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傣藥資源研究開發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概括整理我國傣族地區傣藥資源的調研與應用情況,為其應用與開發提供相關基本信息。方法:通過廣泛的文獻查閱與考察,對我國云南省的傣藥古籍中藥物種類整理情況、傣藥資源種類的現代調研情況、傣藥質量標準控制及制劑開發等研究應用情況進行歸納總結。結果:初步整理出我國傣藥資源種類及其開發應用的基本情況。結論:本研究將為我國傣藥資源種類的應用、保護和研究開發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基本信息。
關鍵詞:傣族;傣藥資源;云南省;傣藥古籍;傣藥質量標準控制;制劑開發
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分布在泰國、老撾、緬甸中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印度東北部、中國西南部等多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6600萬人左右。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傣族人口126.13萬,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居住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臘、勐海三縣市,普洱市的景谷、孟連縣,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麗市、盈江縣等縣市,以及臨滄市的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在玉溪市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等地也有散居[1]。古代傣族就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繃”等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根據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自文字產生后,傣族的各種天文、地理、醫學、藥學等知識均刻于貝葉之上(稱為貝葉經),得以記載流傳下來[2]。我國傣族大多居住在海拔500~1300m的平壩,這些地區地質古老,自然條件優越,屬亞熱帶、熱帶氣候,雨量充沛,高溫濕潤,全年無四季而只有旱季和雨季。這里森林茂密、綠色蔥蘢,熱帶植物種類繁多,藥用動、植、礦物資源豐富。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醫療實踐中,傣族逐漸創立了具有一定醫療體系的民族醫藥。據調查整理,傣藥(按基源計)有1111種,其中植物藥1010種、動物藥91種、礦物藥10種[3]。以植物藥為主是傣藥的鮮明特點,主要為地產品種,也有少量外來藥物。在傣藥資源調查整理的基礎上,傣藥質量標準的認定工作及資源的應用開發工作也取得了較突出的成就。
1傣藥資源調查與研究整理
傣族傳統醫藥學是傣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診治疾病的經驗和藥方,形成以“四塔五蘊”“風病論”“解藥論”等理論為核心的一門傳統民族醫藥學,并通過不斷完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典型地域特征的傣醫藥文化[4]。據貝葉經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醫藥。人們通過反復摸索,逐漸學會使用各種藥用動植物,總結出了大量的單方和驗方。早在漢代,傣族統治者為了表示忠于漢王朝,把貴重藥材玳瑁、象牙、犀角等物列為上品奉供。現在的傣醫藥手稿中也把這些藥物記載為貴重藥材[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黨和國家對民族醫藥的高度重視,傣藥資源種類的調查整理研究工作逐步展開,不斷取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傣藥資源種類基本摸清。20世紀60年代,蔡希陶先生等科學家通過調研,從壽命可達數千年的龍血樹中提取了活血化瘀生肌圣藥———傣藥龍血竭,結束了中國不產血竭而向海外購買的歷史[6]。1970年,云南省原思茅地區中草藥辦公室(思茅地區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通過整理,編寫出版了《云南思茅中草藥選》。該書收載了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州中草藥285種,南藥及南藥代用品15種,共300種天然藥物中有傣藥123種[7]。1977年,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成立了民族醫藥調研小組(組長由該州州長召存信擔任),開展傣醫藥的繼承發掘、翻譯整理、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工作。