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刺電針療法對中風恢復期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代中醫藥雜志》2014年第三期
1臨床資料
1.1納入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標準,并伴有患肢足內翻,自主意識,病程在六個月內的首次中風患者。患側下肢肌力達2級或以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II期以上。年齡在40歲至80歲之問。患者愿意接受和堅持針灸治療。
1.2排除標準短暫腦缺血發作,可逆性神經功能缺損者。多次中風有肢體及認知功能障礙殘留者,或有意識、精神、智能障礙病史的患者。中風合并骨關節病;合并帕金森綜合征或癲癇者;合并有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者。血壓過高者(>180/120mmHg)暫不宜。年齡<40歲或>80歲;妊娠婦女或哺乳期婦女。
1.3脫落標準自然失訪者發生嚴重并發癥或有其他夾雜癥等,不能完成治療者。
2病情分析
30例患者中,屬風痰瘀阻型者7例,占23.33%;氣虛絡瘀者13例,占43.33%;肝腎虧虛者10例,占33.33%。
3治療方法
3.1電針治療
3.1.1選穴主穴:申脈、照海,輔穴: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丘墟、昆侖、太溪、三陰交。
3.1.2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取患側肢體穴位,針具、穴位均采用常規消毒,選用30號1.5~2寸不銹鋼毫針。針刺方法:位置相對的申脈、照海穴均直刺進針,申脈穴行捻轉補法,照海穴行捻轉瀉法,以局部酸麻脹感并向足背放射為度;輔助以直刺陰陵泉穴行提插捻轉瀉法,直刺陽陵泉穴行提插捻轉補法,直刺足三里行提插捻轉補法,直刺丘墟、昆侖、太溪、三陰交行捻轉提插平補平瀉,均以局部麻電感并向下肢放射為度。針刺得氣后,加G6805電針治療儀,兩組電極分別連接申脈、昆侖、足三里、陽陵泉,采用疏密波,電針強度以明顯有足背屈動作及患者耐受程度而定,留針30min,1次/d,6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4療效標準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痊愈:足內翻體征完全消失。好轉:足內翻程度減輕(足底與下肢夾角增加15°以上),行走較前平穩。無效:足內翻情況無明顯好轉。
5治療結果
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占總數的60.00%;顯效8例,占26.67%;好轉4例,占13.33%;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00%。
6典型病例
郭某某,男,50歲,離退休人員,患者三月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行動遲緩、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當時意識清楚,無頭暈頭痛,無肢體活動障礙,家人立即送往陜西省人民醫院就診,查頭顱CT示:腔隙性腦梗塞。給予營養神經、改善循環等對癥處理,癥狀未見明顯好轉。后逐漸出現右半身活動障礙,右下肢出現足內翻現象,遂于2012年10月14日就診于陜西省中醫醫院,查體: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右半身活動不利并伴有足內翻,右下肢肌力2級,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滑。中醫診斷:中風一中經絡(氣虛絡瘀型)。按以上電針療法治療2個療程后,足內翻現象好轉,患者及家屬對此療法充滿信心,繼續堅持治療2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患者生活已基本能自理,足內翻現象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患者及家屬要求繼續治療一個療程后出院。出院后三個月內隨訪未再出現足內翻現象。
7討論
7.1病因分析有關中風的病因,各個醫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如《十二經脈絡支別篇》說:“手太陰肺之脈,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此文即指風從肺合皮毛而入的外感中風。李東垣則強調正氣自虛而虛風內動,他的內傷學說認為中風是由于:“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朱丹溪卻強調痰的作用,他認為:“中風大卒主血虛有痰”“半身不遂,大卒多痰”。現代醫學所言中風已與古代大為不同,今之中風是綜合內經中的大厥、薄厥、煎厥,金匱的中風,以及后世的類中風(風癔、風痱、卒中等不同名稱)為一體的。可見,現在所說的中風完全排除了外風的癥候,只代表內風所引起的大部分疾患。病因機制在于陰陽失調,陰陷于下,陽亢于上,水不涵木,陽化風動,血隨氣逆,痰熱夾雜,蒙蔽清竅,竄擾經隧。其關鍵是內風妄動。
7.2方義分析奇經八脈在經絡系統中居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十二經脈、經別、絡脈起廣泛的聯系作用,陰陽蹺脈均為奇經,《難經》稱之為“陰絡”和“陽絡”,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說:“……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陰陽蹺脈同用可起到調節全身陰陽氣血的作用。申脈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之八脈交會穴,通陽蹺,太陽為巨陽,走行在人體身后,現代醫學認為申脈穴具有補陽益氣,疏導水濕的作用,能夠伸展絡脈,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從而達到肢體陰陽平衡的目的。照海穴是足少陰腎經之八脈交會穴,通陰蹺,《針灸甲乙經》言“偏枯不能行,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溺黃小腹熱,咽乾,照海主之。”從位置而言,申脈、照海一個在外側一個在內側,位置相對,方便操作;從功能上講,申脈、照海又能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因此以申脈、照海為主穴,再配合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陰等經腧穴就能夠調節足部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足內翻的目的。
7.3結果分析針刺具有雙向調控作用,采用陰陽經對剌法,不僅能增強穴位刺激量,使針感易于傳導擴散,而且能從兩方面調節患肢的肌張力,一方面降低痙攣側肌張力使肌肉松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弛緩側肌張力,使肌肉收縮,從而加強足部的穩定性,提高患者對踝關節的控制能力,糾正足內翻狀態。綜觀本組治療結果,在病程小于6個月的中風后足內翻患者用電針刺激申脈、照海以及其他配穴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說明電針是治療中風恢復期足內翻行之有效的方法。
8體會
中風病重在預防,如年逾四十,經常出現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偶有發作性語言不利、肢體痿軟無力者,多為中風先兆,應加強防治。若中風后出現足內翻現象,應注重對此患者的護理工作,良肢位的擺放是護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盡量減少仰臥位的時間,該體位會增加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處發生褥瘡的危險性,可多采取健側臥位或者患側臥位。良肢位擺放時,可針對患側的足內翻現象使用托足板,防止足內翻加重。對于恢復期的患者不僅要做好治療更重要的是康復訓練,現代康復理論認為腦中風后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組織能力或可塑性。卒中后大腦皮層功能的重組可以通過神經細胞突觸再生來實現。新突觸的產生及對神經沖動傳導閾的降低都依賴于外界各種刺激信息的不斷輸入和強化。利用針灸、康復訓練或者運動療法,使有關神經細胞的軸突發芽形成新的突觸,建立接近于正常功能的新神經環路網絡—突觸鏈,實現中樞神經的功能重組,抑制常的低級中樞控制運動,使低級中樞神經細胞的突觸鏈處于受抑制的高閾值狀。這種模式的建立對患者提高踝關節的控制能力,從而改善足內翻的癥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目前針灸配合康復訓練對于中風恢復期的治療已經表現出令人滿意的有效率,但是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卻應該繼續學習,拓展我們的知識面,爭取走存科技的前沿,了解并學習各個名醫對本病的臨床治療,揚長避短、去粗取精,將針灸療法有效地融合在其他各個療法當中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減輕患者的病痛。
作者:郭亦鵬茍娟平單位:陜西中醫學院陜西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