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巨腦型腦白質病的MRI表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年第十期
伴皮層下囊腫的巨腦型腦白質病(megalence-phalicleukoencephalopathywithsubcorticalcysts,MLC)又稱vanderKnaap病,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主要見于嬰幼兒和兒童。由vanderKnaap于1995年首次發現并得名[1]。臨床主要表現為頭圍大(大于正常值2~4個標準差不等)和緩慢進展的運動功能障礙。血、尿、腦脊液的實驗室檢查均不能找到任何與本病相關的生物化學標記物。目前該病診斷依賴MRI表現,確診需要基因分析,有兩個相關基因,即MLC1和HEPACAM基因突變[2]。在本研究中,筆者回顧性分析13例臨床診斷為MLC患兒的MRI表現,以加深對該病的認識。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搜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14年4月間臨床確診的MLC患兒共13例,男5例,女8例,年齡6個月~4歲,中位年齡19個月。臨床癥狀:13例均有頭圍增大和不同程度的發育落后,其中1例伴有語言落后,1例無主動語言,1例智力低下,4例伴有癲癇。
1.2影像學檢查13例均行mri檢查。采用PhillipsIntera1.5T或PhilipsAchieva3.0T掃描儀,行頭部MRI掃描。掃描序列包括矢狀位T1WI、軸位T1WI、T2WI及FLAIR序列和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序列。1.5T的掃描參數:矢狀位T1WI:TR497ms,TE15ms,層厚5mm,層距0.5mm;橫軸位T1WI:TR590ms,TE15ms,層厚5mm,層距0.5mm;橫軸位T2WI:TR4289ms,TE115ms,層厚5mm,層距0.5mm;橫軸位FLAIR序列反轉時間2000ms,層厚5mm,層距0.6mm;FOV24cm×24cm;擴散敏感系數(b)=1000s/mm2。3.0T的掃描參數:矢狀位T1WI:TR870ms,TE13ms,層厚5mm,層距1mm;橫軸位T1WI:TR860ms,TE13ms,層厚5mm,層距1mm;橫軸位T2WI:TR3000ms,TE100ms,層厚5mm,層距1mm;橫軸位FLAIR序列反轉時間2200ms,層厚5mm,層距1mm;FOV40cm×40cm;擴散敏感系數(b)=1000s/mm2。由兩位中高級醫師對圖像進行評價,經協商同意確定診斷并記錄病變累及部位。
2結果
13例MRI圖像均存在腦白質不同程度的異常,表現為腦白質雙側對稱的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DWI為低信號。病變均累及放射冠、皮層下白質和外囊(圖1、2)。其中2例伴有雙側小腦半球片狀對稱性長T1、長T2信號(圖2C);1例伴有小腦發育異常;4例內囊后肢受累;2例皮質脊髓束受累(圖1F、H);2例伴有腦室擴張;5例伴有枕大池增大和/或橋前池增寬。中央白質結構(胼胝體、內囊前肢)無受累。13例均可見雙側顳葉皮層下囊腫,表現為邊緣清晰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長T1、長T2信號,FLAIR為明顯低信號,雙側基本對稱(圖1、2)。1例伴有額頂葉多發大小不等、部分形態不規則的囊腫(圖2)。1例伴有雙側額葉對稱性囊腫,1例伴有右頂皮層下囊腫。所有病例均未見皮層灰質和中央灰質受累。
3討論
3.1臨床特點MLC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男女均可發病。常見于出生時或生后1年內頭圍增大,以后者多見,在出生1年后,頭圍增長速度趨近于正常。本組1歲以內患兒首次就診均以頭圍增大為主要表現。患兒除頭圍增大,身高、體重在整個發病階段均正常。患兒的運動功能緩慢進展性惡化,運動障礙程度可不同,從單純運動發育落后到步態不穩、共濟失調,甚至出現肢體痙攣和癱瘓等,所有患者最后只能依賴輪椅生活。部分患兒可出現錐體外系運動障礙,并因共濟失調而出現語言障礙,本組有2例出現語言障礙。文獻報道本病常伴有癲癇發作,發作形式以全身性強直、陣攣為主,也可見失張力或癲癇持續狀態發作。抗癲癇藥治療效果良好,而腦外傷是部分MLC癲癇發作的明顯誘因。本組患兒癲癇的發生率比較低,可能與本組年齡偏小有關系。本病患兒智力減退出現晚且較運動功能損傷程度輕。