先后收集、整理傣醫藥史籍、經書200多部,其中包括貝葉經和紙板經,如《嘎比迪沙嫡巴尼》《巴臘瑪塔坦》《阿皮塔麻三給尼》《巴力旺》《嘎牙山哈雅》《檔哈雅龍》《檔哈雅囡》《麻哈娃》《牙麻嘎》《桑給尼》《尼該》等。收集到7000多個單、驗秘方和傳統經方,采集制作了動、植、礦物傣藥標本1000余種[8,9]。云南省德宏州藥檢所的方茂琴等人從1979年開始進行傣醫傣藥的發掘、收集、整理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整理出版了《德宏傣藥驗方集》(1),共收載了傣藥370多種和單驗方100多個。在此基礎上又收集傣藥380多種、單驗方410個,明確科屬種的植物藥250種、動物藥30種,編寫出版了《德宏傣藥驗方集》(2)(3)和《德宏民族藥名錄》[8]。1977-1981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相關單位及民族醫藥調研小組成員對西雙版納自治州內藥用植物進行調查,相繼整理出版了《西雙版納傣藥志》第1-3集(1979年、1980年、1981年)。每集各收載傣藥100種,三集共300種[10]。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003年,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康朗侖、康朗臘、巖拉等通過收集史料,走訪老傣醫,獲取獻方獻藥及提供的寶貴資料,開展傣藥品種資源調查,完成了傣藥品種的查證和實物拍攝。經整理研究,于2003年采用傣漢兩種文字編輯出版了《中國傣醫藥彩色圖譜》(主編林艷芳、依專、趙應紅)一書。該書收載了300種臨床常用傣藥及實物彩照,其中植物藥286種、動物藥6種、礦物藥7種、其他類藥物1種[9]。20世紀80年代后,由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調研辦公室翻譯編寫了《嘎牙山哈雅》(1988)、《古傣醫驗方譯釋》(1990)、《傣藥志》《傣族醫藥驗方集》及一些“檔哈雅”(即傣藥古籍)。還編寫出版了《傣醫傳統方藥志》(1985)、《西雙版納古傣醫藥驗方注釋》(1983)等,共收載傣藥405個品種[11]。1985年出版的《傣醫傳統方藥志》一書是《西雙版納傣藥志》的續篇,由中國科學院云南熱帶植物研究所、西雙版納州藥品檢驗所、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科研所等單位的有關人員編寫而成。該書收載傣醫藥古驗方111個,常用傣藥105種,涵蓋60個科、97屬動植物[12]。
云南省玉溪地區藥品檢驗所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藥檢所的李學恩、周明康、王正坤、李堅、康勇等在文獻發掘、民間訪談、資源調查、標本采集鑒定、資料整理的基礎上,于1992年編寫了《元江傣族藥》(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收載元江縣傣族常用、資源豐富的傣族用植物藥44種[13]。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的要求,從1996年開始歷時7年,由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所牽頭,組織云南省傣醫藥學專家及中醫藥學專家,在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思茅地區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共同配合下,全面系統地對古今傣醫藥文獻史料和現代傣醫藥研究成果進行收集、翻譯、整理、研究及匯總,于2005年出版了《中華本草•傣藥卷》。該書收載了常用傣藥400味,插圖351幅。其中植物藥373味,動物藥16味,礦物藥11味[14]。2012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的張麗霞等人采用村社關鍵人物訪談、半結構式訪談和藥材集市調查,重點訪問傣族民間醫師關于傣藥應用方面的傳統知識,收集散存于民間的傣醫藥文獻資料(貝葉經、紙板經、手抄書等),同時結合野外實地憑證標本和實物收集的方法,對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所轄縣域及普洱市景谷、鎮沅、西盟、孟連等傣族居住區進行傣藥資源的調查,再與已整理出的我國典籍已收錄的傣藥名錄匹配去重,作為典籍未收錄傣藥資源的補充名錄。經調查和整理,共新增272種傣藥原植物,隸屬于107科228屬。其中地衣類1科1屬1種,真菌類1科1屬1種,苔蘚植物1科1屬1種,蕨類植物4科4屬4種,裸子植物5科5屬5種,被子植物95科216屬260種[15]。2014年,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的段寶忠、徐江等人通過對《西雙版納傣藥志(1-3集)》(1979-1981年)、《傣藥名錄》(1982年)、《云南民族藥名錄》(1983年)、《中國民族藥志•第1卷)(1984年)、《傣醫傳統方藥志》(1985年)、《德宏民族藥名錄》(1989年)、《傣族傳統醫藥方劑》(1993年)、《傣族醫藥學》(1996年)、《傣族醫藥研究(檔哈雅龍)》(2001年)、《中華本草•傣藥卷》(2005年)、《中國民族藥志要》(2005年)、《傣藥學》(2007年)、《云南省中藥材標準(第3、5冊)》(2007,2009年)等專著所記錄的傣藥進行整理,共收集到傣藥資源種類信息3784條,通過查詢中國植物志網絡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4版,校正拼寫錯誤后將物種拉丁名進行同異名處理,合并重復項后得出,上述文獻共收錄傣藥(按基源計)1111種,其中植物藥1010種(分屬于168科610屬),動物藥91種(分屬于65科),礦物藥10種。
