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克羅諾桿菌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衛生研究雜志》2015年第六期
克羅諾桿菌病是由克羅諾桿菌引起的一種侵襲性疾病,主要引起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2500g)和免疫功能低下的嬰幼兒發病,臨床表現主要以腦膜炎、菌血癥和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為主。2009年FAO/WHO在7個國家(巴西、印度尼西亞、約旦、韓國、馬來西亞、葡萄牙和英國)的8家實驗室開展了食品中克羅諾桿菌的監測,嬰兒食品和飲料的檢出率為9.3%[1],我國市售嬰兒配方食品也曾檢出過克羅諾桿菌,檢出率為4.3%。2002年美國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網絡(FoodNet)估計<1歲嬰兒克羅諾桿菌病的年發病率為1/10萬,低出生體重兒的年發病率為8.7/10萬,雖然其發病率低,但癥狀嚴重且病死率高,新生兒感染的病死率可達33%~80%,因此國際上對克羅諾桿菌病的預防越來越重視。本文對克羅諾桿菌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和感染暴發情況進行綜述,為我國開展克羅諾桿菌病的監測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參考。
1克羅諾桿菌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1.1病原體克羅諾桿菌是一種革蘭陰性無芽孢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克羅諾桿菌屬,能夠耐受一定的滲透壓、熱和干燥,能在人和動物腸道內寄生,是一種條件致病菌。1980年由黃色陰溝桿菌更名為阪崎腸桿菌(Enterobactersakazakii)[4],2008年第31屆國際食品衛生法典委員會又將其更名為克羅諾桿菌(Cronobatcterspecies)。2012年,JOSEPH等[5]證實克羅諾桿菌屬包括7個種:阪崎克羅諾桿菌(C.sakazakii),丙種二酸鹽陽性克羅諾桿菌(C.malonaticus),蘇黎世克羅諾桿菌(C.turicensis),都柏林克羅諾桿菌(C.dublinensis),穆汀斯克羅諾桿菌(C.muytjensis),康迪蒙提克羅諾桿菌(C.condimenti),尤尼沃斯克羅諾桿菌(C.universalis)。
1.2污染源和傳播途徑克羅諾桿菌在環境中廣泛存在,在牛肉、豬肉和谷物等食品以及家用吸塵器和工廠環境中均有檢出。盡管克羅諾桿菌在環境中廣泛存在,但現有文獻報道的克羅諾桿菌病的暴發大都跟嬰兒配方粉存在關聯,且大多發生在醫院內環境,尤其是新生兒監護病房。雖然克羅諾桿菌具有一定的耐熱性,但不足以抵抗巴氏消毒,因此有研究分析嬰兒配方粉的污染可能發生在奶粉的干燥和灌裝階段,以及在沖調過程中污染。
1.3易感人群克羅諾桿菌是主要通過食源性途徑傳播的條件致病菌,其易感人群主要為嬰幼兒、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FAO/WHO認定嬰兒(<12月)是克羅諾桿菌病的高危人群,其中新生兒(<28d),尤其是伴有早產、低出生體重、免疫功能缺陷者的感染風險更高。嬰兒感染的主要癥狀為腦膜炎、敗血癥和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成人感染一般表現為類流感樣癥狀,還可以發生傷口感染,在卒中患者中還可導致吸入性肺炎。
2克羅諾桿菌病的發病情況