在Singhal等報道的30例MLC患兒中,22例可以參與正常的學校生活,其中14例學習成績輕到中度下降,8例至少能進行一般的技能操作,20歲以上的6例中,3例完成了小學課程,l例大學畢業。本組患兒年齡偏小,且沒有長時間的隨訪,只有1例智力低下,不足以說明。有文獻報道該病部分患兒有孤獨癥性行為[4]。本組所有患兒除癲癇外無意識改變,無顱神經和周圍神經病癥狀和體征。該病除腦白質受累外,其他臟器和組織基本上沒有改變。目前已知的常見的遺傳代謝物篩查均無異常發現,周圍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和肌電圖正常,可有腦電圖異常。本組13例患兒均具有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
3.2MRI表現MRI顯示雙側大腦半球腦白質廣泛的異常信號伴水腫,呈長T1、長T2信號,FLAIR序列呈明顯低信號,說明白質內水的含量非常高。目前認為MLC是腦內離子和水含量不平衡,進而導致腦容量調節失敗,造成腦組織腫脹。最終導致慢性腦白質水腫和緩慢進展的神經變性,過量的水聚集在髓鞘板層和星形細胞足板間形成空泡。DWI序列顯示大腦白質廣泛的低信號,說明大腦白質內水分子彌散運動增強,提示白質內含水量增多,細胞外間隙增大。病理研究顯示:MLC的腦皮層組織結構正常而皮層下白質中存在大量海綿空泡樣結構,這種結構均出現在神經元樹突髓鞘的最外層而軸突并不受累。本組病例均具有雙側大腦半球廣泛的長T1、長T2信號,FLAIR及DWI為低信號,雖然腦白質受累的程度不同,但是枕葉腦白質受累比較輕,與文獻報道類似。內囊后肢通常只是部分受累,或者在外側部,或者在中部出現額外的線條影。而腦干的皮質脊髓束和小腦白質也可受累,本組有2例,皮質脊髓束與小腦白質受累,只表現為輕度的信號異常而沒有腫脹。皮層下囊腫通常位于前顳葉,也可以在額頂葉。
在嬰兒,雖然前顳葉白質比較稀薄,但是不會出現囊腫。雙側前顳葉皮層下囊腫是本病比較特異的征象。本組所有病例均伴有雙側前顳葉皮層下囊腫。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層下囊腫可以增大,數量也可以增多。白質腫脹程度會減輕,會出現萎縮,導致側腦室和蛛網膜下腔增寬。通常在成人能看到明顯的腦萎縮。文獻報道在疾病的任何階段,病灶都不會出現強化,說明血腦屏障是完整的[1]。由于腦白質水腫或腦萎縮,部分患兒在MRI上可表現出輕度腦室狹窄或擴張。中央結構包括胼胝體和內囊前肢通常不受累。皮層灰質和中央灰質結構不受影響。本組病例均未出現中央結構及灰質受累。鑒別診斷:除本病外,以巨腦合并腦白質病變為特點的疾病還有中樞神經海綿樣變性(Canavan病)、亞歷山大病(Alexander病)、嬰兒型GM-1和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癥、L-2型羥基戊二酸尿癥和分層蛋白缺乏性先天性肌營養不良。這幾種疾病均不伴有典型的雙側前顳葉囊腫,且不會有MRI表現重而臨床癥狀相對輕的表現。Canavan病丘腦和蒼白球亦常受累[12]。Alexander病大腦前部受累為著,增強掃描腦室周圍、尾狀核和丘腦強化,囊樣改變出現在腦室前方深部白質區,而不是本病的皮質下區,且本病增強不強化。此外,本病病程進展緩慢,而Canavan病與Alexander病病程進展迅速,尤以兒童型Alexander病為著,患兒多早期死亡。嬰兒型GM-1和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癥腦白質水腫同時伴基底節和丘腦受累,而本病基底節和丘腦幾乎不受累。L-2型羥基戊二酸尿癥尾狀核、殼核、齒狀核及小腦蚓部受累,并伴有明顯萎縮,而本病通常不累及上述部位,也無明顯萎縮。分層蛋白缺乏性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的腦白質改變和本病相似,小腦可見囊腫,但多無典型的皮層下囊腫[15],臨床表現為重度肌無力和肌張力降低,而本病無此臨床表現。
本組13例MLC患兒MRI表現為彌漫性腦白質病變伴雙側前顳囊腫形成,胼胝體、內囊前肢皮層和中央灰質結構不受累,與其他兒童腦白質病的影像表現具有明顯差異,MRI的影像特點可為該病的診斷提供幫助。有文獻報道在某些MLC患者中,腦白質異常信號和腦水腫可以減輕,皮層下囊腫可見縮小甚至消失[16]。本組病例均沒有長時間的隨訪,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
作者:陶曉娟 彭蕓 段曉岷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影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