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老年人醫療保健之我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兩周患病率狀況兩周患病率是反映居民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求量的重要指標。通過兩周患病率調查來反映老年人健康狀況,健康水平是目前國內統一采用的基本衡量方式之一。在門診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逐步增長,據2003年第三次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兩周患病率為338.0‰,是65歲以下年齡組的3倍,并呈持續增長趨勢。
1.2心理社會健康狀況心理社會健康是全面衡量老年人健康狀況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有調查發現約八成以上老年人處于心理健康的臨界點或亞健康狀況。主要表現有孤獨、自卑、空虛、失落、失眠、易怒、反應遲鈍、情緒反復等癥狀,而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婚姻狀況、軀體患病情況以及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是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此外,還有部分老年人,因不能全面正確的提供病史,使其所患病不易被發現。
2.社區老年人醫療保健存在的問題
2.1專業醫院及人員缺乏目前國內現有的醫院,絕大多數都屬于綜合性醫院,專門服務于老年人的醫院和機構少,其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也良莠不齊,多數未經過老年醫學的專門訓練,且條件較差,故難以應對迅速增長的老年人群的醫療保健需求。
2.2家庭贍養功能弱化人口高齡化,獨生子女政策等,使傳統的家庭贍養功能弱化,家庭對老年人照料護理日見不足。因此,老年人對在社區開設老年專門門診、護理站及康復機構有一定需求。
2.3經濟問題經濟原因也是影響社區老年人醫療保健需求的一個因素。進入市場經濟社會,大多數醫院的醫療費用不斷上漲,部分條件較好的老年醫療護理機構及設施只能滿足少數有經濟支付能力老年人的需求。而目前國內收費低廉的社區醫院及機構還不多見。還有部分老年人因行動不便、無人陪護等原因,使醫療保健需求難以實現。
3.社區老年人醫療保健之對策
3.1建立完善老年人醫療保健體系老年醫療保健體系應以社區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把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連續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列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點。服務模式應從單一醫療向集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為一體的模式轉變。服務方式應由患者上門轉變為走出大門,深入社區、家庭,使老年人及家庭了解發病原因、治療方案及康復方法,并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改善飲食營養,改掉不良生活習慣,正確合理地使用藥物,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
3.2逐步實施網絡化管理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為實施社區老年人群的醫療保健服務打下了良好基礎。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原有的三級醫療網,針對老年人醫療保健服務的特點,進行功能定位,進一步強化各級醫療機構的老年病防治功能。加強對老年疾病的監測,控制慢性病,預防老年人傷殘的發生,以及進行心理慰藉等疏導并漸進地擴大覆蓋面,逐步完善社區老年人醫療保健服務的網絡化管理。
3.3加強專業隊伍的培養我國養老的特點是家庭贍養為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邊無子女的患病老人,病殘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會越來越多。因此,加速培養照料人員、老年病防治、臨床專業人員及社區醫療服務的骨干人才已是刻不容緩。與此同時,也要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所需要的健康服務,加大全科醫生、全科護士的培養,逐步改善這方面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的現狀。
3.4多方籌集所需資金在社區老年健康保健服務工作中,經費問題甚為重要。目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如無資金支撐,長期進行社區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務的工作將難以為繼。因此,必須加快落實和解決資金問題: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通過公共基金方式的社會保障,為此項工作提供經費。另一方面,家庭、社會、政府從不同角度繳納社區老年健康保健費用,如此多方籌集資金,為社區老年人健康保健工作的深入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社區老年健康保健工作在國內已不同程度的廣泛開展,但仍處在初始階段,很多方面還有待提高,需要我們去積極探索、思考,逐步地改進和完善,以期達到較高的社區衛生服務標準,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為建設和諧社會盡一份力量。
作者:馬霞單位: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