目前克羅諾桿菌病的診斷主要依賴于實驗室培養鑒定結果。自1958年英國發現首例克羅諾桿菌病病例以來,陸續在丹麥、美國、荷蘭、葡萄牙、冰島、比利時、以色列、法國等也出現了感染病例[14]。但是目前國際上對克羅諾桿菌病的監測仍十分有限,美國CDC統計從1961年到2008年期間報道的12起克羅諾桿菌病的暴發事件,基本發生在嬰兒的重癥監護室。社區人群的散發病例也有報道,但尚未有暴發的報道。美國CDC每年會收到上報4~6例嬰兒病例,其中2011年收到13例病例報告。這些數據都是在沒有專門的監測系統下收集的,美國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網(FoodNet)希望盡快將克羅諾桿菌病納入常規監測范疇,以便更好地估計該病的疾病負擔和發現該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2.1美國2001年美國田納西州一家醫院的新生兒監護病房(NICU)發生一起暴發事件,首例病例是一名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在出生后的第11天出現了發熱、心動過速及神經系統癥狀,在患兒的腦脊液中分離出克羅諾桿菌,患兒經抗生素治療9d后死亡。鑒于該種致病菌是導致新生兒腦膜炎的罕見細菌,該州衛生部門和CDC在NICU擴大病例監測,共篩查了49名嬰兒,最終確定9名感染者。在停用了病房使用的配方粉之后,該病房無新發病例。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因食用嬰兒配方粉導致克羅諾桿菌病,從而導致產品召回的案例[15]。2008年新墨西哥州發生一起感染事件,先后從兩名患兒的生物標本中分離出克羅諾桿菌,但兩個菌株PFGE帶型不一致。CDC經調查確認這兩名患兒食用過同一品牌的嬰兒配方粉,且在其中一名患兒家中已開罐的嬰兒配方粉和真空吸塵器中檢出克羅諾桿菌,但與該患兒生物標本檢出的克羅諾桿菌PFGE帶型不一致。CDC認為食用嬰兒配方粉是這起事件唯一已知的危險因素[3]。
2.2韓國2006年KIM等[16]在韓國第一次開展克羅諾桿菌的主動監測,在1146名患者中檢出4例克羅諾桿菌,檢出率為0.35%,其中2例是1歲以下嬰兒,2例是61~70歲組成人;只有嬰兒有感染癥狀,成人無感染癥狀。
2.3阿根廷ASATO等[17]自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在同一家醫院發現了3例患兒,其中兩名新生兒感染與丙種二酸鹽陽性克羅諾桿菌(Cronabactermalonaticus)有關,另一名與與阪崎克羅諾桿菌(Cronabactersakazakii)有關。這是阿根廷首次從臨床上分離出克羅諾桿菌。
2.4坦桑尼亞MSHANA等發現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坦桑尼亞的一起克羅諾桿菌病暴發共感染了17名新生兒(出生2~14d),其中12名新生兒(71%)為早產兒,且采用人工喂養。該起暴發事件最終導致6名新生兒死亡,病死率為35%。
2.5中國克羅諾桿菌病在我國尚未納入食源性疾病常規監測系統,也未開展該病的被動監測。2014年XU等[2]開展我國市售配方食品的檢測,從530份嬰兒配方粉樣品中分離培養出23株克羅諾桿菌,檢出率為4.34%。國內尚未見由嬰兒配方食品所致克羅諾桿菌病暴發事件的報道,現有相關文獻資料主要為臨床實驗室在病例生物標本中檢出該菌[19]。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1999年至2005年共收治了64例克羅諾桿菌肺炎患者,均在患者的痰中檢出克羅諾桿菌[20]。臺灣地區在2002年至2011年期間,共從5名患者身上分離出5株克羅諾桿菌,其中2例菌血癥從血液中,2例肺炎從唾液中,1例急性膽囊炎從膽汁中檢出。5名患者中1例為2月齡嬰兒,入院前有食用嬰兒配方粉史并伴有先天性心臟病,其余4例成人均有惡性腫瘤等既往病史[21]。
2.6小結對上述國內外文獻報道的病例進行分析,可知克羅諾桿菌病主要以菌血癥、腦膜炎為主,少數表現為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肺炎和局部感染。美國CDC對克羅諾桿菌病患者的特征進行分析,發現一半以上病例是早產兒,且大部分嬰兒均食用了嬰兒配方粉[11]。對于克羅諾桿菌病的潛伏期,現有研究的數據暫不明確,但文獻報道病例發病時間的中位數為8.5d,提示嬰兒感染克羅諾桿菌出現侵襲性癥狀的潛伏期較長,且幾乎所有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新生兒或嬰兒康復后,都伴有智力或身體發育遲緩。
