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雜志》2015年第五期
1材料與方法
1.1觀察指標
1.1.1組織形態學觀察抽血后,處死大鼠,立即解剖,觀察異位包塊情況,取異位內膜包塊、在位子宮即逆流組、種植組左側子宮中段及對照的空白組大鼠子宮的一段,甲醛固定,常規制片,HE染色,在光鏡下觀察在位、異位內膜及正常子宮內膜的組織形態學特點及差異。
1.1.2生化指標術后8周,抽取大鼠腹主動脈血2ml,用ELISA法檢測血清中EMAb(antiendometrialantibody,抗子宮內膜抗體),CA125(cancerantigen125,癌抗原125)。
1.2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方差分析,結果以(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組織學觀察術后第8周,解剖后見異位內膜包塊大小不等,最大的為10.00mm×9.76mm,最小的為2.30mm×2.20mm,包塊為囊狀,內有積液感,逆流組10只模中有3只未形成囊狀,建模成功率為70%;種植組10只模中有1只未形成囊狀,建模成功率為90%。種植組成模大鼠異位內膜出現于腹壁5只、卵巢及輸卵管4只、皮下2只;逆流組異位內膜出現于腹壁4只、卵巢及輸卵管3只、皮下1只。光鏡下空白組大鼠子宮內膜上皮細胞排列完整,肌層較厚,結構完整,腺體和血管豐富。逆流組與種植組在位及異位內膜的上皮細胞扁平,呈長柱狀或增生呈假復層結構,大部分有分泌現象,少數可見腺體分布,肌層較薄,結構不清。見圖1~圖3。
2.2生化指標比較各組之間CA125(F=113.407)、EMAb(F=96.449)均有明顯差異(P<0.05),且種植組、逆流組、空白組依次降低(P<0.05)。
3討論
3.1造模方式手術移植法是目前國內外報道的建立EMT模型的主要方法。對模型動物的選擇,多選用大鼠與兔,該實驗選擇大鼠,是因為大鼠的激素水平較高,性周期短且規律,對造模的成功及觀察較為有利且較經濟。該研究采用逆流法模擬人體的經血逆流原理造模,更貼近于臨床發病實際,且手術操作簡單。實驗時手術應做到以下幾點:(1)在手術前24h給大鼠灌服戊酸雌二醇,人為的使大鼠在手術時統一在發情期。術中,剖開大鼠腹腔后可見大鼠的子宮均處于充盈狀態,方便手術的進行。(2)逆流手術時,分離子宮,將子宮內膜搔刮,接著用生理鹽水將其沖入盆腔,縮短了手術時間。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但絕大多數位于盆腔內的卵巢、宮底韌帶、子宮下部后壁漿膜面及覆蓋直腸子宮凹陷、乙狀結腸的腹膜層[1]。本實驗模擬人體的經血逆流將搔刮后的子宮內膜逆流沖入盆腔,可以觀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多發部位。逆流組及種植組異位內膜均多出現于腹壁,其次為卵巢及輸卵管,最后為皮下。手術中保持無菌,使進行造模的大鼠無1只發生術后感染;術后1周,切口已經完全愈合。
3.2觀察指標
3.2.1組織形態學觀察簡單可行,同時測量異位灶的大小,將其量化,更能夠準確判斷其成模情況,逆流組與種植組均出現內異癥病灶,逆流組較種植組組織大體觀及鏡下觀均顯示成模率低,但仍有70%建模成功。
3.2.2生化指標EMAb[2]是以子宮內膜為靶抗原,并引起一系列免疫病理效應的自身抗體。目前EMAb被認為是EMT標志性抗體,文獻[3]報道EMT患者中EMAb的檢出率可達70%~80%。CA125是腫瘤標記物的一種,是一種高分子量的糖蛋白抗原,主要來自分泌期子宮內膜,內膜細胞產生CA125的量代表細胞的增活性。有文獻資料報道了血清CA125測定對內異癥有較理想的診斷價值[4~6]。研究報道血清CA125與EMAb聯合測定可在敏感性下降不多的情況下,明顯提高特異性;同時如兩者均陽性,EMT的診斷基本成立;兩者均陰性診斷基本不成立[7]。因此通過聯合檢測血CA125、EMAb的變化可以較準確的反映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成模情況。本研究中逆流組較種植組血清CA125與EMAb均低,但較空白組明顯升高,證實逆流法建模成功。
3.3原因分析該研究中逆流法成模率較種植法稍低,考慮以下原因:(1)大鼠輸卵管組織較細,子宮內膜組織不能夠完全通過子宮輸卵管進入盆腔;(2)大鼠免疫功能強大,到達盆腔的部分子宮內膜組織可被吞噬而不形成內異癥;(3)搔刮過程中脫落的子宮內膜組織的數量致成模率低。經血逆流法制造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較種植法成模率稍低,但經血逆流法操作更簡單、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避免了實驗中手術因素導致的差異。該實驗手術均是對宮腔操作,可以在不開腹的情況下完成,對以后實驗應用于大型動物如猿猴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造模方法;同時對于其他學說所致子宮內膜異位癥也可以提供借鑒。該過程更符合人體發病的自然過程,為以后臨床中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理及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也拓寬了臨床研究的思路。但該實驗僅考慮經血逆流種植因素,其他方面的發病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作者:王哲 路芳 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山東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