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青少年在特殊階段的心理特點青少年時期是人由青澀向成熟轉變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他們所呈現出的思想傾向、處事方法、思維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尤其是受教育階段,青少年們更會出現人們意想不到的反應,逆反心理便是其中比較明顯的,它主要是指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輕人在遭遇某事時出于維護自尊的目的,而對他人或者一些事物成對立和排斥狀態,再加上青少年在這一階段容易脾氣急躁、心高氣盛,他們往往會對一些事情產生無心過問、不信任、不贊成甚至過激的對抗行為,以此表達自己正在形成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2]。這一階段的學生可能不服從家長、老師的管教,甚至頂撞長輩,還可能沾染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用夸張、過激的行為來彰顯自己的個性,這一系列的反應在人的成長階段中都是十分正常的,也是必須經歷的。對于思政課,青少年學生呈現出逆反心理同樣是可以預見的。當個性張揚、渴望被關注、被認可的青少年學生遇上形式古板、內容枯燥乏味的思想、理論時,絲毫沒有共同之處甚至顯示出些許對立的兩個個體便會顯示出排斥甚至對抗,學生不配合課程安排、不響應老師要求,甚至拒絕聽課、抵抗學習的現象頻繁出現,面對青少年學生特殊的心理狀態與成長階段,老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也會困難重重。一些學生在脫離家長和老師的管束后,不僅將學習惡習與消極的心理狀態在思政課堂上展露無疑,還對日常的正面思想教育宣傳進行反面理解、對社會上和校園中存在的正能量進行無端的否定,嚴重的甚至在內心形成消極抵觸的心理狀態與相對畸形的人生價值觀,這樣的局面使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對青少年的成長與蛻變十分擔憂。
(二)個別思政課程不良教學現狀思政教育與其他教育科目在教學內容既存在共性的特點,也呈現著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它與傳統的語文、數學、英語科目一樣是青少年受教育階段必須學習的內容,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基礎作用,能夠幫助青少年學生從小形成正面的思想品質,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思想意識層面的扶持與培養[3]。另一方面,思想政治領域的教育一直貫穿于青少年學習生涯的始終,伴隨學生年齡的增長、思維的不斷健全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這一系列的教育由早期以思想品德為主要內容的說教發展到后期有較強系統性、邏輯性的理論體系,不僅良好地貼合了青少年心智成熟的過程與不同時期的心理需要,還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淺入深地進行了分類與整理,讓接下來的思政教育活動更加得心應手。然而,在這樣良好的鋪墊下,一些學校的思政課老師仍然表現出一定的個人局限性,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思政教育對學生的滲透效果,甚至違背了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要求,直接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涯與成長歷程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現階段院校中的思政課程很難像其他科目一樣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與興趣,大多數課堂存在著師生互動差、學生反饋弱、教學進展慢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更應該積極查找問題的根源所在,盡最大可能地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程自身魅力的展現,而不是將思政課變成“自習課”,放任學生做與本科目無關的事,省略課堂提問與課下交流等等,這樣消極的做法只能讓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助長其逆反心理中的不良因子。個別老師所謂利用“放任”來消磨學生逆反心理的做法通過事實的證明,也被認為是違背教師職業道德、違反客觀規律的。因此,在教育領域想要實現改良和飛躍,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與極其嚴謹的教學探索,這樣才能讓教師成為學生逆反心理與晦澀難懂的思政知識之間的調和劑,促成教育宗旨的最終達成。
(三)家庭、群體、社會等對青少年造成的客觀影響人們對一種事物產生的某種態度并不是平白無故形成的,也不是僅由一種因素所決定的。青少年對思政課形成的逆反心理也同樣受到青少年心理和思政課程本身之外的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如今的青少年更具開放性,他們能夠接受來自社會、他人等各種方向的影響,同時也樂于嘗試新事物、結交新朋友。在這樣一個心智迅速成長的階段,他們大多進行著缺乏選擇和甄別的吸收與接納,也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悄然改變。能改變他們的包括很多,比如不同的家庭狀況、小群體之中的相處以及整個社會導向等等,都會直接對他們的心靈造成沖擊,從而成為其逆反行為的導火索。以學生之中最常見小團體為例,青少年階段的學生特別是稱兄道弟的男生往往能夠因為一句話或者所謂的交情、哥們義氣拉幫結派,這樣的小團體大多有著某種大致相同的精神導向去支撐和引誘他們做一些過激行為。盡管在比較安靜的課堂上不會出現師生間激烈的對峙,但他們卻會用冷漠和不在乎來默默抵制老師反反復復的說教,讓老師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無從下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極易受到所處環境中人與事的干擾和影響,再加上他們在這一特定時期的品格、價值觀念、處世態度等的可塑性較強,使得人們更應該對他們接觸的人、遭遇的事給予更多的關注。以家庭環境為例,一些家庭可能長期以來形成了比較嚴厲的教育環境,對子女的言行以及學習行為進行了比較嚴格甚至苛刻的硬性規定,但物極必反,孩子難免會在某一階段或者遇到挫折時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從而反映在該階段的學習狀態上。除此之外,一些特殊的因素也能造成學生在思政教育課程中的逆反心理,比如學生對某一社會現實的過激反應、受到社會某些邪教或不良組織的洗腦等等,都會引起他們心理與情緒的過分緊張,繼而誘發逆反心理。
二、轉變學生逆反心理、優化思政教育效果的途徑
