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戶外運動對心血管治療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期就診時,我科在給予心理治療的基礎上,囑其在家人的陪護下進行自行車戶外運動。第1周在家人的陪同下,分別于早上6時、下午18時,在較為平坦的道路上進行10000m的騎行運動,堅持鍛煉1個月,并監測發病情況。在第29天時,發病一次,為偶發心悸、呼吸困難、頭暈,囑其休息,平靜呼吸后好轉。第2個月在平坦及帶有坡度的道路上進行15000m的騎行運動。經過2個月的鍛煉,第3個月囑其在平坦帶有陡坡的道路上進行20000m鍛煉1個月,在鍛煉過程中患者未再發病,精神狀態良好。囑患者自行進行鍛煉1個月,經過近幾個月的自行車戶外運動鍛煉,患者體質顯著增強,心功能明顯改善,心血管神經癥癥狀未再出現。囑其每天進行20000m自行車戶外任意騎行鍛煉,并建議患者可進行自行車長途旅行,利用周末時間,結伴進行60~70km自行車戶外騎行旅行,鞏固治療,1年后隨訪病情未再復發。3個月前隨訪患者完成了自行車長途旅行,未發病且喜愛上了自行車戶外運動,表示要將自行車戶外運動進行到底。
本例患者為青年女性,結合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診斷為心血管神經癥。傳統意義上的心血管神經癥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關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1],屬于功能性神經癥的一種類型,易發病于年輕女性。本病是一種比較特別的疾病,它的癥狀表現在心血管、呼吸系統方面,但檢查結果又表明一切正常。患者明明感覺很不舒服,卻就是檢查不出疾病。這種疾病又稱為神經性血循環衰弱癥,焦慮性神經官能癥等。心血管神經癥的誘發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神經類型、環境因素和性格有關。這類患者由于臨床癥狀多變,臨床表現不典型,盡管進行了大量的客觀檢查,甚至進行了過度干預,但由于合并精神心理問題,患者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康復。造成反復就診,有時還會引起抑郁癥,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突發事件的風險,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學習和工作。
自行車戶外運動為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的氧氣與需求相等,達到生理上的平衡狀態,氧氣能充分酵解體內的糖分,還可消耗體內脂肪,增加和改善心臟功能。心血管神經癥患者進行鍛煉后,可幫助患者克服精神上的恐懼,鍛煉患者的膽識,調節心理和精神狀態。然而自行車戶外運動也具有一定風險,心血管神經癥患者需在他人陪同下進行,而嚴重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問題者禁忌進行此項鍛煉。心血管神經癥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自行車戶外運動治療。戶外騎行過程中,患者在他人陪同時,陪同人可用一些暗示性語言幫助患者解除顧慮,進行精神心理疏導、行為矯正,鼓勵患者調整心態。另外在治療中安排好騎行作息時間也很重要,患者經早晨鍛煉后,有利于調整一天的工作狀態;而傍晚鍛煉后,再加上白天工作的勞累,則有助于改善失眠、多夢、焦慮的癥狀,提高夜間睡眠質量。
自行車戶外運動在心血管神經癥干預治療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心肺功能,增強體質。在運動時,由于肌肉收縮而需要大量養分和氧氣,心臟收縮的次數便增加,而且每次壓送出的血液量也較平常為多;同時氧氣的需求量亦增加,呼吸次數比平常多;肺部的收縮程度也較大。所以當運動持續,肌肉長時間收縮,心肺就必須努力地供應氧氣分給肌肉,以及運走肌肉中的廢物。而這種持續的需求,可提高心肺耐力。當心肺耐力增加了,身體就可以從事更長時間或更高強度的運動,而且較不易疲勞。所以自行車戶外運動在心血管神經癥的干預治療中要循序漸進,才能達到理想效果。應遵循由平坦道路到有坡度的路段,再到陡坡,逐漸增加難度;由短距離到長距離,逐漸增加強度。把患者從憂郁、焦慮、憂愁的狀態中,帶入快樂、健康、陽光的戶外騎行過程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康復。
作者:周高東單位:陜西省旬陽縣蜀河鎮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