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健康管理對抗病毒治療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工具包括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問卷和依從性問卷。
1.1.1一般資料問卷包括人口社會學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和疾病相關特征(發(fā)現(xiàn)方式、是否初次發(fā)現(xiàn)、病程、既往抗病毒治療情況等)。
1.1.2依從性問卷采用Morisky等推薦評價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4個問題,即“你是否有忘記服藥的經歷?你是否自行改變藥物的劑量或用藥的頻率?當你自覺癥狀改善時,是否曾自行停藥?當你服藥自覺癥狀改善不大時,是否曾自行停藥?”。對以上問題的回答均為“否”者即為“依從”;其中有1個或1個以上為“是”,即為“不依從”。
1.2資料收集方法研究對象入組時進行基線資料收集。出院后6個月,通過面對面、郵寄或電子郵件的方式對已接受抗病毒治療的71例患者進行第二次資料收集。其中干預組隨訪31例,回收問卷28份,有效回收率90.3%;對照組追訪40例,回收有效問卷25份,有效回收率62.5%。兩組患者的人口社會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統(tǒng)計學處理原始數(shù)據(jù)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錄入和分析,主要統(tǒng)計學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統(tǒng)計、t檢驗及χ2檢驗。
2結果
2.1抗病毒治療的情況40例干預組患者中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為87.5%(35/40);80例對照組患者中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者81.3%(65/80),兩組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實際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比例和抗病毒藥物種類對比情況見表1。
2.2抗病毒治療依從性比較兩組患者抗病毒治療6個月后依從性比較見表2。
3討論
3.1良好的醫(yī)患溝通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抗病毒治療的接受率為94.3%(33/35),高于對照組的75.4%(49/6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與干預組能夠確保醫(yī)患之間充分的溝通有關。干擾素和以拉米夫定為代表的核苷(酸)類似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抗HBV的藥物,但薈萃分析表明干擾素治療結束時的應答率僅為40%左右,且不良反應明顯、停藥后有復發(fā)的可能;口服核苷類藥物雖然具有起效快(較快抑制HBV的復制)、不良反應小等特點,但易發(fā)生病毒變異,且存在治療終點難以確定的問題。因此,在開始治療前,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充分權衡利弊,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如果醫(yī)務人員在履行告知義務的過程中處理不當,則會使患者產生不良的心理體驗,對治療產生抵觸或排斥;或者即使接受了抗病毒治療,也往往是出于無奈和勉強,不利于依從行為的保持。
3.2加強健康管理干預組患者出院后,負責的醫(yī)護人員依然會與其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了解其用藥情況、可能的不良反應等,同時患者也可以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向負責的醫(yī)護人員咨詢,因此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予解決。對于抗病毒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各種生理和心理不適,在始終保持對患者的理解和關愛的前提下,盡量使患者認識到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可逆的、暫時的、并可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而減輕。個體化健康管理,依據(jù)患者的生活習慣提供給患者必要的技巧和經驗,如教給患者自行注射干擾素的方法;使用手機提醒;每7片藥為一個獨立包裝,并從周一開始服用;記服藥記錄等均可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
3.3長期跟蹤與隨訪提高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應該是貫穿疾病始終甚至是終生的。干預持續(xù)一段時間或終止后其效果將不可避免會減弱,因此長期持續(xù)或周期性的強化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由于CHB患者抗病毒治療療程長,必須在院外完成,因此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管理,應該延伸到醫(yī)院外,并且貫穿疾病治療的全過程。對CHB患者實施由院內延伸到院外的個體化健康管理,力求使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管貫穿于患者治療和患病的全過程,是對傳統(tǒng)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的拓展和新的嘗試。
作者:楊麗翠于榕楊玉鳳邢卉春單位:武警北京總隊第三醫(yī)院ICU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