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MSCT在肺空洞性病變診斷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8年第1期
摘要:目的:探討msct對肺空洞性病變特異征象的顯示效果和診斷應用。方法:收治肺空洞性病變患者21例,分析其CT掃描及圖像后處理技術在診斷中的應用。結果:在常規(guī)容積掃描的基礎上,應用薄層重建、靶掃描、多種后處理技術及增強掃描,為良、惡性空洞的鑒別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信息。結論:基層醫(yī)院利用MSCT的多種掃描方法,結合圖像后期處理,充分顯示肺空洞性病變的各種征象,可做出比較正確的評價。
關鍵詞:肺空洞;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圖像后處理
肺空洞病變是指肺內病變組織發(fā)生壞死經引流支氣管排出后形成[1],為肺部常見病變形態(tài)之一。肺癌及肺感染性病變均可見空洞形成,兩者在影像學上鑒別常存在一定難度,尤其在基層醫(yī)院,有時很難給出定性診斷。多層螺旋CT(MSCT)有容積掃描、薄層掃描及多種后處理功能,能充分顯示空洞的特異征象,為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手段,包括CT薄層、靶重建或靶掃描、增強、窗口技術、圖像后處理[2]。
一、資料與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胸部CT檢查的肺空洞病變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34~72歲,平均57歲;其中肺癌6例,肺膿腫8例,肺結核4例,肺真菌感染3例。均經手術、臨床治療隨訪證實,其中肺癌手術4例(術后病理為鱗癌),其余經臨床治療隨訪證實。CT掃描方法:應用TOSHIBAAquilion16螺旋CT在患者吸氣后屏氣狀態(tài)下完成容積掃描,掃描范圍從胸廓入口至肺底;5例患者給予靶掃描,層厚2~3mm,小FOV(20~25mm)掃描范圍包括病灶及鄰近縱隔、胸膜、肋骨;9例患者給予增強掃描,應用碘海醇80~90mL,靜脈推注,速率2.8~3.5mL/s,分別在血管期(20~25s)和實質期(80~90s)掃描;CT圖像的后處理和分析:圖像傳至工作站后,應用薄層重建、靶重建、窗技術及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蓋顯示,觀察和分析空洞壁的大小、形態(tài)、厚度、密度、內容物、邊緣、強化程度,重點分析內、外壁形態(tài)及洞壁厚度,并結合鄰近縱隔、胸膜、肋骨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二、結果
本組21例均為肺內單發(fā)空洞,6例癌性空洞洞壁厚薄不均勻,呈偏心性,靠近肺門側相對較厚,空洞內壁表面凹凸不平,并見壁結節(jié)突入,外壁見分葉,邊緣見細短毛刺、胸膜凹陷征,增強后強化峰值25~70HU,其中2例伴有鄰近肋骨溶骨性骨質破壞。良性空洞中,8例肺膿腫空洞為均勻厚壁,居中,內壁光滑,無壁結節(jié),洞內見氣液平,外壁周圍見明顯斑片狀炎性滲出,與正常肺實質界限模糊,鄰近胸膜見反應性增厚,增強后洞壁見明顯強化;4例結核性空洞均發(fā)生于肺葉中上部,為均勻薄壁,內壁光滑,洞內無氣液平,周邊見衛(wèi)星灶,肺內其他部位見滲出、增殖、鈣化、纖維化,病灶新舊不一;3例真菌感染空洞征象有暈輪征、空氣半月征,空洞周圍見少許浸潤陰影。運用MSCT檢查及后處理技術,空洞的形態(tài)、內外壁、厚度、病變周圍肺組織等都得到了很好顯示,提供了較多對良、惡性空洞病變診斷及鑒別有價值的影像征象,增強掃描則提供了病變的血供情況。
三、討論
肺空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化膿性、干酪性、缺血性壞死等[3],良、惡性空洞的鑒別一直放在診斷的首位。目前比較公認的MSCT分析包括空洞的形態(tài)、洞壁的厚度、內外壁的光整度以及強化程度[4]。定性診斷的關鍵是提示惡性或良性的各種征象的檢出,對一個特征顯示充分的空洞病變,診斷就容易得多,因此充分顯示肺空洞各種征象的CT檢查技術的應用就變得尤為重要。薄層重建:日常工作中常規(guī)掃描準值一般≤1.25mm,層厚5~8mm,部分病灶較小,常顯示2~3層,不能滿足診斷要求。容積掃描后薄層1mm重建,無需額外薄層掃描,明顯提高空間分辨率,減少容積效應,能較充分顯示病灶的微細結構。