在科屬結構上,種類大于20個物種的有豆科、菊科、大戟科、百合科、姜科、茜草科、夾竹桃科等。整理發現,傣藥資源中野生品種占絕大多數,資源物種在分布上與傣族居住地區熱帶、亞熱帶的植被分布相對應,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傣藥品種資源約有70%~80%產自云南省南部和西部,集中分布在我國南部的西雙版納、德宏兩個自治州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等地。同時,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2013版)、《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1989年)等公約和名錄,對列入瀕危或重點保護的傣藥資源進行分析。在1111種傣藥資源物種中,被列入保護的野生植物有43種、動物19種,共占傣藥資源種類總數的5.58%。其中列入保護的植物占植物種類傣藥總數的4.25%;在傣醫使用的動物藥中,列入保護的動物種類占動物類傣藥總數的20.87%,其中包括虎、象、胡兀鷲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藥用部位[3]。2016年6月出版的《中國民族藥辭典》一書,系賈敏如、張藝等人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共衛生專項資金項目“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叢書”經費資助下,通過組織全國多民族的民族醫藥專家,查閱大量文獻,歷時6年(2010-2016年)編纂而成。該書共收載傣藥1232種(按基源計),其中植物藥1134種、動物藥76種、礦物藥16種、菌類5種及其他1種[16]。在藥材種植方面,云南省目前已有種植基礎的有砂仁、珠子草、腎查、石斛、龍血樹等10個南藥、傣藥品種[2]。
2傣藥標準化研究及傣藥的應用開發
2.1傣藥標準化研究
傣藥標準的研究制定是傣藥資源種類的規范化應用、傣藥質量控制及研究開發必要的基礎性工作。云南省及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有關機構非常重視傣藥標準化工作,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制定傣藥材標準,至本世紀初,共組織研究制定了100余種重要的傣藥材標準,包括2005年版《云南省中藥材標準》第3冊、第5冊,兩專冊的傣藥材標準,為常用傣藥的檢驗、應用開發提供了法定性技術依據。1975年,云南省衛生廳組織專家研究起草及審定匯編了《云南省藥品標準》(1974),該標準共收載藥材202種,其中傣藥6種,分別是亞乎魯、文尚嗨、麻罕、黑種草子、鏈莢豆草、酸藤果,該標準的制定為傣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17,18]。2004年,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成立,為規范藥品生產,保證云南各民族用藥安全有效,解決國家批準、云南藥品生產企業生產的中藥成方制劑和民族藥制劑處方用藥材以及眾多云南民族習用藥材無法制定質量標準的問題,決定開展云南省中藥材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由注冊處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論證。2005年9月,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初步確定了第一批藥材標準品種,并由云南省藥品生產企業、經營、使用、檢驗、科研、教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組成《云南省中藥材標準》(2005年版)第一冊的編寫專家組,通過研究編寫與審定,并于2005年12月出版。該標準收載云南省習用藥材50種,其中傣藥9種,分別為葉下珠(芽害巴)、地不容(波波罕)、芒種花(衣枝基)、苦菜子(內帕嘎休)、珠子草(芽害巴)、紫色姜(補累)、黑螞蟻(摸郎)、傣百解(雅解先打)、箭根薯(咪火蛙)[17]。《云南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出版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委、州人民政府將傣藥材標準研究工作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項目。由西雙版納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西雙版納州食品藥品檢驗所、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州傣醫醫院)負責起草,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德宏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協作,云南省食品藥品檢驗所復核,歷時3年,于2007年制定出版了《云南省中藥材標準》(2005版第3冊•傣族藥)。
