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臨床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代中醫藥雜志》2014年第三期
1心律失常
柴某,男,33歲,本院職工,患者自訴于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氣短、心慌,遇勞即發,心電圖示:頻發性房早,竇性心率不齊。平時眠差,入睡困難,因其也曾學過中醫,因此參照書本自服炙甘草湯,遵《傷寒論》所述劑量:甘草60g,大棗30枚,前2劑有效果,后4劑無效。最近一周因勞累心慌氣短癥狀加重,舌體淡胖,苔薄白。遂就診于我院,給予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黃芪50g,桂枝10g,白芍10g,附片10g(先煎),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炙甘草20g,生姜3片,大棗3枚,3劑,水煎分服,1劑/d。二診:患者自訴在服第二劑時心慌氣短癥狀已愈,隨訪至今未復發。按:心律不齊屬中醫“心悸”“怔忡”的范圍。心動悸,脈結代,臨床一般都會自選用炙甘草湯,《傷寒論》[4]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主要用于心氣陰兩虛,血脈損傷,能益氣養陰,滋陰復脈。長期勞累后,積損成勞,勞傷心腎,腎陰虧虛,不能上濟于心,心腎不交,心火獨亢,擾動心神,亦可發為心悸。本例陰陽兩虛偏于心腎陽虛為主,桂枝龍骨牡蠣湯能兼顧心腎之陽,重于陽而兼顧陰,故用此方加減治療,而不用炙甘草湯。用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陽,白芍、大棗酸甘化陰,加龍骨、牡蠣安神定悸,陰陽得調,脈氣得通,則心悸可愈。
2汗證
陸某,女,40歲,自訴清宮術后大汗出,以盜汗為主,白天活動后汗出增多,嚴重時汗多濕衣,需更換衣服2次,眠差,入睡困難,面色萎黃,疲乏,語聲低微,口舌干燥,手涼濕,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因汗出怕風,不能正常上班。辨為術后陰陽氣血兩虛,故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黃芪50g,白術10g,附片10g(先煎),桂枝10g,白芍15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甘草10g,仙鶴草30g,生姜3片,大棗3枚,7劑,水煎服,1劑/d。二診:白天汗出減少,盜汗仍多,氣短,乏力,食熱飲,激動及運動后大汗出,身潮濕,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細。在上方基礎上將白芍加至20g,黃芪加至80g,附片加至20g(先煎),加白蔻仁10g,杏仁10g,蒼術15g。三診:白天汗出明顯減少,主要以盜汗為主,氣短乏力,口苦,納差,舌脈同前。因患者主要以盜汗為主,故調方如下:山藥15g,山萸肉30g,熟地20g,丹皮10g,澤瀉10g,桂枝10g,附片5g,黃芪15g,7劑,1劑/d。四診:患者自訴汗出減少,仍氣短,舌淡紅苔薄白。將黃芪加至20g,加仙鶴草30g,7劑,1劑/d。五診:患者自訴汗出明顯減少,氣短乏力減輕,口苦愈,晚上無需換衣,繼服14劑后汗止,現已正常上班。
按:汗證是指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失司而引起汗液外泄所致。臨床上治療主要以調整陰陽為主。《素向•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說明陽失去陰的涵養,則火浮不斂;陰得不到陽的固攝,則精不內守,故用桂枝湯調陰陽,加龍骨、牡蠣收斂固澀,本案例三診時加附片5g正是遵“陽密乃固”之義。陽氣固攝,腠理閉合,汗液自止。本方諸藥配合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故陰陽和,汗出愈。
此案患者自汗、盜汗均有,盜汗更甚,治療沒有先滋陰,而是先溫陽后滋陰,收放顯著。故在治療汗證時必須進行辨證治療,不必見自汗即為陽虛,盜汗即為陰虛。明•張景岳《景岳全書•汗癥》指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此病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激動、食熱飲及運動后汗出加重,此屬心陽虛,《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曰:“五臟化液,心為汗。”臨床上常見久患失眠之人,每遇情緒激動時常易自汗出者,多為心之陰陽失調所致,《內經》云:“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故治療以桂枝湯和營衛,用龍骨、牡蠣斂汗,加黃芪益氣固表,則營衛和,體表固,汗自愈。
作者:馬金英常道儒朱立鳴單位:甘肅中醫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甘肅中醫學院基礎教研室