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教育方法新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年第五期
1現行中醫教育成績斐然,對中醫現代教育方法的大膽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有一些不足。
現有院校教育多采用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根據循序漸進的科學原則,將課程按照學習時間和學習進度分為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醫學橋梁課和臨床醫學課四大類,教學方法以傳統的灌輸式為主,雖然課程之間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但不可否認的造成了課程門類繁雜、學制長、學習負擔重、知識堆積量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難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情況。隨著中醫教育問題的不斷顯現,現行中醫教育也進行了教學方法上的不斷嘗試。如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課程中引入“基于問題的導向學習方法(PBL)”;在《中醫外科學》教學中引入“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和討論學習方法(SEMINAR)”;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引入“標準視頻教學法”;在中醫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入“基于小組為基礎的學習方法(TBL)”;在中醫臨床課程教學中引入“病案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法(CBS)”等等。這些方法的應用無疑推動了中醫教育的不斷發展,為培養中醫藥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由于受到成長環境、思維模式、基礎教育形式等多方面的影響,中國學生往往偏好于被動接納知識,創新性及發散性思考略顯不足,而無論是“PBL教學法”“SEMINAR教學法”“TBL教學法”“CBS教學法”都需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使得我們在借鑒國外先進教育方法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我國學生的特點。在本科教學過程中納入師承制,引入班級為單位前提下的導師制,是中醫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然而,實行導師制的前提應當是導師本身深厚的中醫臨證功底,但現行導師選撥標準多以其職稱高低及課題經費來衡量,忽略其臨床療效的考核,加之臨床專業學位導師因專業分科的限制而影響了知識的廣度,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形成整體觀指導下的中醫思維,更難以評價學生繼承導師經驗后的臨床應用效果。
2充分了解中醫學學科特點及中醫院校學生學習方式,是構建良好中醫教育方法的基礎。
教學過程實質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過程,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F行的中醫教育多為教師集體備課、大班為單位的院校教育,為培養中醫藥高精人才,應當在充分了解中醫藥學科特點、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突出傳承教授的方式,以門診跟診、小班教學、案例討論等為主要方法。中醫學的學科特點是中醫學教育方法的導向。中醫學專業課程設置門類繁多,教學內容復雜多樣,這決定了其教學方法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多層次性,有的偏重于調查、實習,有的著重于推導、論證,有的偏重于臨床、試驗,且隨著各教學內容的不斷改革,學科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斷影響教學方法,進而使得教學方法表現出了鮮明的學科特點,因此,在中醫學教學方法的實施中應予以體現全面發展、德業相輔、終身學習等規律便尤為重要。我們當在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式、帶動式、鼓勵式的方式不斷培養其勤于思考、敢于表達、勇于突破的思維習慣,做到層次清楚、類別多元、多方參與,積極探索多向交流與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有效地實現中醫藥人才的加強與領軍人才的培養。王永炎院士提出:“繼承—驗證—質疑—創新”應當作為中醫傳承的基本思路。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到“讀經典做臨床”,仍是中醫教育中需要不斷探索和努力的關鍵環節。
3拓寬中醫教育方法思路,積極借鑒西方教育方法學
尤其是優秀的醫學教育方法學,提出真正符合中醫院校學生的教育方法,是提高中醫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教育方法學在西方已形成相對成熟的學科,它是教育學的分支,針對醫學教育方法也有很多論述。如“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體系醫學教學模式”“基于器官-系統的課程模式”“PBL學習”“Sandwich教學法”“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OSCE)”;在臨床醫學實踐中采用的“帶教老師制”“臨床經驗教學法”“臨床小講課及專題講座”“教學查房”“模擬教學”;以及醫學教學相關理論如“心理學”“循證醫學”“信息學”“演講學”“醫學文獻檢索”的應用等等。這些優秀的教育方法是教育領域的優秀成果,在中醫教學過程中應當勇于借鑒。樹立培養創新精神的教育觀念、突出整體化知識教育、融匯終身教育理念。我們在將中醫教育中較為常用的“PBL教學法”及“TBL教學法”進行的整合及優化。我們創新性的提出將“PBL教學法”轉變為“SPBL教學法”,即“基于設立問題的學習方法(SettingProblemBasedLearning)”,解決了中國學生習慣填壓式接受知識、沒有問題的現狀,并通過“SPBL教學法”引導學生逐漸向“PBL教學法”過渡?!癝PBL教學法”由教師設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為使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優化原有的“TBL教學法”,建立“小范圍交互學習模式”,即以5~6人為單位的團隊學習模式,并使二者有機結合,根據中醫學學科特點以及中國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期構建符合中醫學教學新方法。中醫教育歷來以家傳教育模式及師承教育模式為精髓,在小范圍的不斷交流與應用中將知識不斷地積累及內化。“SPBL教學法”及“小范圍交互學習模式”的疊加應用是對中醫傳統教育模式及現代優秀教育模式的有效結合,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們在中醫學習中逐漸形成多質疑、勤思考、自主探索、團隊交流、共同收獲的良性循環,是對中醫教育方法學的探索。
數千年來,中醫藥在維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和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經過漫長的應用、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模式。在西方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中醫藥仍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和蓬勃的生命力,這也是其發展至今的內在力量。在現有院校教育模式為主、傳承模式為輔的中醫教育模式框架下,一方面我們應當強化院校教育改革,適應多層次人才格局,同時注重選拔、培養、考核、評價機制的構建,引入先進的方法學,協同為建設中醫藥人才服務。院校教育以培養普適性通才為目標,應該突出橋梁課程及臨床實踐的學習過程,強化共性知識的理論學習,以應用能力為考核目標,以適應一線的臨床工作,為輸送基礎牢固、具有一定臨床應用能力的中醫藥人才而努力。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中醫面臨的是挑戰也是機遇,作為中醫人,我們有理由堅信: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引入新觀念、新模式、新機制以及新方法,實現多學科的碰撞與融合,找出適合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中醫藥的教育及其發展定會迎來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
作者:鄭昭瀛 蘇澤琦 胡鏡清 路志正 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血管內科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