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MRI在帕金森病診斷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年第十期
自1817年JamesParkinson首次詳細地描述帕金森(Parkinson'sdisease,PD)病至今,一直認為PD是運動障礙性疾病,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tài)障礙等臨床特征。然而最近的研究認識到一些非運動癥狀如嗅覺、味覺、視覺、心血管功能、睡眠、腸胃功能、情緒及認知等的改變也與其有關[1]。其中嗅覺功能障礙大約在90%的PD患者中出現(xiàn)[2],甚至在疾病早期就出現(xiàn)且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國內外對mri在帕金森嗅覺障礙診斷中的應用研究報道甚少,筆者在本研究中采用MRI冠狀位薄層掃描及雙回波序列掃描,觀察老年PD患者與對健康對照組間有無明顯差異,探討MRI在PD嗅覺障礙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搜集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間經神經內科確診的門診和住院PD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6歲,病程0.5~15年。30例健康對照組取自正常老年人,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3歲。PD診斷標準采用英國腦庫標準[3]。
1.2檢查方法采用PhilipsAchieva1.5T超導型全身磁共振成像儀和16通道頭-頸聯(lián)合線圈。檢查時患者頭部采用泡沫墊固定于頭線圈內,以盡量減少因疾病本身及其他因素導致的運動偽影。T2WI-COR:TR4000ms,TE85ms,F(xiàn)OV120mm×120mm,層厚2mm,無間隔,矩陣256×256,NEX6;Dual-Echo-COR:TR3500ms,TE21ms/90ms,F(xiàn)OV230mm×230mm,矩陣256×256,NSA3,翻轉角90°,層厚3mm。掃描范圍從額極至視交叉后方,層面方向垂直于前顱窩底。
1.3觀察指標主要觀察指標:(1)嗅球體積:T2WI冠狀位掃描圖測量,在圖像上逐層手工勾畫出嗅球輪廓,將各層面內嗅球面積相加,再乘以2(層厚為2mm)得到嗅球體積(圖1、2)。(2)嗅球T2值:將原始數據傳至ImageJ軟件進行處理獲得T2圖(圖3、4),在T2圖上測得嗅球的T2值。所有數據分別測量3次取平均值。
1.4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測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PD組與健康對照組左右側嗅球體積、T2值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D組嗅球體積、T2值與病程的關系采用控制年齡的偏相關性分析;其余數據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特征40例存在嗅覺障礙的PD患者中,臨床H-Y分級Ⅰ級17例(42.5%),Ⅱ級23例(57.5%),其中30例雙回波序列顯示清晰,臨床H-Y分級Ⅰ級11例(36.7%),Ⅱ級19例(63.3%)。30例健康對照組年齡、性別與P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PD組及對照組嗅球體積、T2值比較PD組及健康對照組同組左右側嗅球體積、T2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2);進一步對PD組與健康對照組單側嗅球體積平均值、T2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PD組H-YⅠ級與H-YⅡ級嗅球平均體積、T2值比較嗅球體積、T2值經正態(tài)性檢驗呈近似正態(tài)分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PD組H-YⅠ級與H-YⅡ級單側嗅球體積、T2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4)。
2.4PD組病程與嗅球體積、T2值的相關分析PD組病程與嗅球體積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病程與左側嗅球體積、右側嗅球體積、雙側嗅球總體積均無明確相關關系(表5)。PD組病程與嗅球T2值采用控制年齡的偏相關分析,結果顯示,PD組病程與嗅球T2值有明確相性(r=-0.402,P=0.03)。
3討論
PD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的神經變性疾病,臨床上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tài)障礙為主要特征,患病率與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增[4]。PD是慢性發(fā)展的變性疾病,退化過程開始至主要運動癥狀出現(xiàn)約10余年[5]。目前PD的治療主要在于改善運動癥狀,而非延緩疾病的進程,因此PD的早期診斷為其早期干預及延緩病損提供了可能。近年來,隨著人們對PD非運動癥狀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PD患者存在嗅覺功能的障礙[6],甚至在疾病早期即出現(xiàn)了嗅覺功能的改變。早在上世紀70年代,Ansari等[7]報道約45%的PD患者存在嗅覺功能的減退。最近的一項多中心研究報道顯示,400例PD中有97.7%的患者存在嗅覺障礙,其中嗅覺減退者占51.7%,嗅覺缺失者占45%。雖然國內尚缺乏關于PD嗅覺障礙的大規(guī)模流行病學報道,但現(xiàn)有研究資料也得出類似結論[8]。朱紅燦等[9]對30例PD患者和50例正常老年人觀察發(fā)現(xiàn),PD組有93.3%的患者出現(xiàn)嗅覺功能障礙,顯著高于對照組21.5%(P<0.01)。PD患者的腦內病變最先出現(xiàn)在嗅球及前部嗅神經核的變性,即Braak分期的第1階段[10],臨床上出現(xiàn)嗅覺障礙。