靶掃描及靶重建:靶掃描為窄準直與小FOV相結合的掃描技術[5],空間分辨力明顯高于普通掃描后的再放大圖像,掃描范圍包括病灶及鄰近縱隔、胸膜、肋骨,層厚常為2~3mm。靶重建無需額外掃描,是筆者日常工作中使用較多的重建技術,選擇1~2mm層厚,標準算法重建,能清晰顯示空洞內、外壁的結構特征,特別是洞壁的形態(tài)、厚度。Woodring通過分析65例空洞性病變與良惡性的關系,發(fā)現洞壁厚度在<4mm的92%為良性,>15mm的95%為惡性,介于5~15mm的良惡性各一半,但個別癌性空洞由于瘤體廣泛壞死、氣體活瓣所致的高張力以及繼發(fā)于肺大泡基礎上,也可表現為空洞壁菲薄,易與良性空洞或不典型空腔混淆。另外,靶重建或靶掃描,克服了常規(guī)掃描后洞壁較薄區(qū)域因容積效應影響而很難獲得準確CT值的缺點,為CT值的測量提供了很大便利,使空洞壁增強后的CT值凈增幅度相對準確、可靠。
窗口技術:窗口技術是數字圖像所特有的一種顯示技術,能分別觀察不同的組織差別。空洞病變從洞內容物到洞壁,以及邊緣肺組織、鄰近肋骨的多成分性,決定了單一視窗不能滿足需要。筆者首先采用常規(guī)肺窗、縱隔,依次對洞內容物、洞壁、洞周肺組織進行觀察,另外對肺外圍鄰近肋骨、胸椎的病灶,加骨窗觀察,采用窗寬1400~2200HU,窗位300~450HU,直至能清晰顯示肋骨、胸椎骨質結構,觀察有無骨質破壞的存在,為癌性空洞的診斷提供主要依據。CT成像沒有固定的窗寬、窗位,應依觀察結構的不同而進行調節(jié),直至能清晰顯示病灶的密度特征。
增強掃描:增強掃描反映了病灶血流動力學特征,良惡性肺空洞壁的血供存在差異,對鑒別有重要意義。對強化峰值、模式及動態(tài)曲線進行分析,同時對淋巴結、大血管的受累情況可客觀評價,大多學者認為[6],CT值的凈增幅度對診斷意義較大,強化≤20HU或≥60HU提示良性,20~60HU提示惡性,≥60HU以活動性炎癥為多。值得注意的是,增強前后CT值測量時要注意掃描條件、同一測量層面以及空洞壁興趣區(qū)域的3方面對應,只有這樣獲得的CT值才相對可靠。癌性空洞洞壁強化峰值以20~60HU多見,強化后洞壁較平掃清晰,動態(tài)觀察常表現為自腫塊中央壞死區(qū)向邊緣強化逐漸明顯。肺膿腫空洞壁常明顯強化[7],壞死腔周邊以環(huán)狀強化為多。
圖像后處理技術[8,9]:應用最廣泛、最常用的為多平面重建(MPR),為二維顯示技術,MSCT的容積掃描可從任意角度和平面對圖像進行高質量重組,縱軸方向的空間分辨力明顯提高,使圖像達到各相同性。冠狀位、矢狀位重建,可多方位評價洞壁的均勻性、光滑度,是否存在壁結節(jié),另外對癌性空洞腫瘤邊緣形態(tài)、瘤-肺界面的顯示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CT;表面遮蓋顯示(SSD)也是我們常用的三維圖像技術,可立體空間、多角度觀察病灶的三維結構,尤其有重疊結構的區(qū)域,對癌性空洞外壁的分葉、毛刺、血管聚束有較高價值。容積顯示(VR)為可根據需要來對不同密度成分進行三維重建,能較好顯示空洞病變的外部形態(tài)及與鄰近結構的空間關系。
困惑與應對:對少部分良惡性CT征象存在交叉重疊的癌性空洞,診斷存在一定困難,必須認真對待,利用后處理技術盡可能多地發(fā)現細微征象,結合臨床資料、治療后CT變化,進行分析、歸納,提出可能性診斷,為癌性空洞患者治療爭取時間,提高生存率。此外,還需與空洞型轉移瘤、韋格肉芽腫、艾滋病性空洞以及不典型肺囊腫等進行鑒別。總之,利用MSCT的多種掃描方法,結合圖像的后期處理,能充分顯示肺空洞性病變的各種征象,綜合分析,可對肺空洞性病變做出比較正確的評價。
參考文獻
[1]唐華平,空洞性肺疾病患者影像學診斷與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資訊,2010,2(8):163.
[2]徐愛華.基層醫(yī)院孤立性肺結節(jié)CT檢查體會[J].醫(yī)學理論與實際2013,26(24):3318-3320.
[4]王海軍.孤立性肺空洞性病變的CT診斷與鑒別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86):56-57.
[5]李惠民,肖湘生,劉士遠,等.螺旋CT靶掃描對肺部小結節(jié)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6):424-427.
[6]李惠民,肖湘生.肺結節(jié)CT影像評價[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1,7(1):31-40.
[7]王寶堂,劉芝艷,張建明.肺癌空洞的診斷與鑒別診斷[J].CHINESEJOUNALOFCTANDMRI,2014,12(6):33-35.
[8]潭迎杰,顏劍豪.16層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術診斷周圍型肺癌的臨床應用價值[J].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15,2(24):44-46.
[9]李洪江,夏淦林.孤立性肺結節(jié)的CT診斷現狀與進展[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3):433-439.
作者:季軍 單位:226406江蘇省如東縣栟茶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