該冊傣藥標準收載54種傣醫藥史籍記載及傣醫臨床、傣藥制劑最常用的傣藥材,包括九翅豆蔻根(賀姑)、三對節根(哈光三哈)、大葉羊蹄甲(嘿賽仗)、大劍葉木根(哈占電拎)、小紅蒜(賀波亮)、五葉山小桔根(哈比郎)、云南五味子藤(嘿罕蓋)、木棉樹皮(楠牛)、木蝴蝶樹皮(楠楞嘎)、毛葉三條筋(芽三英囡)、毛翼核果藤(嘿介)、火焰花葉(擺皇丈)、石梓皮(楠說)、龍血樹葉(擺埋嘎篩)、白花樹皮(楠秀)、白花臭牡丹根(哈賓蒿)、白鉤藤(懷免王)、對葉豆葉(擺芽拉勐龍)、百樣解(文尚海)、灰灰葉樹(埋過干呆)、羊耳菊根(哈娜罕)、燈臺樹(埋丁別)、決明根(哈芽拉勐囡)、紅花臭牡丹根(哈賓亮)、纖穗柳樹皮(楠孩嫩)、羽萼葉(擺芽化水)、堅葉樟(埋中歡)、余甘子樹皮(楠夯板)、卵葉巴豆葉(擺沙梗)、苦冬瓜(巴悶烘)、腎葉山螞蝗(哈以不列)、定心藤(鄧嘿罕)、絨毛戴星草(麻臘干)、栘栘樹皮(楠果緬)、鴨嘴花葉(擺莫哈蒿)、圓錐南蛇藤(嘿麻電)、倒心盾翅藤(嘿蓋貫)、射干葉(擺芽竹毫)、勐臘大解藥(解龍勐臘)、野甘草(芽害補)、粗葉木(扁少火)、黑心樹(更習列)、黑種子草(景郎)、傣百部(幾龍累)、傣草寇根(賀嘎)、臘腸樹(更攏良)、蛤蟆花(帕夯喃)、嘎哩啰樹皮(楠過)、蔓荊葉(擺管底)、蔓荊根(哈管底)、榼藤子(乃麻巴)、辣藤(沙干)、薏苡根(哈累牛)、藤苦參(哈新哈布)[18]。自2007年《云南省中藥材標準》(2005版第3冊•傣族藥)出版后,項目各參與部門大力支持并密切配合,經專家學者的努力,歷經兩年時間,完成了第2期50種傣藥標準的起草工作,并于2009年出版了《云南省中藥材標準》(2005版第5冊•傣族藥)。其中新增傣藥45種,分別為:人字樹(么滾)、三開瓢(嘿蒿婻)、大苦涼菜根(哈帕利)、大樹甘草(當娜)、大葉火筒葉(擺瑞亨)、大狗響鈴(換汗喃)、大清明花藤(沙抱攏龍)、小葉臭黃皮(擺撇反囡)、小麻藥(芽爬匹)、小粘葉(芽專水)、木蓮皮(楠母貝)、長柱山丹(叫勐遠)、止血藤(嘿亮浪)、石柑子(嘿歪拎)、白粉藤根(賀些柏)、白鶴靈芝(芽魯哈咪賣)、老鴉花藤(嘿亮龍)、閉鞘姜(恩倒)、竹節黃(芽帕雅約)、觀音座蓮(故季馬)、含羞云實(芽舊壓)、雞蛋花樹皮(楠章巴蝶)、苦藤(嘿吻牧)、金絲藤仲(嘿當杜)、茴香豆蔻根(波丟勐)、樹蘿卜(賀比罕)、思茅蛇菰(比鄰)、彎管花(叫哈蒿)、美登木(埋叮囊)、扁擔藤(嘿扁)、珠蘭(妹滇)、野苦瓜葉(擺麻懷烘)、野柿根(哈麻賀呢)、紫色姜(補累)、黑面神(哈帕彎藤)、銹毛野棗(埋馬)、臘腸樹葉(擺攏良)、滑葉藤仲(嘿蒿模)、蓬萊葛(廣蒿修)、酸葉膠藤(嘿宋攏)、嘎哩啰葉(擺麻過)、蟬翼藤(中臘安)、膏桐木(埋烘罕)、藤茶(臘康歇)、藤甜菜(帕些)[19]。
2.2傣藥資源的開發應用
在傣藥資源的開發應用方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傣藥為原料形成了許多醫院制劑,也開發出了多種新藥。云南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1979年成立后,開展了傣醫藥的搶救、發掘、繼承和發展工作。到2005年,經過20多年的努力,從所收集的7000多個經方和單、驗、秘方中,篩選出應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毒副作用低、藥源豐富的43個藥方,研制成研究所附屬醫院的院內制劑,包括片劑、丸劑、散劑、膏劑、膠囊劑等14個劑型。其中“尿糖消膠囊”“保肝膠囊”“咳喘靈”“喉舒寶含片”“類風濕消散”“婦安康”“降壓消脂靈”“健胃止痛膠囊”“百解膠囊”“除風止痛膠囊”“解毒養顏膠囊”“五寶膠囊”“雙桂膠囊”等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20]。傣藥新藥研發也取得較突出成果。著名的“傣肌松”就是從傣藥“亞乎奴”開發出的一種肌肉松馳劑;以傣藥“麻三端”開發出的“降壓靈”也受到關注。收入國家標準的傣藥品種還有雅叫哈頓散、七味榼藤子丸、雙姜胃痛丸、葉下珠片、燈臺葉顆粒等[21,22]。近些年來,對傣藥“雅解”(即能解除體內毒素,平調四塔五蘊功能的一類藥物)的化學成分、藥效活性、作用機制等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23,24],將對“雅解”類藥物的臨床應用及新藥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3結語
