅花、川芎、防風、絡石藤、透骨草、大血藤等組成)水煎,將專用毛巾在藥液中浸泡后,熱敷患側上下肢,1次/日,療程均14日。
1.2觀察內容(1)治療后14天,28天,1年的神經功能缺損療效比較;(2)14,28天后顱內血腫的吸收情況;(3)14天,28天,1年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及臨床療效評定采用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標準[3],血腫面積大小按高田氏公式計算。
1.3統計方法數據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采用均數±準差(x珋±s)表示,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進行組間多重比較。
2結果
2.1各組不同階段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療效比較見表1。14天后,1、2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均無著差異(P均>0.05),3組愈顯率優于1、2組(P<0.01);28天后,2組總有效率優于1組(P<0.05),3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顯著均優于1組(P<0.01),總有效率優于2組(P<0.05);1年后,3組總有效率優于1、2組(P均<0.01),1、2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均無顯著差異(P均>0.05)。
2.2各組14,28天后血腫吸收情況比較見表2。對三組患者于治療14天及28天后復查頭顱CT,觀察血腫吸收情況。結果示,與治療前比較,1組在第28天時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3組在14天時即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組間比較:第28天時與1組比較,2,3組均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均<0.01);而2,3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各組不同時期ADL療效比較見表3。與治療前比較,各組治療14天后ADL評分均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均<0.01)。組間比較,于28天、1年時,3組ADL評分與1、2組比較均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均<0.01);而1、2組之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多種因素都會影響腦出血急性期病人最終的治療結局,因此,采用中西醫綜合治療方法對病人進行多環節、多靶點干預正日益成為眾多學者對腦出血治療的共識。本研究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采用三種綜合療法對急性腦出血都有較好治療作用,但隨著治療措施的增加,1到3組在神經功能的康復,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遠期療效等方面呈逐步提高趨勢。急性期血腫面積縮小2、3組明顯優于1組,而2、3組之間無明顯差異。提示在缺乏特效治療的情況下,科學合理的運用中西醫綜合療法,使不同療法發揮協同或互補效應,確實是提高臨床療效的理想途徑。
2、3組皆配合中藥復方涼血散瘀湯加減治療,方用重用水蛭破血逐瘀、消散血腫,輔用大黃通暢腸腑,使瘀熱從大便而下,同時佐用水牛角、炒蒲黃涼血消瘀、止血,地龍祛瘀、通絡,諸藥合用,使瘀化絡通、熱清血寧、腸腑通暢,相關研究表明,本方有促進腦出血患者顱內血腫吸收作用及有降低腦出血大鼠血ET和TNF-α作用,故2、3組患者血腫面積縮小優于未用復方的1組。另外,蟲類藥蜈蚣、全蝎等祛風通絡、化散瘀結,絡石藤、海風藤等藤類藥通經活絡,馬錢子通絡開閉、療癱振萎,在辨證治療基礎上配合上述藥物,能顯著提高對腦卒中偏癱、麻木、失語等癥的療效;在上述基礎上,3組同時配合規范系統的早期肢體康復訓練,并把現代康復訓練與針灸、火罐以及中藥外治(化瘀通絡類中藥熱敷癱瘓側肢體)等中醫特色療法有機結合,在促進腦梗死后癱瘓、失語、偏身麻木等癥的康復上方法更為完善、作用更為突出,因而整體療效顯著優于其余兩組。
作者:況時祥劉建輝薛紅張樹森翁檸舒建中劉琛楊輝唐桂華鄒家莉單位: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