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言溝通聯合心理管理在小兒哮喘治療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摘要】目的探究語言溝通聯合心理管理在小兒哮喘中的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診治療的82例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住院先后順序分為研究組(n=41)和對照組(n=41),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則聯合語言溝通+心理管理進行干預,觀察各小組患兒的護理效果。結果對照組患兒在1年內哮喘再次發作次數以及住院次數均較對照組少,且SAS評分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針對哮喘患兒輔助實施語言溝通+心理管理等聯合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復發率,改善患兒哭鬧、焦慮等負面情緒。
【關鍵詞】語言溝通;心理管理;小兒哮喘;應用效果
哮喘是兒科呼吸道頻繁發作的一類慢性特異性炎癥以及高反應性氣道疾病。哮喘發作病因復雜,與過敏原所致的速發性哮喘反應及多種炎性細胞導致的遲發性氣道反應有關[1]。在急性發作期發作,主要以突發性喘息、胸悶、咳嗽、呼吸急促等臨床癥狀為主,且多在清晨或夜間呈進行性加重[2]。尤其對于小兒哮喘,呼吸功能發育尚未完全,易受外界因素干擾致病,且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增加患兒痛苦[3]。目前,在臨床上多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霧化吸入治療,但患兒年齡較小,治療依從性較差,需輔助應用護理干預,對提高配合度,改善預后療效有重要作用[4]。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診治療的82例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住院先后順序分為研究組(n=41)和對照組(n=41),納入標準:(1)患兒主要表現為夜間或清晨發作的咳嗽、咳痰、喘息、氣促等臨床癥狀,且多存在雙肺聞及散在的彌漫性哮鳴音[2]。(2)符合臨床中《小兒哮喘的診治標準》。對照組男性∶女性=21∶20,平均年齡(5.3±2.5)歲,平均病程(8.6±1.2)d;研究組男性∶女性=20∶21,平均年齡(5.4±2.4)歲,平均病程(8.5±1.3)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開展常規護理干預,入院后安排基礎性檢查,并給予家屬進行健康相關知識教育,且根據患兒的情況,制定健康、合理的飲食方案,指導患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研究組實施語言溝通+心理管理等聯合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語言溝通交流:面對醫院陌生環境,患兒可能會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再加上疾病本身帶來的疼痛,會增加患兒心理應激情緒以及與患兒溝通困難,需家屬協助配合交流,護理人員需熱情接診患兒,讓患兒感受到醫護人員給予的關懷與溫暖,與患兒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語速較慢。聲音適度,且在溝通的過程中,可輔助采用眼神以及微笑等肢體語言方式與患兒進行溝通交流,增強護理人員親切感,并贏得患兒好感,從而可緩解患兒緊張以及哭鬧等不良情緒[5-6]。(2)心理護理:詳細告知患兒哮喘情況,并耐心聽取家屬的意見,在治療中盡量滿足患兒需要,多鼓勵、安慰和關心患兒,同時給予玩具或看動畫片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從而可以緩解緊張、焦慮等情緒[7]。
1.3觀察指標
隨訪調查各組患兒在1年內哮喘再次發作次數以及住院次數,同時對患兒焦慮情緒,采用SAS量表統計評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患兒在1年內哮喘再次發作次數以及住院次數均較對照組少,且SAS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
3討論
小兒哮喘屬于兒科較多見疾病,其中以小兒變異性哮喘發病率最高,與小兒免疫力低,機體抵抗力差以及支氣管發育不全等自身因素有關。患兒在受涼以及接觸過敏原等刺激后,可誘發哮喘急性發作[8]。哮喘發作后,可使患兒出現氣流受限、氣道平滑肌痙攣、氣道狹窄以及呼吸阻力增加等病理特征,患兒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現為氣促、喘息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健康以及生長發育[9]。
目前,在臨床治療中,藥物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但易反復發作,需在治療期間輔助給予護理干預措施。本次研究主要給予患兒針對性干預,主要從心理、語言溝通等方面進行護理干預,滿足不同患兒的需求,不斷轉移或分散患兒注意力,可緩解哭鬧等不良情緒,通過微笑與眼神等交流方式,取得患兒信任,可提升患兒服藥依從性;并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哮喘發作的危險因素,可降低復發率。綜上所述,針對哮喘患兒在進行藥物治療過程中,輔助實施語言溝通+心理管理等聯合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復發率,改善患兒哭鬧、焦慮等負面情緒。
作者: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