3克羅諾桿菌病的防制策略
3.1完善相應法規和標準,規范嬰兒配方粉的生產克羅諾桿菌作為食源性致病菌,其導致的食源性疾病暴發多與嬰兒配方粉存在關聯,通過對嬰兒配方粉的生產過程和終產品進行管理,有助于對克羅諾桿菌病的預防。目前我國在嬰兒配方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產品標準中都對克羅諾桿菌的限量進行了規定[23-24],GB10765—2010和GB25596—2010對阪崎腸桿菌的限量規定為(n=3,c=0,m=0/100g),在這兩類食品的良好生產規范中規定了食品生產加工環境清潔作業區的克羅諾桿菌的監控指南。歐盟在其法規(EC)No2073/2005—食品中微生物限量中規定了6個月以下嬰兒的配方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的克羅諾桿菌的限量(n=3,c=0,m=0/10g)。美國在聯邦法規的21CFR106—嬰兒配方食品要求和現行良好生產規范、質量控制程序、質量因素、記錄和報告、通知章節中規定了嬰兒配方粉任一生產階段克羅諾桿菌的限量要求(n=30,s=10g,M=0)[27]。加拿大衛生部從1991年開始關注克羅諾桿菌,2003年在國際食品衛生法典委員會(CCFH)上提出修訂《嬰幼兒配方粉衛生規范》,并起草了“嬰兒配方粉安全準備、儲存和處理指南”。2006年出臺了關于嬰兒配方粉生產的良好生產規范的詳細文件,但未制定嬰兒配方粉克羅諾桿菌的微生物標準,這項規范被加拿大食品衛生檢驗署(CFIA)用來評估嬰兒配方粉生產企業和加工企業,以確保嬰兒配方粉符合加拿大的法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尚未制定嬰兒配方粉中克羅諾桿菌的限量標準。
3.2加強培訓和宣傳美國FDA在2002年4月了預警,用以提醒醫護人員關于新生兒食用嬰兒配方粉感染克羅諾桿菌的風險,并且給出了配方粉沖調的操作建議。FAO/WHO建議使用溫度>70℃的水來沖調嬰兒配方粉,在嬰兒配方粉的包裝方面也有明確的要求;韓國是第一個明確規定必須使用>70℃的水來沖調嬰兒配方粉的國家。這些指南和措施對于預防嬰兒配方粉在沖調過程中被污染和降低新生兒感染發揮了很大作用。我國的醫護人員和孕婦對于配方食品的安全性意識可能不高,應加強對培訓和宣傳,提醒其意識到配方食品不是無菌產品,可能含有如腸桿菌科的條件致病菌。
3.3完善病例監測和信息上報網絡,提升識別暴發的能力克羅諾桿菌病的病死率高,一經發病如不及時治療就容易導致嚴重后果,所以預防其感染非常重要。目前我國臨床醫生對克羅諾桿菌病的診斷意識較低,也缺乏主動上報病例信息的意識,應該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和宣傳,臨床醫生在接診新生兒感染病例時,應重點詢問嬰兒的喂養方式,當出現以配方食品為主食的病例時應考慮克羅諾桿菌感染的可能性。臨床實驗室如果在正常無菌生物標本中分離出該菌,應及時通知相關部門開展調查并將菌株上報給轄區內CDC進行同源性分析,以發現由食源性途徑引起的暴發事件。目前國際上對于食源性疾病的監測模式有常規的主動監測系統、特殊病原的專項監測系統,還有異常病例上報系統和暴發監測系統。對于克羅諾桿菌病應納入何種監測系統,需要評估其造成的疾病負擔、流行程度,還有一些重大事件的推動因素?,F階段衛生部門應加強克羅諾桿菌病例的監測,掌握克羅諾桿菌病在我國的發病情況及高危食品,并重點在綜合醫院的婦產科和新生兒科、婦產醫院(婦幼保健院)和兒童醫院開展監測,為制定相應的防控策略提供基礎數據,為識別暴發做儲備。
4結語
克羅諾桿菌病由于其結局嚴重,主要危害嬰幼兒,現有資料表明發病主要與嬰兒配方粉有關,國外陸續報道了相關病例并逐漸引起重視,國內尚未見相應病例的報道。衛生部門應重視其發病和感染危險因素,開展持續性的監測以收集發病數據,并開展醫護人員和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
作者:曾彪 馬曉晨 趙耀 單位: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