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推拿治療頸肩部肌肉勞損的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對頸肩部肌肉勞損行推拿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60例頸肩部肌肉勞損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行拔罐法治療,研究組患者行推拿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治療前后疼痛評分以及關節活動度(ROM)。結果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73.33%,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及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疼痛評分(1.27±0.89)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2±0.82)分,關節活動度(76.98±4.56)°高于對照組的(66.69±4.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頸肩部肌肉勞損患者行推拿治療效果良好,可以減輕患者疼痛感,改善關節活動度,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推拿;頸肩部肌肉勞損;效果
頸肩部肌肉勞損通常是指頸肩部肌肉活動過多或靜態姿勢下肌肉持久緊張的一種慢性反復積累的微細損傷,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的疼痛、壓痛和功能障礙,長期、經常地反復某一特定的動作是造成肌肉過度使用的常見原因,針對這一病癥可以通過中醫方案進行治療[1]。拔罐、推拿均為頸肩部肌肉勞損治療的有效方式,但中醫治療方法不同,取得的臨床效果也不同[2]。基于此,本文擇取2016年10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頸肩部肌肉勞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對頸肩部肌肉勞損行推拿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2016年10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頸肩部肌肉勞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與《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且所選患者均知曉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且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也已經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病以及肌性斜頸等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最大46歲,最小22歲,平均年齡(35.6±10.3)歲。研究組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最大47歲,最小21歲,平均年齡(35.7±10.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拔罐法治療,選擇大小合適的玻璃罐,用點燃的脫脂棉在罐內搖晃幾圈之后退出,同時在頸肩部肌肉緊張痙攣部位倒扣,保持10~15min后取罐。研究組患者行推拿治療,通過以下手法進行治療:①掌推法。患者選擇坐位,操作者立于患者后方,用掌部對其頸肩背部進行推按,時間為3min。②滾頸項法。從一側肩井穴開始用滾法操作,直至頸根部,時間為5min。③按揉頸肩法。輕柔按揉患側頸項及肩部,時間為5min。④點穴法。對風府穴、風池穴、膀胱經穴第一側線第7胸椎以上部分穴位進行點按,重復點按2次,時間為3min。⑤彈撥法。用拇指對緊張肌肉結節狀物部分或壓痛點進行彈撥,時間為3min。⑥拿頸肩法。拿捏頸椎棘突旁軟組織、頸肩部軟組織,時間為5min。⑦頸部拔伸法。先使患者頸部肌肉放松,操作者一只手托住患者下頜,另一只手扶持其后枕部,需要注意的是下頜內收且枕略前屈,雙手一同向上進行拔伸,牽引20s,并向患側進行旋轉,注意控制幅度。重復3次。⑧叩肩背法。操作者雙手握成空拳狀,對患者頸肩部進行叩擊,時間為3min。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治療前后疼痛評分以及關節活動度。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估臨床效果,頸肩部無條索及結節,且疼痛程度明顯緩解為顯效;頸肩部條索及結節均減少,但仍有不適感存在為有效;頸肩部癥狀無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用0~10分代表從無痛到劇烈疼痛,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通過關節活動度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關節活動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73.33%,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及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及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頸肩部肌肉勞損的主要機理為氣血虧虛或肝腎虧虛,使得風寒濕邪等邪氣入侵,邪氣侵入經絡,導致頸肩部經絡氣血閉阻不通,出現不通則痛癥狀[3]。頸肩部肌肉勞損患者以正虛為本,以邪實為標。因此針對這一疾病,根據病情則需要給予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活血化瘀以及兼補肝腎治療,不管是內治,還是外治,均需要遵循通則不痛以及痛則不通的原則[4]。頸肩部肌肉勞損的多見于低頭久坐,癥狀以背部及頸部為主,從疼痛部位說明其病機與太陽經氣不行相關。據《黃帝內經》記載,推拿手法對瘺證、痹癥、胃痛、口眼歪斜等癥狀均有治療效果。推拿手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捏、撥、搖、拍、拔伸、復位、牽引等。以不同患者病癥、體質、部位等不同,可采取不同手法進行治療[5]。本次研究中,針對頸肩部肌肉勞損患者,通過掌推法、滾頸項法、按揉頸肩法、點穴法、彈撥法、拿頸肩法、頸部拔伸法、叩肩背法進行治療,并與拔罐法治療效果作比較,結果發現采用推拿治療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3.33%,采用拔罐法治療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73.33%,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推拿治療相比于拔罐法對頸肩部肌肉勞損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更佳。同時,在疼痛評分和關節活動度上,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推拿治療可以更好地緩解患者肌肉疼痛癥狀,提高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因此其臨床效果更佳。推拿治療不僅療效顯著,而且易于操作,另外推拿治療起效迅速,具有經濟性特點,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在各級醫院治療頸肩部肌肉勞損中均適用[6]。綜上所述,對頸肩部肌肉勞損行推拿治療效果良好,可以減輕患者疼痛感,改善關節活動度,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吳婷,褚立希.淺談肩頸肌肉勞損的自我治療康復方法.家庭醫學(下半月),2017,1(5):60-61.
[2]蔣罄逸,劉家輝,陳芳園,等.推拿配合刺絡拔罐治療頸肩部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療效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14):117-119.
[3]秦云.推拿防治神經根型頸椎病研究進展.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5):600-601.
[4]侯衛民.牽引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6例.中醫外治雜志,2016,25(5):46.
[5]袁國華,劉秋菊,張鵬.溫針結合推拿治療頸椎病62例.中醫外治雜志,2014,23(5):44-45.
[6]范達.超微針刀配合推拿治療頸肩綜合征58例.中國民間療法,2014,22(1):34-35.
作者:李秀英;王曉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