(一)注重心理疏導和隱形教育,消除學生逆反心理包括逆反心理在內的多種“青春期標志”都在或明顯或隱蔽地塑造著人的性格與頭腦,人之所以存在內在區別,很大程度上受到其青少年時期心理狀態與觀念的影響。因此,學校和老師在強調學生知識文化層面時,還要注重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價值趨向,使他們少走彎路和錯路。青少年在思政教育課堂上表現出的逆反心理同時也代表著整個學生群體在當下所共同面臨的難題,學校和老師們可以嘗試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集體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個別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疏導,或開展其他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活動,借此來緩解學生在課堂上反映出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作為一個籠統的概念,它還具有各異的誘發因素,如特殊的家庭背景,包括父母離異或亡故、家長疏于管理;再如學生過去印象深刻的經歷,包括被打罵、被嘲笑、被冤枉等;還有一些青少年之間的“學習”和跟風都會讓他們的逆反心理不同程度的“發酵”,從而更加直接的反映在青少年過激的言語和行為之中,甚至會讓老師和家長的勸導工作面臨阻礙和抵抗,造成不良心理狀態的惡性循環。所以,在強調心理疏導的同時,還要講究方法,積極嘗試隱形教育。所謂隱形教育就是要求老師采取不同于傳統教學形式的其他方法,來實現其教育目的。就思政課來說,老師們可以利用社會實踐的優勢,多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政治成果紀念展,或者組織觀看有利于樹立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故事片和人物傳記等等,用多元化的學習形式來消除課堂教育的框架,抵消學生存在的抵觸和逆反心理,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效果得到顯著的提升。
(二)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教師作為與青少年接觸最為頻繁、能夠顯著影響學生內心狀態的人,是塑造青少年意志品質與思想政治觀念最重要的力量。想要幫助學生平穩、合理的度過逆反心理過于明顯的階段,并讓他們能夠與老師的課堂教學形成良好的配合,需要一支專業素質過硬、整體水平較高的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教師除了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還需要掌握比較先進的思政課程教學理念與方法,要求能夠構思、策劃比較完整的教學改進方案與相應的應急措施,例如如何安撫學生的逆反心理,如何調整課堂流程來適應學生的接納與認知進度、怎樣與情緒失控的學生交談等等。此外,思政課教師還可以嘗試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特別是針對處于逆反期的青少年的心理狀態的知識,以減少與學生逆反心理的“正面交鋒”,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大多數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會表現出所謂的逆反、暴躁、消極,這些不成熟的心理狀態都會如實的反映在他們課堂表現、課下理解以及考試成績上,對待處于特殊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思政課教師更應該做到敏感、細致,時刻的關注學生的外在表現,來獲取他們更深層次的心理狀態與學習進展。通過如此細節化的調整,教師將會掌握有關學生在思政課程中顯示的逆反心理的不同誘因,不僅能夠做到針對當前教學困境“對癥下藥”,還可以為其他科目的教學改良、學生青春期心理的研究等多個領域提供可參考的數據與事實資料,可謂一舉多得。
(三)利用多方合作,創設良好環境對青少年的培養需要來自各方面的共同支撐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在解決學生對思政課程產生逆反心理這一難題時同樣如此。正是由于吸收來自多種渠道與形式的教育,青少年才能逐漸擺脫青澀,成長為具有責任感與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可用之才。思政教育想要深刻地作用于青少年除了需要老師們義不容辭的課堂教育外,還需要來自學生身邊的家長、朋友以及整個社會給予更多的正能量,為他們積極的提供正確的引導和必要的呵護。家長們可以嘗試對青少年進行比較溫和的教育方式,通過適當的擺事實、講道理來疏導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抵觸和逆反心理,而不是用反復的嘮叨和批評來進一步激化他們暴躁易怒的狀態。對于由學生自發組成的小團體,思政課老師可以有目的的“區別對待”,通過對這些小團體中比較有威信、有話語權的學生進行重點教育,勸導他們轉變學習態度,理智冷靜的對待思政課程教育,重新對學習產生興趣和信心,主動投入到課堂當中。學校以及思政教育課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其他學校、社會機構、公益組織等進行比較深入的交流與合作,盡最大可能為學生爭取社會實踐機會,與社會各界主動“搭橋”,嘗試跨界合作,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拓展思政教育課堂,讓更多的人或組織關注青少年的思政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夠讓青少年學生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幫助與關懷,用事實來感化他們比較尖銳的外殼,從而讓他們內心的逆反情緒得到安撫,幫助他們穩定的度過青春逆反期,減少因不成熟、不理智的思維或想法對自己或者他人造成的傷害。
此外,各級教育部門、社區機構等也應該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必要的日常宣傳與有關主題活動的舉辦,來為包括青少年在內的人們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即將或者正在接受正規思政教育的青少年進行足夠的鋪墊,讓他們在感情和心理上形成一種接納的姿態,從而使思想政治課的效率大大提高。沒有了過分的抵觸和反抗心理,青少年也能夠更加平和的接受相關地思政教育內容,對課程的學習和理解也將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人的青少年時期是驚喜最多也是問題最多的階段,人們大多都在這一階段經歷了由幼稚到成熟、由沖動到理智的成長蛻變。學生對待思政課所顯現出的種種反抗行為也同樣歸因于這一特殊的成長階段,老師們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特點與其他影響因素后進行冷靜的對策分析,防止因盲目教學造成思政教育課堂的惡化,力求青少年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獲得最大化的收獲。
作者:胡若靜于淼單位:保定學院輔導員保定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