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耳尖放血療法小兒手足口病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4年第六期
1療效標準
治愈:手、足、口腔等部位皰疹、潰瘍消退,體溫正常,飲食如常。好轉:皮疹減少、體溫穩定,食欲增加。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2治療結果
兩組療效見表1。表1兩組癥。
3典型病例
李某,男,18個月,體質量13kg,2013年4月16日初診。因手、足、口腔及肛門周圍出現皰疹伴發熱2天,口腔疼痛、流涎、納差1天就診,易煩躁,大便干、小便如常。查體溫38.5℃,口腔及咽部散在大米粒大小皰疹,周圍有紅暈,數個皰疹已潰破形成潰瘍,舌質紅,苔薄黃,食指脈絡紫,手掌、足跖、臀部散在玫瑰色斑丘疹。心、肺、腹、四肢及神經系統查體均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血WBC9.2×109/L,N0.36,L0.45,CRP7.2mg/L。診斷為手足口病,給予藍芩口服液,每次2/3支,每日3次。利巴韋林每日130mg、維生素C每日0.5g靜滴,復合維生素B每日1片。口腔潰瘍給予冰硼散涂于口腔內,手足皮膚丘皰疹部位外搽阿昔洛韋軟膏。同時采用耳尖放血療法配合治療,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耳尖穴,出血2~3滴,雙耳交替,每日1次。2天后體溫正常,口腔疼痛明顯減輕,流涎減少。第5天手、足、臀部斑丘疹結痂,部分消退,口腔不痛,不流涎,飲食如常,大小便正常,在家觀察7天未見復發。
4討論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腸道病毒71型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根據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發熱不難做出診斷[1]。少數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手足口病屬中醫“溫病”范疇。病因主要為感受手足口病時邪,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脾二經,病機關鍵為邪侵肺脾、外透肌表。肺為嬌臟,不耐邪擾,脾常不足,易受損傷。時邪疫毒由口鼻而入,蘊郁肺脾,致肺氣失宣,脾氣失健,水濕內停,與毒相搏,外透肌表,出現發熱、手足口及臀部皰疹,發為手足口病[3]。《靈樞•素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部穴位與各經脈的關系息息相連。《厘正按摩要術》說:“耳皮肉屬肺。”而足陽明胃經的支脈、經別上耳脈,至耳上角。且耳尖之穴最善瀉肺胃之熱,疏解上焦風熱之邪。
耳穴與機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經脈相關聯。耳尖放血可取疏風泄熱,利咽止痛之效。在放血部位擠壓刺激要適當,點刺迅速,術畢用棉球按壓數分鐘,防止血腫形成。
作者:崔巖單位:山東省臨沂市中醫藥職工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