但目前PD患者嗅覺障礙的機制尚不明確,有不少研究認為神經傳導通路損傷與遞質的改變有關。嗅球表面的細胞呈酪氨酸羥化酶陽性,以多巴胺作為神經遞質,由黑質和中腦背蓋區(qū)均向梨狀核區(qū)投射的多巴胺能神經纖維[11]。MRI不僅能顯示病變的形態(tài)學改變,而且能反映器官的功能性變化,甚至能提供生理生化和代謝過程信息。目前,MRI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當屬中樞神經系統(tǒng)。MRI高分辨冠狀位T2WI序列在顯示嗅球、嗅溝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明顯優(yōu)于其他成像技術。本研究應用高分辨率MRI對存在嗅覺障礙的PD患者左右兩側嗅球體積進行測量,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PD組及健康對照組同組左右側嗅球體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PD組及健康對照組左右側嗅球體積均沒有明顯的差異。但PD組與對照組嗅球體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此結果與文獻報道均一致,再次證明PD患者存在嗅球體積的減小,與PD的早期病理基礎符合。
T2值是通過信號強度變化反映組織生理生化狀況的定量指標之一,對鑒別正常與病理組織信號強度變化有重要意義。湯敏等通過磁共振T2值變化對PD腦鐵病理性沉積的探討,推測PD患者深部核團鐵異常沉積、鐵代謝異常可能在PD發(fā)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PD患者的腦內病變最先出現(xiàn)在嗅球及前部嗅神經核的變性,故本研究應用雙回波快速自旋序列對嗅球T2值進行分析,測量并比較不同組別嗅球的T2值。PD組及對照組左、右側嗅球T2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PD患者和正常對照組左、右側嗅球的含鐵量不存在顯著差異。通過對PD組與對照組嗅球T2值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PD組與對照組嗅球T2值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61,P=0.001)。該結果可能提示PD患者嗅球部位的鐵含量高于健康對照組,其可能與患者嗅覺減退有關。
另外,應用控制年齡的偏相關分析,對PD患者嗅球體積、T2值與病程關系進行分析,結果提示PD患者左、右側嗅球體積及嗅球總體積均與病程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表明嗅球體積的改變與患者的臨床病程不平行;病程與嗅球T2值有明確相關性(r=-0.402,P=0.03),即病程越長其嗅球鐵含量可能越多。此外,PD組H-YⅠ級與H-YⅡ級的嗅球體積、T2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H-Y分級與嗅球體積、T2值沒有明確的相關性。此結果與以往有關PD患者嗅覺功能障礙的心理物理檢查的研究結果一致,也與Klucken等進行的類似研究結果一致。Braak等研究認為,嗅球嗅束部位的病變在PD病程進展中是相對獨立的,病變沿嗅覺通路的進展并不完全按照PD患者全腦病理改變的時間進行,有可能出現(xiàn)嗅覺障礙的嚴重程度與病情嚴重程度的不平行。目前國內外對嗅球鐵含量的研究報道極少,本研究作為對PD患者嗅球鐵含量的初步研究,其結果尚有待于進一步驗證。
本研究應用高分辨率MRI技術能夠清晰顯示嗅球解剖結構,精確測量嗅球體積大小。有研究報道在多發(fā)性硬化(MSA)、進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中一般無或僅有輕度功能異常,本研究結果提示PD患者嗅球體積較健康對照組明顯減小,可作為PD早期診斷的參考指標。應用MRI技術評估腦鐵含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腦組織的水含量對T2值具有一定的影響,腦組織中含水量增加可能掩蓋過量鐵引起的T2值的縮短。隨著MRI新技術的不斷開發(fā)應用,尤其是磁場強度的增加不僅使圖像信噪比得到了提高,而且還增強了腦鐵的磁化作用,使MRI對腦組織內鐵含量的檢測更敏感、更準確,從而更加靈敏地檢測腦鐵含量及分布的差異,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fā)病原因、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提供更具價值的信息。
作者:邱偉 賴燦 范國華 單位: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放射科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