傣醫藥是我國有民族文字記載、有一定理論體系的古老的民族醫藥。我國傣族聚居的西雙版納地區是中國熱帶植物最集中的地區,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藥物王國”之稱。傣藥有資源種類豐富、醫藥史籍較多、應用歷史久遠的特點。傣藥資源的調查工作開展得較早,通過翻譯整理及調查而編寫的藥物專著較多。我國傣族人口雖不是很多,但傣藥資源開發特別是醫院制劑開發的工作做得較好,有的傣藥制劑品種還進入國家標準。傣藥材標準化工作也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2005版《云南省中藥材標準》第3冊、第5冊收載的均為傣族藥,這為傣藥資源的應用、質量控制與新藥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成蘭,趙應紅,馬偉光.傣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
[2]林艷芳,邱明豐,賈偉,等.中國傣醫藥研究概況(上)[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14(10):1-5.
[3]段寶忠,徐江,李海濤,等.傣藥資源的研究現狀與開發利用[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18-23.
[4]曾君,譚毅.淺談我國傣藥的發展與存在的問題[J].中國醫藥指南,2012(36):282-283.
[5]周兆奎,趙世望,刀正員.傣藥的概況[J].中成藥,1981(11):6-9.
[6]林艷芳,邱明豐,賈偉,等.中國傣醫藥研究概況(下)[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8,2(2):1-5.
[7]云南省思茅地區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文衛組.云南思茅中草藥選(內部資料性出版物)[M].1971:1-3
[8]戴翥.傣醫藥文獻整理研究綜述及思考[J].北京: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9(10):61-64.
[9]林艷芳,依專,趙應紅.中國傣醫藥彩色圖譜[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10.
[10]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醫藥調研辦公室.西雙版納傣藥志[M].第3集(內部資料性出版物).1981:1-2.
[11]馮德強.思茅傣族傳統醫藥研究:檔哈雅龍[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
[12]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調研辦公室.傣醫傳統方藥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1-2.
[13]李學恩,周明康,王正坤,等.元江傣族藥(內部資料性出版物)[M].1994:1-95.
[1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傣藥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2.
[15]張麗霞,李海濤,張忠廉,等.典籍未收錄傣藥資源的增補與研究[J].中國現代中藥,2016,18(1):56-66.
[16]賈敏如,張藝.中國民族藥辭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17]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藥材標準[M].第1冊.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5:1-63.
[18]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藥材標準[M].第3冊(傣族藥).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
[19]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藥材標準[M].第5冊(傣族藥).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9.
[20]林艷芳,希莎婉,劉毅,等.中國傣族傳統醫藥學概論[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5(11):2-8.
[21]趙沛月,王真.淺談傣藥產業化發展[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1,17(1):72-73.
[22]邢東明,杜力軍,林艷芳,等.從新藥研究角度分析傣醫藥及它的優勢定位[J].世界科學技術,2000(5):6-8.
[23]段忠玉,鄭進.傣族傳統醫藥研究的回顧和反思[J].醫學與社會,2016,29(8):40-42.
[24]王輝.傣藥“雅解沙把”增強肝臟解毒功能的機制研究[D].昆明:云南中醫學院,2013.
作者:張夢娜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